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州风水养生堂 曾祥裕(QQ175613195,电话13766307454)
2008年仲夏应宁海佛学院的邀请,我与众多法师在课余考察了相距不远的方孝孺故里。说起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又字希古,号逊志,时人称“缑城先生”)。浙江不少年轻人对他的身世一无所知。在宁海前童古村考察时,连导游也未闻其名,让我心中有种悲凉感。我们驱车至新建的宁象公路南边,下车便可见到离路边几米处立起了“明儒方正学故里”的花岗岩石碑,下有方孝孺生平简历及白描人象,碑上覆以琉璃瓦盖顶,听当地农民说,方家无后裔在此居住,难得有人来此祭念。我肃立在宁海县知县王瑞题写的“方孝孺先生”的石碑面前,心想,方孝孺被认为是中国骨头最硬的知识分子,一代名儒身后竟如此苍凉,这是不是我们这个时代人太注重物质享受,对历史风云早无兴趣,对民族脊梁健忘也在情理之中?
在方孝孺身上流淌着尽忠报国的浩然正气。历史在众多死难大臣中,骨头最硬、受刑最烈的是方孝孺,从秦始皇以来,最为残酷的刑罚是“诛五族”,朱棣开了中国酷刑的先河,对方孝孺实施“诛十族”的酷刑。《明史》对这段史实作了详细记载。朱棣发兵南京时,主要谋士姚广孝留守在北京,将方孝孺托付给朱棣并说:“南京城破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点头同意。南京城破,朱棣要方孝孺写登基诏书,只见方孝孺一身素服,悲恸声响彻大殿,痛悼朱允文。明成祖当时有所克制,走下座榻以带有慰问的口吻说:“先生不要自苦,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方孝孺问:“成王安在?”成祖说:“彼自焚死。”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说:“国赖长君。”方孝孺问:“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说:“此朕家事。”朱棣叫左右将笔和纸交给方孝孺,说:“诏告天下,非先生起草不可”。方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威胁说:“汝独不畏诛九族么?”方孝孺回答:“诛十族也不畏。”朱棣大怒,下令诛方孝孺十族。灭九族已是骇人听闻,朱棣要再加一族,就是方孝孺的学生。方孝孺是浙东大儒,学生遍于东南,人数之多就难以计数。朱棣的圣旨一下,方家大难临头,锦衣卫把方孝孺老家浙江宁海县上方溪村包围得严严实实,方姓人氏约有400多人,不分老幼全部押到南京。方孝孺的学生卢原质、弟弟卢原朴、郑公智、林嘉猷等人也被押到刑场。行刑前后七天才结束,被杀873人,最后被杀的是方孝孺,他被五马分尸。
方孝孺遭受如此惨祸,没有留下后裔 。《明史方孝孺传》就明确记载“孝孺绝无后”。方孝孺有兄叫方孝闻,先方孝孺而死;弟方孝友与方孝孺同时就戮,赋诗一章而死。妻子郑氏及二子方中宪、方中愈自杀,两个女儿投秦淮河而死。
“方孝孺绝无后”已可作定论,但方氏家族并没有绝后,朱棣“诛十族”的酷刑没有完全实现。明史记载,方孝孺家族只留下了一个堂弟方孝复。方孝复是方克勤弟弟方克家的儿子。方孝复于洪武二十五年上书朱元璋,请求减去信国公汤和所加宁海县赋税,获罪谪戍广西庆远卫,以军籍获免。方孝复子方琬,后亦得释为民。庆远卫在今天广西宜州市的庆远镇,当时还是个人烟稀少、交通十分闭塞的荒芜之地,山高皇帝远,方孝复侥幸活了下来。 孝儒死后,其门人德庆侯廖永忠之孙庸、铭等人捡其遗骸,葬于聚宝门山上,死于宁海县城之方氏族人,有义子马子同收其残骸,投于井中,后称此井为义井。
