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文化的精髓

陈牧辛 原创 | 2008-09-10 14:23 | 收藏 | 投票

流浪文化,很奇特的字眼。你也许会问,流浪何以生出文化来?文化是高尚的,是有因有果有容量有背景更要有营养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却被称为文化的,比如日本的AV产业,有人说是AV文化,我看只能叫产业,产业的定义我们都学过,无非几个特征,有完整的价值链,上下游的供应各成体系,有专业的从业者,有一定规模的消费市场。而文化和产业不同,文化注重历史和渊源,注重养分,注重社会的认同。

很多人称流浪只能叫生活态度,不能形成文化。依我看,这样的说法没有看到流浪的内核。流浪的内核,不是生活资料奇缺而导致的迁徙,那不叫流浪,那叫逃荒。流浪是建立在一种简约的生活态度上的,这种态度包括了对未知前途的乐观,对不同人群的兴趣,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自信。蔡康永写了本《LA流浪记》很有读趣。他的态度基本上可以代表近代的流浪文化了。他对于过去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眼下的不倦探索,对未来的淡然处之,都是很积极的态度的集合,不仅积极,而且智慧。

我记得一个很有名的行者,在某个纪录片里讲过他在古巴和巴西的过客生活,他停留在那里的时间短暂,但却挖开了通往文化深处的隧道,他的工具是音乐,他是个热爱音乐的鼓手,据说看见鼓就走不动道了。因此流浪文化的另一层面上,是需要某种沟通的能力的。比如蔡康永的沟通工具是文学和电影,或者说是文学和镜头,他对LA生活的记录中,总有旁观者的清醒,也有置身其中的享受,这些东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一种文化技能积淀的结果,说简单点,就是他作为一个有文学爱好的青年,长期的文学熏陶使得他具有别人没有的观察力。这是没有任何国家和社会能够免疫的能力。就好比任何人都不能拒绝音乐和食物一样,也没有几个人会拒绝细心观察并积极投入的人。

所谓冷眼旁观的态度,有些时候无非是无可奈何的表现。你无法融入其中,你也无法解决个中的矛盾,于是你自我安慰似的找了个借口,说自己冷眼旁观了,说得自己好像个出家的活神仙一样。这样的态度看似清高,实际上不过是尘世中一个不肯屈服的姿态,和流浪的态度源出一家,都是不服输的,却不如流浪者活的有滋味。因此,旁观是一门难学,而且学会了也无益的学问。不如以流浪的态度对待,来得坦然,来得有味道。

总结一下,流浪是以特定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以一定的沟通能力解决矛盾的深刻生活方式。而流浪文化则是流浪者们,用他们的生命、青春、爱情等等美好或不美好的一切,留给世界的遗产,尤其是留给我们这一代的遗产。用流浪的态度去生活,用流浪者的修养去工作,用流浪者的魅力去吸引别人,这样的生活不是很美好吗?即使我们的脚步停下来,心却永远不会停留片刻,倘若你的心有所牵绊,那么你的思想也能带你去到未曾到过的地方。

个人简介
80后的行吟诗人。财务管理、营运管理实践者,擅长中小企业融资规划、纳税规划。
每日关注 更多
陈牧辛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