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与道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8-09-20 01:16 | 收藏 | 投票

韩愈《师说》强调“吾师道也”,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上。

历史上中国的“师道”极注重“师道尊严”。“师道尊严”一说来自于《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其实,“师严”更在于“道尊”。读张继沛所写的怀念老师苏文擢的文章,深有感触。

 

苏公虽以提倡朗诵见称,但他的声音,在雄厚中却偏于低沉,也就是俗语所称的“豆沙喉”,与一般世人所喜欢的“清朗”、“清越”大相径庭,这种声音用之于长篇大论的演说,最易令人梦见周公。

但,很奇怪,老师一开讲,全场立时鸦雀无声,不久,便全部进入沉醉的境界:没有一个人打呵欠,没有一个人伸懒腰,没有一个人神游太虚……只有钟声长响,我们才能从诗声词韵中醒来,从圣贤大道中回首!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他的课有如许的魅力呢?

在大四的论语课和文心雕龙课,我都不停地想这个问题!终于,有一天,当我因事于课前几分钟到他的办公室找他时,我才恍然大悟。那天,当我来到他的门前,只见苏公正手执论语,凝神细思,我敲了两下门,他才惊醒过来。我顺口问他做什么,他说:“我正在备课!”

年少而喜欢唱反调的我,脑中第一个浮现的印象是:“有没有弄错呀?你连朱熹四书集注的每一句注文,都已经背诵如流,还要备课?”

那间,灵光一现,我终于明白到老师授课的魅力所在了!……原来,苏公的魅力,正是他“生命投入”的反映。他投入于儒家仁义之道,故面对横逆而矢志不移;他投入于教学事业,故倾全力于每一节课而不丝毫松懈;他投入于文化的承传,故爱他的学生至于无微不至;他投入于中国文学的创作,故写每一篇作品,都不逞博,不沿袭,真实地表现他的所思所想——这是“个人内在精神与外在行为互相契合无间”的典型!

……

他坚信“师严而后道尊,道尊而后民知敬学”的道理,所以他要求学生每一节课都要向老师起立、敬礼,而老师也深深鞠躬回礼。他不认为这是一种形式,他认为这是师生间相互的誓约:

学生说:“请老师以古圣贤的道理教导我们吧,我们定必把先贤往哲的学问传之后世!”

老师也回答道:“我定必以我的所知所能,诚心诚意地作为你们追寻学问的向导!”

所以,苏公的每一段教材,都经过千锤百炼,每一个施教过程,都经过反复推敲,务求能巨细无遗,务求能条理清晰,务求能深入学生的心扉。

……

以前我读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总觉得有点夸张。但上了苏公的课后,便了解到除了第四点难以预料外,一至三点其实都是确确实实存在的:每一个教育家只要能坚执正道,尊重教学,那他每一天都是在做着“立心、立命,继绝学”的工作。能如是想,教师便完全不需要为沉重的工作而沮丧!

 

所以说,为师者不只是为了学生而认真,更是为了自己而认真。在今天学生不像学生、老师不像老师的时代,需时刻警醒自己:师之不存,道将存乎?

所鄙弃者:“今之最无谓者,其投拜之师乎?外雅而内俗,名公而实私。师之所求于弟子者,利也;传道解惑,无有也。束修之问,朝至而夕忘之矣。弟子之所藉于师者,势也;质疑问难,无有也,今日得志而明日背其师矣。”(钱大昕《与友人论师书》,《潜研堂文集》卷三三)

所追求者:“若夫教者,摽然若秋云之远,动人心之悲;蔼然若夏之静云,乃及人之体;窎然若皜月之静,动人意以怨;荡荡若流水,使人思之,人所生往。”(《管子·侈靡》)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