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水角度解读九百年的福寿沟

曾祥裕 原创 | 2008-07-23 18:24 | 收藏 | 投票

 

吉祥文化无处不显
从风水角度解读九百年的福寿沟
最新文章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 (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赣州是风水故乡,因风水宗师杨救贫为当年唐末土皇帝卢光稠扩城做规划,留下了可圈可点的生态文明建筑作品。但由于扩城工程浩大、城西北地势低洼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建设的不合理等原因,此后的一、两百年中,赣州城人民屡屡遭受洪涝灾害的侵袭,老百姓苦不堪言。
     正因为如此,北宋熙宁年间赣州郡守刘彝上任后目睹洪涝灾害给城市广大老百姓带来的损失和痛苦,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和实地踏勘,比较科学地提出了根据城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为排水分界线,西北部以寿沟,东南部以福沟命名。刘彝既从城市环保的角度,从城市地理位置,山形地势上因势利导,把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成集城市污水、雨水排放、城市诸多池塘蓄水调节雨水流量、调节城市环境空气湿度、池塘停积淤泥、减少排水沟的淤积、池塘养鱼、淤泥作为有机肥料用来种菜的生态环保循环链系统;又从城市风水学的角度,把福寿二沟线路走向设计成古篆体之形,“纵横纡析,或伏或见”,作为赣州龟形城的龟背纹嵌在龟背上,充分地考虑了赣州城的永固,广大人民的福祗,寄托了他的美好愿望。
     为什么会叫福寿沟?

  (下图)清朝同治年间赣州城区的福寿沟布局图。

    据赣州著名文史专家和规划专家韩振飞和陆川介绍,打开福寿沟古地图,我们会清晰地看到在龟型的赣州古城图上,南北向一个清晰可见地一个古篆体“寿”字型结构下水道平布在其上,东西向也是一个古篆体“福”字型结构下水道平布在其上。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受古代城市风水学文化的影响,因主要线路走向形似古篆体“福寿”二字,故沟因形而命名。

    福寿沟工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将原来简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断面,砖石砌垒,断面宽大约90公分,高180公分左右,沟顶用砖石垒盖,纵横遍布城市的的各个角落,分别将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贡江和章江。二是将福寿二沟与城内的的三池(凤凰池、金鱼池、嘶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园塘、铁盔塘等几十口池塘连通起来,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时的雨水调节容量,减少街道淹没的面积和时间,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池塘养鱼、淤泥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三是建设了12个防止洪水季节江水倒灌,造成城内内涝灾害的水窗,这种水窗结构由外闸门、度龙桥、内闸门和调节池四部分组成,主要是运用水力学原理,江水上涨时,利用水力将外闸门自动关闭,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则借水窗内沟道之水力将内闸门冲开。

    为了保证窗内沟道畅通且有足够的水压力(冲力),刘彝采取变断面,加大坡度的方法来加大水的水流速度,进入水窗的水增加流速2-3倍,水窗的坡度是4.25%,比正常下水道大4.1倍,这样就保证了水窗内的水保持强大的水压,既可以冲刷走水中的泥沙和杂物,又可以冲开外闸门,排人江中。

   值得一提的是,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使城市的雨、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和濠塘内。

   要让今日之主管建筑工程的官员好好反思的是,为何我们现在科技如此发达,施工条件如此优越,却屡出豆腐渣工程呢?这是古代官员一身正气,具备了敬业精神和质量意识。刘彝主持修建的福寿沟在赣州的九百三十多年以来,至今对赣州城市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还有九百多米下水道仍然还在使用,为赣州的老百姓带来了极大地好处。来了赣州游览海内外建筑专家参观这一古代水利工程后,在惊叹之余,誉之为“罕见而珍贵的地下迷宫”和当代城市建设文物古迹中“孤品”,并评价说,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朝代,当时的经济、科学技术条件下,能够完成这样一项规划设计合理,科学技术含量较高,投入和工程量巨大,设计复杂,建设工程周期长的市政工程,的确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上 图)清朝同治年间赣州城区的福寿沟布局图。

(下图)近日,赣州人民为纪念北宋著名水利专家刘彝而铸的铜像安放在在赣州市宋城公园的一处古城墙旁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