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回家吧!(1月22日)

贾春宝 原创 | 2009-01-22 12:22 | 收藏 | 投票

大学毕业生——回家吧

对大学扩招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的思考

 

关键词:大学扩招  大学毕业生  就业压力  焦虑心理

 

大学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6年大学毕业生有89万人待业, 2007年则达到102万人。据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2009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而在2008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估计已经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2008559万增加了51万人。那么2009年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又有多少人会找不到工作呢?

温家宝总理说,他最担心的就是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在看望大学生的时候明确表示:政府把大学生就业放在首位。2009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并制订了7项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具体措施。

 ()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

()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

()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

()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

()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

 

很多人把这归罪于自从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

扩招之前,中国刚刚遭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还在亚洲开发银行工作的汤敏和左小蕾夫妇,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的建议书。他们以一位经济学家的视角估算说,如果按照一定的比例扩招,每年不仅可以拉动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和消费,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让失业人数减少1/3

当时主要着眼于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短期政策目标,却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

中国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始于1999年。1998年到20025年之内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增长了2倍多,从108万人增长到340万人;2003年,本专科招生规模达到380万人;2004年为447万人;2005年为475万人;2006年再增30万人,达505万人,是1998年的4.68倍!2005年为止,中国在校的大学生数量达到2300万,绝对人数全球第一。

由于金融危机重创欧美经济,一些留学生将因国外就业机会减少而回国,不仅是海归,还有那些在国外遭遇裁员的数以百万计的人——这些人才将挤占部分就业岗位。与此同时,新经济形势下势必有大量的企业将裁员,这些裁员中有学历有就业经验者的再次就业也将挤占部分新增岗位。面对金融危机,一些与经济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将首先受到冲击。

 

特别是当初的提案者汤敏先生,更是成为众矢之的。但客观地说,这种指责情有可原,却不太合理。

2007年汤敏谈到,当时他的建议至少有4个方面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一是扩招规模,他建议是3年扩招一倍,结果是6年扩招超过5倍;二是关于助学政策,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制度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从而造成严重的贫困大学生问题;三是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教育改革没有跟上,学科专业结构不合理、教育内容和方法陈旧等问题并未改变,造成一些高校毕业学子非社会所需人才,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核心问题;四是关于扩招的模式,他主张好学校多扩,差学校少扩,但结果却并非如此。

50年前的钢铁“大跃进”,到最近这10年的高等教育“大跃进”——这大约就是中国特色吧!

 

大学降低了门槛,教育质量下降,学生水平与素质有所降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过高、外部巨大的竞争压力都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巨大的原因,而不应把所有罪责都归结到扩招这一点上。

有人在河南报业网上举例:广东某所非重点公办大学,1999年大扩招后新开的计算机系招收了250多人。大四的一节专业课上,老师提问了一个关于“C++类的继承的简单问题,连问了七八个学生,没有一个人能回答,再问全班,哑然。这位老师只好尴尬地转移到别的话题,从此不再有课堂提问。

 

教育部官方以具体数据表明,中国不是大学生太多,而是太少了。

按照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标准来看,美国为520人,加拿大为580,韩国为571,而中国仅为120人。按毛入学率计,1997年欧美等发达国家为61.1%,其中美国、加拿大高达80.7%。我国即使按2004年数字统计,也才刚刚达到19%;与我们同处亚洲的韩国为71.69%,泰国为31.92%同时教育投入严重不足才是问题的根源。200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仅占GDP3.01%,没达到《教育法》规定的4%的要求。

客观地说,大学扩招在为中国人素质的整体提高方面确实功不可没。在扩招的这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扩招还是留下了许多“后遗症”。至少是让许多寻常百姓都将教育作为重点的大笔支出,这虽然从本质上为中国普通家庭肩上又增加了一座大山。

更重要的是,现在不但本科扩招,为了再缓解就业压力,研究生也开始大量扩招,以至于要有近60%本科生去上研的计划出现。不过问题在于这样做并不等于就业压力就没了,它只是又往后推了两至三年,两三年很快就会过去,到那时经济若还没有起色,哪是不是博士也扩招?

 

看未来,扩招增长速度虽然有所趋缓,但这种矛盾势必会越来越尖锐,也不能不面对扩招后遗症。虽然政府提出了应对七项措施,但本人认为,终极解决方案却很简单,就是:

从哪里来的回哪里去——毕业了的大学生,就回家吧!

