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研究应跳出“东西两京说”误区

翟智高 原创 | 2009-01-07 00:53 | 收藏 | 投票

 

 

 

 

丝绸之路-东西方友谊的纽带

 

 

   新华网乌鲁木齐2005 08 02电 作者翟智高  中国的地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东到西有一条铁路大动脉。东起江苏的连云港,向西经洛阳、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到达与哈萨克斯坦接轨的阿拉山口,然后由此通向中亚和欧洲。
    
这条线路是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是由东西方商旅以马和骆驼为交通工具,经过几千年时间走出来的,所经的路线基本是沿着山间河谷地带,选直线捷径,有水、草和人家,保证旅途的给养供养而又少走弯路。
    
古代中国东部的丝绸之路,一是楚秦古道。经江、淮、汝,穿伊河、洛河,经陕、潼而西。二是郑秦古道:由颖郑、密县、登封、伊川、宜阳向西。三是经淮、黄、郑、洛再向西去。三道在潼关合为一处。再经渭河川到西安,过宝鸡、兰州,沿着河西走廊到敦煌,又分为三条路。北道向西北走哈密、乌鲁木齐,经艾比湖,过阿拉山口,经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向西去俄、欧;中道由乌鲁木齐向西沿天山山脉北侧,走伊犁河谷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再西去;南道分别有两条路,一是沿天山南侧塔里木河至喀什,经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或阿富汗西去。二是沿昆仑山北侧和田、叶城一线,经塔什库尔干到塔吉克斯坦、阿富汗或巴基斯坦,然后去阿拉伯各地。
    
丝绸之路在汉代即已开通。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汉兴,海内为一,开山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西域诸国大批商人纷纷来中国进行商贸活动。带来了宝马、骆驼、骡子、貂裘、盐枕、细毯、金、银、铜、铁、锡、朱砂、水银、雌黄、胡粉、珊瑚、琥珀、佛像、玛瑙、水晶、玻璃、象牙、犀角、玳瑁、蜜枣、胡蒜、核桃、芝麻、黄瓜、石榴、西瓜、芫荽、白象、狮子、安息香、夜明珠、郁金香、葡萄酒等。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鞭炮、纸张、布匹、火药、土漆等被胡商大批贩运至西方,尤其是丝绸,成为西方富豪贵族最喜爱的物品。
    
公元100年,罗马商团到达当时东汉王朝的都城洛阳。汉和帝不仅赠其金印紫授,还回赠了丝绸等大批商品。据西方人亨利玉尔《古代中国见闻录》引《博物志》记:赛利斯人(seres.中国人)产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至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奇目。由地球东端运至地球西端,故极其辛苦。” 公元440年,亚美尼亚史学家摩西(Moses of chorenec)著书称:中国产丝甚旺,自上至下,视丝衣为平常。而在亚美尼亚则极为稀罕,极为珍贵。公元545年,希腊人科斯麻士在其所著《世界基督教诸国风土记》记述:中国丝绸由陆地历诸国,辗转而至波斯。北魏《洛阳伽蓝记》记述:西域来的商客,安排在专门的馆舍,自葱岭(帕米尔)以西,至于大秦(中国),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隋炀帝时,下令贸易集市皆设帷帐,盛列酒食。胡商来中国洛阳贸易者,请他们坐在酒席上,随便吃喝,醉饱而散,不取分文,胡商称中国真是神仙之地。极大地推动了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上大多为骆驼队和马队。在中原洛阳南部的古道上,至今仍有骆驼岭、骆驼沟、骆驼坡等地名。沿途街道多为东西向,街两旁为店铺。例如洛阳南部宜阳的赵堡、伊川的宋店、平等、白元、汝州的临汝镇等,都是几里长街,留下有许多当年喂马和骆驼的大石槽、染布石、石秤砣等。可以想见当年大批马队和骆驼队东来西往,马队白天走,骆驼队夜里走,日夜不绝于途的情景。

 

    在阿尔泰地区乌拉干流域,出土有中原战国时期的四山青铜镜和中国刺绣品。在洛阳出土有东汉时期有翼狮子、有翼神兽和羽人铜像,羽人高鼻深目、紧衫窄袖,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曾出土有波斯银币、阿拉伯和罗马金币等。在伊川出土有胡商、马、骆驼的三彩造像文物等,都是丝绸之路友谊交流的有力见证。()(牛敏编辑)

 

=======

 

附录:

 

 

以前说丝绸之路是由西汉张骞开辟 举世公认。

 


