五论城市化运动(7月10日)

贾春宝 原创 | 2008-07-10 00:04 | 收藏 | 投票

 

五论城市化运动

——后城市化运动时代的简要说明

 

关键词:城市化运动的悖论  后城市化运动时代  30年回顾与反思

 

近年,中国大城市的建设和改造步伐加快,城市圈开始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而许多特大城市也开始着手兴建“卫星城”,希望能由此解决大城市病的诸多问题。如北京市改委主任丁向杨在北京市十二届人大会议上向市人大作报告时提到,北京市将按照现代化生态城市的标准,公开招标确定高水平规划设计,建设几个适合五十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卫星城”,借以来疏散城市中心地区的人口。但是,实际运行中发展“卫星城”很多的时候却是使城市更加“臃肿”,“城市病”的现象更加突出。因此,解决城市病问题,在发展“卫星城”进行分散型城市化的时候同时应注意不要把城市变的更“臃肿”。

 

——城市化也是对资源高速浪费与挥霍的过程。受到城市的吸引,绝大部分是出于好奇与躁动。一旦躁动期结束,新鲜感淡漠下去,我们就会回归生活的本质。一周前,《中国经营报》举办“再建30年”的主题论坛,套用一下这个主题,本人相信——再过30年的发展与建设,当中国真正达到了发达国家对城市化的基本要求,这种回归就会出现,只是那个时候物质资源恐怕已经被消耗得所剩无己,心灵家园已经遭到荒芜了。虚高的城市房价最终谁来接盘、谁愿意去承担房价下跌所带来的损失?那个时候,一切都已经成为历史。而我们就成为历史的毁坏者。

 

 16大提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没有把大城市划为禁区,没有像以前那样“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倡导城市化运动的学者们认为,大城市的公共设施更加健全,而公共设施有个特点,使用它的人越多,它的效率就越高,它回收的“回报率”就更高,大城市应该尽可能的打开城门,让更多的人享用、使用这些公共设施。中国人口众多,大城市应该为中国人口重负多承担一些压力。

 

——在人口就是市场的理论指导下,人口越多的地方话语权越大,越会得到资本的“青睐”,更多的资本青睐就越会直接导致政策倾斜,谁又能够认定大城市化就不是对农村的放弃呢?发展大城市,失去对城市规模的控制,直接结果就是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城市化进程的速度失控。农村与农民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倾向于被忽视。固然城市是以最小的空间养活了最多的人,但也需要广阔的农村的哺育,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城市病。城乡之间的矛盾就是自然与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

 

有专家通过研究之后得出结论,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地区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了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发展“城市圈”“卫星城”需要注意到城市职能和周边郊区职能的转化和协调发展。他没认为,中心城市应该不断加强“城市带”和“区域经济”的规模、布局、功能的完善。城市职能的不断演进,是中心城市良好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解决大城市病、带动周边地区 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础。

 

本人认为,从这个趋势而言,城市朝农村延伸是正常的,也是潮流,当农村的人发现,某一天自己曾经生活的农村变成了城市,那些原本一直的穷乡僻壤里的,不起眼的玩伴都成了土财主或者地主,至少都有一所很大的house,而自己却沦落成为新的成为外乡人、同时“伙计”的身份没有任何变化。先期走出去的优秀学子,在外乡,在城市里是外乡人,回到原本熟悉却被自己抛弃的家乡,却发现自己依然是外乡人,这就是轮回。所以最优秀的往往是最落寞的,最边缘化的,更是最碌碌无为、没有成就的。而无奈地塌实在乡村生活的,却最终取得了平凡中的成就。这就是城市化运动的悖论。

 

部分学者认为,城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中介,应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资源,发展适合自己的产业,同时也应注意经济的协调发展。现在很多地区仍存在盲目上项目、造成重复投资的情况;不仅造成了很多浪费,更重要的是贻误了时机,使城镇化现代化过程滞后。由此,作为与农村紧密相连的城镇建设,在其发展过程中应切合本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发展模式。比如在一些西部落后地区,因为其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短缺,开发初期启动相当困难。为迅速提高落后地区自我发展能力,需要建立优化的产业发展顺序,即首先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如旅游、商贸等产业,以其促进地区发展资金的原始积累,并沟通外界,为合理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打下基础。而后相应发展其他适合本地区的产业和相关工业,由此带动本地区的合理持续健康发展,切忌急于求成。

 

——农村的城市化也是在吸引城市的资金与技术,是主动将自己同化的过程。城市朝农村拓展是迫切的,是无奈的;农村朝城市倾斜却是自发的。农村的城市化是一个教化的过程,是从感性逐步理性的过程,是逐步将本真包装起来的过程。更是披上城市、资本、产业等华丽外衣的过程。

这本身就是带有浓厚的对农村歧视的含义的。

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影响外来工的生活、工作,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

——中国的乡村曾经是神仙都羡慕的地方,更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绘的其乐融融、令人心仪的美景。但城市化的社会是犯罪孳生的社会,乡村的那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纯朴而充满安全感的治安环境无处寻,不仅家庭的门窗,保险柜文件柜、甚至人的心理都加上了一把锁,总是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因此就不是农业文明中心扉敞开而没有任何防范的,现实生活是——即使是防范都会是防不胜防。

所以经常发现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甚至在平时偷盗扒窃、杀人越货等暴力案件成为城市所难以铲除的毒瘤。当今中国的大城市病已经相当严重。交通拥挤、资源紧缺、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在困扰着城市的进步。

我们不是要开历史的倒车,退回到自然社会中去,但城市总是会调动并激发人的罪恶那一面,不仅给人造成了伤害,更使得罪犯终生受到内心的谴责与愧疚,犯罪所带给周边人的恐慌与不安全感将成为大城市生活所难以抹杀的阴影。

 

原来的农村地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在城市化中被称为“旧地型城市化”,也就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多 、城乡劳动力严重过剩;中国农村的繁荣,必然要通过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来实现,现有的大城市无力吸收数以亿级的农村人口,只能以投资少、设施简单的小城镇、小城市起步。通过对中国现实的分析,就可以暴露出农村地区城镇化中的一些问题。很多问题产生于农村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同时又阻碍着本地区城镇化的进行。

 

——在非城市化运动者看来,所谓城市化是站在城市的角度,明显对农村带有歧视的成分的,从名义上看似乎是解救,从本质上看更是侵占。表面上似乎是给予,本质上却是在掠夺。

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让狭小的城市生存空间无限膨胀,更不能将农村广袤的土地熟视无睹,所以城市化的过程就是城市朝农村不断侵占的过程,而非农村人口转变成为非农村人口的过程。

这与其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如是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利益诱惑。在这种诱惑中,我们放弃了田园生活,放弃了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放弃了本民族最具有价值的东西。

 

最后说一句,中国的城市化确实是个战略发展方向的问题,在这其间,不是我们顺应国际潮流的问题,而是着眼于自身的根基与利益取舍的问题。那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钻进人心看行动。

 

贾春宝

2008年7月10日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

   MSN: chunbao70@hotmail.com

   QQ469063961

   E-mailbekings88@yahoo.com.cn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