朋友,当你看了上述史实,心有何想呢?方孝孺是愚忠吗?历代人物对方孝孺早有公正评价。比如,认为方孝孺之所为,乃事关皇位大统和黎庶福祉,他的死,不是殉于一家一姓,也不是愚忠,方孝孺之死,乃是死于维护成宪,维护制度。直接劝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主要谋士姚广孝说方孝孺是“天下读书人的种子”,称他是“浙东第一名儒,国朝第一忠臣”,明末大儒黄宗羲说他是“有明诸儒之首”,胡适说方孝承孺“为殉道之了不起的人物”,郭沫若说“方孝孺骨鲠千秋”。这些重要人物都认为方孝孺的力量来自于殉忠和殉道。
我不是历史学者,只想从风水视角解读方孝孺故里风水,综观看来,方家所选之地是风水宝地。这是一个背山面海的溪上方的小村。方家后龙源自于盖苍山,是宁海东部最高山,海拔872米,相传南北朝闻名的道家张少霞、陶弘景曾在此炼丹。山中有龙湫、飞瀑、奇岩、云海等景观。宛如游览胜地。茶山山脉向西北延伸入象山港,一支涧水从中逶迤入海,因夹谷多桃花、故名桃花溪。上游的村庄以方姓居多,称溪上方,下游以王姓为主,叫溪下王。两村隔溪相望,一桥相通,在此仙山秀水的环抱下,村内人才辈出,代不乏人。方姓自宋初由桐庐迁居宁海,至方孝孺已是十四世。方家素以耕读传家,宋明间曾出了方畿、方猷、方岳、方介轩、方炯等闻名文士。方孝孺父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政绩卓著。
方孝孺少年时的读书处就在故址背后狮山的半腰中,离故里不到500米,对面便是象山,狮象山南北对峙,是茶山出海的一道大门。沿着柴草没膝的山径,蜿蜒行到山岙,中有一块小平地,这就是方氏家族书院的原址,古称玲南谷草堂,方孝孺十五岁前就在这里习文。他中年时写过一首《草堂歌》,内有“草堂旧在岭南谷,勤把诗书向窗读。学门长掩寂无人,惟有白云相拌宿”,就是回忆在此读书的情景。从山脚山岙进去还可游览一下雪潭龙湫。
600年后的今天,桃花溪上的一座新建水泥桥的桥墩上砌筑着刻有字的旧石料,字为对联断句,如“祠新缑里”、“方斯俎豆荐千秋”等。过桥进溪下王,在巷口道侧,横着几条供村人歇息的石柱,也有刻字,一组竟是完整的对联:“桃水生香绵世泽,风山毓秀振宗风”,“风山”即“飞风山”,在溪上方村东,上有方孝孺祖墓。据考证这些旧石料为方孝孺祠堂里的构件。
方家历史上辉煌过,与他们所居住环境的读书风水有关,其宅外部环境藏风聚气,文峰耸立,又得吉水弯抱。方家素重读书,孝孺从小聪慧过人,六岁能诗,十三岁善作文,千言立就。他很小的时候,每日读书超过一寸厚,且“日坐一室不出门庭,理趣会于心,虽钟鼓鸣、风雨作不觉也”,人奇其才。
方家父子同为朝迁命官,但都不得善终。他的父亲方克勤,在他之前,刚刚死于朱元璋的“空印案”株连之中。所谓“空印案”,是指明洪武年间因空白盖印文书而引发的一起著名案件。如此清官能吏,被莫名错杀,方孝孺也是聪慧之人,他难道看不明白父之死是小人诬陷之词受害?身在朝迁却无怨声,一心报效社稷。说来说去,方孝孺个性耿直,不阿谀奉承,不做变色龙,死于一身正气。
史书对朱棣之凶残,多有表述。朱棣恨其嘴硬,叫人将方孝孺的嘴角割开,撕至耳根。孝孺血涕纵横,仍喷血痛骂。朱棣最残忍的一招,就是将方孝孺亲朋好友,当其面一一杀戮。方孝孺强忍悲痛,然始终不屈。特别是其胞弟方孝友临刑时,方孝孺泪如雨下。方孝友显然也是一位骨鲠之士,从容吟诗一首:
阿兄何必泪潸潸,
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
旅魂依旧回家山。
方孝孺亦作绝命诗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由此看来,方家人性格耿直,是家族的生命遗传。赫拉克里特说的“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运。也许可帮我们深思方孝孺等人命运悲剧烈的内在原因。个人命运或家族的盛衰之流变,不依附于一时的风水,根本在于其行为风水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