   太史公将张骞通西域说成是“凿空”之举,汉武帝笑了,这个司马迁汉武帝没杀掉对了,歌功颂德很有办法。谁说秦始皇如何如何,看俺刘彻“首开”西域,名垂青史,很过瘾吧?那么,必须搞清楚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的使命究竟是干啥?是去开辟丝绸之路?还是去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东西两线夹击匈奴。

1、首先必须搞清楚,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的使命究竟是干啥?是去开辟丝绸之路?
还是去联络西域的“大月氏”,东西两线夹击匈奴。

根据《汉书 卷六十一 张骞传第三十一 》的记载,张骞出使西域的使命主要是军事目的,原因是汉朝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攻破大月氏国,杀其国王,并用大月氏王的头骨当饮器,大月氏恨匈奴,想联合友邦共同击败匈奴。汉武帝正想东西夹击匈奴,欲派使者联络大月氏。但因为必须通过匈奴控制地区,张骞应募为出使西域的使者。(汉书原文:“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人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岀使途中,北匈奴截获,得知汉使的目的是到大月氏,匈奴王说:“月氏在我的北边,我不能让你们过去。要是我派使者去联络越国,汉朝岂能让我们过去?”(“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

2、应搞清楚大月氏与华夏族的关系,史料记载大月氏原来的国都在“敦煌”(《史记·大宛传》载:"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大月氏的故都在敦煌,那里的“月牙泉”和“鸣沙山”很有名。鸣沙山又叫三危山,“三”字在河洛又读做“仨 sa”,音转为“沙”,河洛读做“sa”,实际上敦煌就是沙围的绿洲。月牙泉是巨大的沙海中的月亮,古人尊为上天(真主)恩赐的福地:

   用此天然“大月”做为部族崇拜的图腾是很有道理的,亦应是星月标志的本意。目前有12个伊斯兰国家的国旗帜上有星月图案。

巴基斯坦国旗

乌兹别克国旗

土库曼斯坦国旗


 

   我想,迁到西域的大月部族,将国名定为大月氏(支),应是不忘大月故土,也表明是大月部落的再生。此后,月氏人与西域人
   由此可知,《尚书》记述的“窜三苗于三危”(窜,意为迁徙,流放),说明原居三危(敦煌)的大月氏人,是从中原迁徙流放到那里“三苗”后裔。大月氏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华夏苗裔迁到西域的。《说文解字》中“月”与“肉”是形似而不同的两个部首,但常被混淆。新版的《辞海》已经将“月支”读音纠正为“越 yue”。“月氏”即《逸周书》和《管子》中所记载的“禺 yu氏”国,或含有"大禹后裔"的意思。可见东西方的丝路商道早就是有的,只不过汉朝的史册对此忽略记载。
3、应搞清楚匈奴为什么也说敦煌一带也是他们的故土?
    匈奴不愿臣服汉武帝,于是汉武帝派张骞到西域联络西迁的大月氏,共同把匈奴灭掉。在汉与匈奴出于敌对情况下匈奴肯定不让汉使通过自己的控制区域。并且提出的理由也符合常理,说,要是匈奴派使者去联络越国,汉朝也不会让我们的使者通过汉朝辖区。张骞联络大月氏的过程,经太史公描写,变成“凿空丝绸之路”了。
     匈奴不臣服汉武帝,敢与汉朝分庭抗礼,有他自己的理由,匈奴认为自己也是华夏族的一支,与汉的关系是平等的。 据《左传·昭公九年》:“ 自夏以后,稷、魏、骀、芮、岐、毕,我西土也”。《史记·匈奴列传》:“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乐产《括地谱》云“夏桀无道,汤放之鸣条,三年而死。其子荤粥妻桀之众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中国谓之匈奴”。由此可以表明,匈奴是夏桀的苗裔后代,夏桀原居中原,兵败被成汤流放,他的后代在边疆繁衍,所以也说自己是华夏故人,汉武帝不承认,就来个武力解决。
  如此看来,汉民族、大月氏、匈奴、戎人,应该都是华夏族的成员,他们的战争也应归于“内战”范畴。由大月氏西迁,是受了匈奴欺负的这一事实,恰恰证明大月氏人知道西域的情况,知道去西域的道路。看来,张骞“凿空丝绸之路”的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写,与他所处时代的政治环境有关,当代人写当朝事,少不了“歌功颂德”,即所谓“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云云。“胜者王,败者寇”是一条不成文的“写史定律”。
  更重要的是,西方学者提出“丝绸之路”一词时,洛阳的夏都二里头和商都偃师商城还没有发现,他们只能依据中国原有的“史料”来研究、认识中国历史上的事情。就像司马迁写《史记》,许慎写《说文解字》一样,没有看到商代的甲骨文,就写不出甲骨文的史料。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西汉刘邦最先想建都于洛阳,被谋士刘敬诱导,最后定都“西京”长安。东汉刘秀定都“东京”洛阳,比刘邦晚了二百多年。所谓“东西两京都是丝绸之路起点”,实际上已否定了洛阳是丝绸之路起点,唐代的遗址遗迹就更不值得当“丝绸之路起点证据”了。     

