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模仿、借鉴、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赵仁义 原创 | 2009-01-12 22:20 | 收藏 | 投票

                  浅谈模仿、借鉴、创新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我们谁都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这一点恐怕好多人都无异议。好多事是我们在亲身经历过以后,才会有感同身受的体会,并且有了对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深刻认识。善于总结的人还会得到有益的启迪,且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中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对未来的事业和人生产生了很大有助益的影响。而不善于反思和总结的人,可能会重蹈复辙,或者犯类似的错误。生活中“吃一堑,长一智”的人为数众多,但也有跌倒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的少数蠢人。

相比较而言,事后的反思、总结要比事前的预测和选择要容易的多,而后者正是我们做事的难点和重点。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学富五车、理论知识非常丰富的人在实践中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功,而好多较之逊色的人却有很好的业绩。由此可见,学识上的建树和拥有某些技术并不能保证事业上的成功,而建立在技术、智慧、经验上的果敢和行动却造就了许多人的事业。

通过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对大量现象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为社会进步、思想文明发展进行大胆探索、躬身实践的人们,对新生事物的发生、发展做出过卓越的贡献。他们在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积累以及优秀思想文化的建立和传承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正是在他们的感召和带动下,经过我们前辈们一代又一代的幸勤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程度不同但又相对过去确有进步的生活。

我这样说并非表明我相信“精英”创造历史。坦率地说,我的历史观是英雄和劳动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同时我也承认由于两者由于所处的历史地位不一样,担任的角色不同,发挥的作用有所区别。这不是今天日志的主旨,不多说了。

综观无数先哲、学者、名流、业界有所建树的成功人士,尽管他们所涉及的领域不一样,最终确立的价值和社会贡献也有所不同,但他们所经历的“模仿、借鉴、创新、发展”过程却有许多相似之处。应该说在这个过程仍然存在许多因人而异的种种不同内容,以笔者的目前的能力和水平尚达不到如此深的研究深度。所以我只能避开这个颇具挑战性的话题,谈谈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的粗浅认识。旨在警戒自己,另为抛砖引玉,给更多的人在发展自己、贡献社会、造福人民方面有所帮助。我相信大家会正确取舍。

模仿:通过观察和仿效其他个体的行为而改进自身技能和学会新技能的学习类型。通俗地讲也就是照着现成的样子做。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需要注意模仿的对象和内容。比如我们儿时学说话,既可以从大人们的说话中模仿学会需要工作学习社交等等方面有用的语言,也能掌握骂人的词汇。前者的优秀发挥能助我们成功,而后者的盲目使用却会招祸。模仿对象的选择也很重要。如果我们选择的模仿对象是伟人、贤士等对社会有益的人,那我们也即使不能取得和他们一样的成就,至少也会成为 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相反,我们以一个盗贼为模仿对象,就可能从小偷小摸发展成为一个危害社会的江洋大盗。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人很多,不一一列举了。但重要的一点必须记住:模仿只是学习的开始,不是目的,必须通过学习、消化、吸收,逐步形成自己的东西,否则只能是别人的影子,而自己不能有大的成就。做人如此,社会建设和企业经营也应有相同的道理。

我们现在在一个模仿的时代,而模仿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的模式。应该说二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别人已经走过的路应该全面分析,搞清楚他们制度建设方面、模式选择方面有些什么值得仿效的方面,有什么教训应该吸取,就样我们才能从模仿中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避免走他们已经走过的弯路。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每个人、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在自己长期的成长和发展中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方法,我们要想很好地发展自己,需要学习和借鉴一切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以及管理经验。但我们要充分注意与自身的实际相结合,慎重选择取舍。要进行去伪存真的鉴别,和去粗取精的取舍。

创新:简单地说就是用已经存在的资源创造新的东西的手段。包括的内容很多。行业不同创新的内容和方法不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首先要有创新的意识,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其次要明确创新的内含和实质,原有资源的整合,没有创造出新的东西不能称之为创新。再者就是要注意掌握创新的方法,既要大胆探索,求新突破,又要注意科学合理,不能瞎折腾。

赵仁义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从农村到军营,转业后自主择业.
每日关注 更多
赵仁义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