 

    据一项以江苏省三所高校的部分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和访谈方式的研究表明,在危机前后对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农村基层任村官的考虑上,选择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学生竟然有61.6%看来尽管就业形势严峻,很多学生还是不太愿意参加这种活动。调查者询问了一名选择从来没有考虑过的学生,他的解释是一来他对这些活动不太了解,二来觉得到西部和农村任村官一方面条件艰苦,另外也放不下自己大学生的身段,觉得自己如果去干这个很丢面子,并且得不到好的发展。我们认为这类工作不为大学生所接受,看来有很多人对他还不了解,他们认为没有好的发展,所以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这类工作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类工作,这样才能有更多人愿意到西部、到农村基层去,其实西部和农村基层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高校扩招给了农村孩子、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更多上学机会,使知识改变他们命运的愿望得以实现。1998年招收大学生108万,其中农村子弟40万,占37%2005年招收大学生447万,其中农村子弟230,51%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子弟上大学的绝对数字上升得很快,比例也增加了。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子弟上大学不但绝对数字上升了将近6倍,比例也增加了,第一次超过了城市青年。

相对而言,农村的就业问题好解决,在广阔的土地上,隐性失业虽然大,但形不成当下动荡,这从当年上山下乡的情况中就可以看出一二。城市则不同,面对严重的失业形势,政府必须拿出及时的对策,如果接不住现代经济递过来的这杀招,立刻就会出大事。

还有人提议,用研究生扩招,或者让大学生先在学校里谋个职,等外面“风平浪静”之后再走入社会的方式去应对当前的就业压力,但本人却总感觉:让好不容易完成四年学业的大学生继续考研去深造,无疑是面对压力的鸵鸟政策。另外的三年下来,除了高一个级别的学历之外,还能够得到什么?

让学生返乡,相比于研究生扩招,至少能够给当任政府带来更为人性化的形象,而且使得政府发展农村的战略思路更为清晰,化解多年以来形成的不平衡甚至敌对态势;让农村孩子回农村,不仅可以缓解城市就业的紧张状态,而且可以拉动农村的发展速度,与“家电下乡”“农村大开发”等战略结合,定会取得一举数得的效果。

当然适当提高大学生返乡之后的待遇,并创造更多的创业与就业机会就成为政府必然要做出的投入。比如舆论引导、政策倾斜、心理干预、创造机会、待遇提高等等。

 

大学教育的意义本来就应该更多的是提供乡下娃娃见世面的机会。

从劳动就业创造简直的角度而言,高中以上另外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是高成本投资了,同时当大家意识到大学学历对就业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当大学生感觉激情在逐渐衰退,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奈的时候。在大学教育不能给我们提供铁饭碗,城市越来越难以找到舒适的生存空间,城市户口也成为鸡肋。大学生内心的焦虑越来越严重,同时高等教育所承受的负面形象压力可想而知。

大学生内心的焦虑是来自各个方面的,蓦然回首,我们发觉自己赊欠了父母很多,不仅是养育之情,更有事业发展与尽孝难以两全,而且还在迫不得已之下成为“肯老族”,这样时候的内心愧疚是重要因素。假如这个时候让他们回归故乡,回到家人身旁,对这种焦虑本身就是最佳的良药。甚至是会带动高等教育的良性循环创造更健康的需求。

中国对大学生还是有着旺盛的需求的。一是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二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镇大学生还极度缺乏。从供给的角度看,中国的大学生人数及入学率也还是很低的。

即使大学生留在城市,可以拉动消费,也仅仅是消耗而非创造。是在扩大城乡之间的差距,大学生真正的价值还是需要到广大的农村去创造。

到了农村与偏远地区,定然可以发挥难以估量的价值,大学生会实现从废物变成功臣的涅磐。

 

让大学生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与锻炼,并不是新形势下的“劳动改造”,而是从哪里来的再回到哪里去。

大学生返乡是人性的回归,更是把投资反哺故乡,更会为家乡的发展带来加速度。带领那些同样返乡的农民工创造机会迅速致富,填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鸿沟。同时也减少了都市里职位的供需失衡。这才最终可以证明“中国的大学生不是过剩而是失衡”的观点。

 

贾春宝

2009122星期四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bekings@yahoo.cn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