 丝绸之路起点的研究应必须跳出“东西两京说”的“怪圈”。
     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区域,肥腴的土壤、适宜的气候,成为先民较早的栖息地。我们说的丝绸之路,实际上是中华文明与世界上其他文明交流融合的友谊之路。中国丝绸无疑是中华文化中最有象征性意义的代名词。
      张衡的《东都赋》:“昔先王之经邑也,掩观九澳,靡地不营。土圭测景,不缩不盈。”说的是早在西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到洛阳进行过选都的考察,走遍了洛阳周围的山山水水,发现洛阳四面环山,藏风聚气,地形风水好,营建都城是个好地方,符合 “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四时之所交,风雨之所会,阴阳之所和,乃建王国焉”的要求。

 

“途开八政,门闶九逵。万国交会之区,四海朝宗之所。崇轩四敞,邃宇千重,复道周流”,指这里的道路四通八达,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政令畅通;是万国商贾交流聚会的地区,四海文武政要、国际友人朝宗东都的重要场所。“复道周流”,指四面八方来来往往的道路在洛阳交汇,使各地奇货汇聚京洛并由此得以周流天下。秦惠王的谋士张仪早已明确肯定:“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洛阳作为丝绸贸易集散地和丝绸之路起点年代更久远,因此洛阳作为中国丝绸之路起点不应有任何异议。

 

     洛阳素有“天下之中”, “九州腹地”之称,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商都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故城(西周成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都城)、隋唐东都城(曾作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的都城和北宋的陪都)等五大都城遗址。在伊河洛河盆地东西横列排开。早在周武王开创周王朝的初期,就认定洛阳是“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的中国”。洛阳早在汉以前夏商周时期就是中国的中心。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唯王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 ”,所说的地方是洛阳,也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西周时期古人已确认洛阳是中国的代表,而这个铸有“中国”二字的青铜器,又指明是王“在成周”,成周专指洛阳。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拓片: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周代青铜器何尊铭文“宅此中国”,为洛阳是天下之中正了名 。但周代的历史模糊的地方很多。自从王子朝将“历史史料档案”全部带走不知下落后,周王朝及以前的“历史”基本靠“回忆录”或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铭文”来确定,后人美化、篡改的地方太多。山西曲沃晋侯墓地,是由于盗墓贼盗掘才发现的。洛阳周王城遗址发现的“天子驾六”,确认了周王陵的方位,但以前的任何史料对此都没有披露过蛛丝马迹。

      周定鼎洛阳,周公营洛,昭王被胶粘成的船淹死,穆王见西王母,国人暴动厉王出逃,幽王“烽火戏诸侯”,平王东迁,赧王投降秦昭王,“秦取九鼎宝器而去”等等,周王朝的“史迹”很多模糊不清的地方。就拿在洛阳发现的“天子驾六”,仅是一个车马坑而已,史料明明记载周公卜“涧水东廛水西维洛食”,方位正在此处。那么“周天子墓”在何处?是哪一个天子?这一带还有几个“周天子墓”?周王城到底是“王城”还是“王陵之城”?是“西周王城”,还是“东周王城”?
      周室史料混乱,王子朝将周室收藏的周和以前时代的典籍悉数带走不知所终有关。司马迁没有这些典籍,没有见过甲骨文,因而《史记》所述之历史,也仅可参考,并非全是“信史”。《西游记》、《三国演义》之类小说是允许“虚构”的,但《史记》、《左传》、《四书五经》等史学巨著,其中的很多人物对话,如临其境,在没有窃听器的时代,很难想像其中那些“言不过六耳”的“密室私语”是怎么记录到的。 所以,今天研究邮政史也好,丝绸之路也好,等等诸如此类的的课题,任重而道远。 

 

 丝绸之路不仅是周代就有,商代早有了。

 

  丝绸之路,不由人想到商的开国功臣伊尹,他的母亲就是一个采桑养蚕的丝织好手,“昔有辛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辛女取而献之其君,名养于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水经注,伊水》)

 

伊川平等乡大莘店伊尹祠

 

 


洛阳伊川出土的商代铜鼎,内有"子申父己"铭文:
 


洛阳龙门山南古纶氏地区出土有公元前1880年的陶壶(中国社会科学院碳十四测定):




洛阳人伊尹帮成汤灭掉夏的最后一王桀,建立起商王朝。
    《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到孔甲时,“好方鬼神,事**。夏后氏德衰,诸侯叛之。”“帝桀之时,诸侯多叛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夏桀一味地追求奢侈和享乐,身边的大臣也大多是阿谀奉承之辈,朝廷上下都沉迷于寻欢作乐,对百姓只知压榨,不管死活。当时夏桀宫中仅女乐就有近三万人,夏桀每天早晨都让女乐在宫廷中演奏,声音飘出宫廷。朝廷需的财富作支持,便以暴虐去掠夺百姓,夏民日益贫困,老百姓被逼得卖妻鬻子。商汤对夏桀如此作为不满意,向夏桀进谏,反招致夏桀怀疑他反叛,“召商汤而囚之夏合”。商汤获释后,决定灭掉夏桀。
     灭夏的最后一战是“鸣条之战”,成汤发誓灭掉夏桀的《汤誓》已载入史册《尚书》中。
    汤动员军士,大家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桀带领残兵逃到了南巢,商军追至南巢,夏桀被商军捉住。汤将夏桀流放,桀叹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三年后,夏桀死在南巢亭山。
    汤和伊尹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在夏都斟浔,夏朝的贵族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服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浔举行了祭天的仪式,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青铜爵:

 

 

夏代青铜斝: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在亳地建立起商的第一个王都,即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 


     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邸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有“三千诸侯”大会于毫(《逸周书,殷祝》)
     汤伐桀灭夏,史称“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汤武革命”是说商汤变革夏王桀之命。“顺乎天”是上天的意志,所以是顺天命。“应乎人“就是得人心的行动。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先建都洛阳平原的偃师,又迁到敖(今郑州商城),最后定都殷(今安阳)。
    经过二十年的征伐战争,成汤统一了自夏朝末年以来纷乱的中原,控制地域除黄河中下游地区外,势力远达西方羌邸,远远超过了夏王朝。人们称颂说:“昔有成汤,自彼邸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 商颂 殷武》)。西方地区的邸人和羌人也来进贡和朝见,尊商汤是他们的君主。在偃师地区出土的夏商时期的玉圭,就是由新疆的和田玉雕凿而成。殷墟也出土有大批和田玉制作的玉器,所以说,丝绸之路在商代就已有了,并非凭空的胡说。

偃师二里头出土的夏代时用和田玉雕成的玉圭:



二里头出土的夏代七孔玉刀:

 

  
   同样的历史事件,同样被“正统”《史书》纪录,编书的人立场不同,对同一事件的的描述就不同。不信可对比看看《旧唐书》与《新唐书》,看看对白居易、唐玄奘的记述有何不同?如果远的历史大家不清楚,近代关于重大历史事件与历史名人的正反记录“相互抵牾”的还少吗?

 

 

 

张骞载入《史记》成为“政府行为”。《山海经》、《穆天子传》、《吕氏春秋》等因为入了“另册”,就被称为“荒诞不经”。

 

   中国加入联合国,与全世界广泛联系,国家领导人随时可乘专机出访地球上任何地方,更强大。但还都是在中华民族长期与世界不同民族友好交往的历史基础上的传承、发展和升级。所以说,将东西方长期友谊交往形成的纽带--丝绸之路,定在某年第一次才有的说法,显然是有悖于历史发展规律的。

 

     历史的真相还是应该在争论中辨清。像东汉蔡伦造纸,过去可是没有疑义的“历史定论”,然而,在西汉烽燧遗址中发现的纸质文书、纸质药方,颠覆了上述定论,虽然目前仍然把蔡伦宣传为“纸的发明者”,可底气已不那么硬了。

 

     再说关于丝绸之路起点的问题,以前硬是没有洛阳一席之地,铁打的“张骞凿空”论。然而宝鸡一个有“宅此中国”铭文的青铜器,偃师商城、二里头夏都的相继发现和考古发掘,周王城“天子驾六”为代表的周王陵的确立,洛阳地区大量前所未见的文物,特别是来自西域的文物,使原来太史公描述的“张骞凿空”说显的那样苍白无力。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使洛阳争得她应有的地位与名分。但仅有虚的地位和名分是不够的。
    我无意贬低太史公、张骞和汉武帝,他们的历史功绩永远是值得称颂的。但辨析历史真相,特别是当发现已不是真相的历史“定论”,更需努力去研究,不能怕别人抨击和“授人以柄”,如果“授人以柄”的地方是错误,我会改正的.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济、文化、科技、贸易发展的产物,各国使者、商人从古到今络绎不绝。历代的马队、骆驼队、车队(包括军队)踏出了这条东西交通之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法国、荷兰,通过海路可达意大利、埃及。东已达韩国、日本,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地区友谊交往的纽带,只是一个代名词而已。洛阳作为中国最早出现夏、商、周国家体制的地方,是中国几千年由初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结果,是中国历史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凿空”论否定了在此之前中国(包括王朝政府和民间)与周边各民族的文化与物质交往的历史,显然是不妥当的。

 

=========

 

附录

 

 

 

(北京万寿寺藏品)

 

 

 

当时代表国家文明的象征是使用青铜、玉器、丝绸。下图,洛阳平原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出土的玉圭:

 

 

洛阳又现“一车六马”车马坑,充分表明“北起洛阳火车站南到洛阳市政府再到体育场;东起洛阳玻璃厂西到王城路,这一片应是东周天子的王陵区。在过去的所有文献中,只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城”,而从来没有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陵”。 

 

 

 

洛阳又现“一车六马”车马坑

 

 在这个 “天子驾六的车马坑”四周,考古发现的大型“王级”大墓有多座。像洛阳工商银行大厦地底下10余米深处,就发现有大型古墓,出土的文物价值连城。附近洛阳二十七中发现的“天子级王墓”,据说比“天子驾六”规格更高,有六十多匹马,马骨被扔,说是没有价值。于是被新盖的住宅楼强行压住。由于城市叠压,洛阳市政府、西工邮政局、百货大楼、洛阳酒家、工商银行这一中心区压住了太多东周王陵的“天子墓。

 

      北起洛阳火车站南到洛阳市政府再到体育场;东起洛阳玻璃厂西到王城路,这一片应是东周天子的王陵区。在过去的所有文献中,只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城”,而从来没有把此区域记载为“周王陵”。过去所说的洛阳金村被盗掘的几个大墓是周王墓,其实早已考证出那是韩王墓群.还有周山上的三个大墓,也说是周王墓,但并没有确凿真凭实据来证明是那三个墓确实是周王的。所有的历史书,教课书,宣传册净是人云亦云,不求甚解.如果不是“天子驾六的车马坑”的“偶然发现”,恐怕这个神秘的东“周王陵”还不知要在地下沉寂多少年?一二十个“天子墓”,如果发掘出来,比西安的秦始皇的“兵马俑”壮观多了。

 

 

2006年816日下午,洛阳市唐宫西路小学一文物发掘现场,又一座“一车六马”的车马坑发掘完毕呈现在世人面前。

 

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对唐宫西路小学规划综合楼工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再次发现车马坑。其中一个车马坑又是一车六驾,即驾六。年代距今2000多年,属东周时期,区域位于东周王陵区,比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的驾六保存的好,是又一重要考古新发现。文物工作人员介绍说,本次发现的驾六其车前两马,左右两侧又各有两马,其中左右两侧各有一匹马身压在车厢下边,和周王城广场发现的六马在车前一字排列有很大的区别。是否是天子驾六,还有待考证。

 

鉴于此次考古发现的重要性,文物部门已向上级建议,进行原址展示保护。

 

4年前(2002年),洛阳文物工作队在当时拟建的周王城广场工地发现397座墓葬和18座大型车马坑,并首次发掘出六马驾一车的天子驾六考古遗存,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天子驾六是中国迄今首次发掘的夏、商、周的重要遗存,其保存之完好、规模之宏大,世界上独一无二,目前已作为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原址展示保护。

 

2002年发掘的周王城“天子驾六”车马坑:

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都,史称东周王城,前后历时515年,共二十五王。东周王城遗址位于涧河两岸,四周有夯土城墙,占地约9平方公里。现在,东周城的遗址基本上湮没于现代都市的建筑群中。东周城的基本布局是:王城的西南隅为宫殿区;宫殿之东为粮窖区;宫殿区和粮窖区之北,为作坊区和居住区;王城的东半部分,即现在的天子驾六博物馆及其附近为墓葬区。

=====================================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与产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曾长期在科研部门工作,承担过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攻关研究项目,成果记在史册里。哲人有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爱好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交叉…
每日关注 更多
翟智高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