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理超脱的精神境界----《“六根清静方为道”?》悟禅解道!

万赢信 原创 | 2009-01-08 23:27 | 收藏 | 投票

  圈友 张西戈 话题《“六根清静方为道”?》原文:

  上个周末,在陕西经理人俱乐部的例会上聆听了一位儒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演讲,其中讲到了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底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的境界中正平和,自然脱俗,原文是“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善似青松恶似花  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  只见青松不见花  面上无嗔是供养  口里无嗔出妙香  心中无嗔无价宝  不断不灭是真常  佛在灵山莫远求  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  好向灵山塔下修  佛在世时我沉沦  佛灭度后我出生  忏悔此生多业障  不见如来金色身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千锤百炼出深山  烈火焚烧莫等闲  粉身碎骨都无怨  留得青白在人间  三十三天天外天  九霄云外有神仙  神仙本是凡人做  只怕凡人心不坚  南无阿弥陀佛!”作者是唐朝的布袋和尚。



       一种合理超脱的精神境界

  ----读圈友张西戈话题《“六根清静方为道”?》悟禅解道!

  初读这首禅偈,一时迷惑于后两句的涵义,前两句我想只要是见过农人耕田或者亲自插秧的人,一定能体到诗中的意境。但如何做到“六根清静方为道”?何谓“退步原来是向前”呢?清静,不只是物外的安静、清彻,更是自己的内心干净,所谓“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如“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来的自然、安详,更能使自心清静。“退步”一般人认为是失败、不成功,才会向后退,但你何不换个角度看世界,再重头来将自己不熟练的部分先完成,把基础扎稳,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顺畅,这样岂不是加速向前,也就是“退步原来是向前”的道理浅释所在了。

  大肚布袋和尚是五代后梁高僧,法名契此,号长汀子,浙江奉化人。他云游各地,笑口常开,居无定所,传说他是弥勒菩萨化身,度化世人。

  布袋和尚契此曾受田家斋饭布施,田家向他求道:“何谓道?” 契此答曰:“手把青苗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对禅学没有什么研究,只是从这字里行间直白的读来,觉得很实在的道理。人生沉浮,世事纷扰,能从容面对,真要好好修炼,插秧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和事情,却让我们看到了很多简单的道理:“手把青秧插满田”,说的大概是我们每日的劳作,实实在在的劳动,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低头便见水中天”,要见天,也不一定就要高昂头颅,有时候就是一低头间就可以把天上的风光一揽无余,因为,天上的风景原来也可以容纳在一池碧水间,倘若虚怀若谷低下头来,大概说的是一种大器,心存高远;“心地清净方为道”,这句我比较疑惑,大概说的是要淡泊名利吧;“退步原来是向前”,其实很多事情谁都不知道方向如何,也就无从判断所谓的向前还是向后,就像农夫插秧一样,一步一步后退,可是青秧是一根一根整齐的插上的,正因为他能够退后,所以才能把稻秧全部插好,所以他插秧时的“退步”,正是工作的向前展进。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

      手把青秧的生活并非一种消极纯粹的隐士生活,对于竞争无处不在的现实社会,这样的智慧不失是一种合理超脱的精神境界。

      农人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步步退;正因为他手拿着青秧一步步的退,退,退,退,退到田边,退到最后,他就把所有的秧苗全部插好。大家知道,插秧必须低头和退步。正因为低头,便能看清楚水田中倒映的天光;正因为倒退着插秧,虽然是退步,实则是向前。有些时候,退让并不是完全的消极,反而是一种积极的进取。若与人相处,斤斤计较争执,互相排挤诋毁,最终能成就什么?倒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寻求更大的成功。诚然,在恰当的时机,暂停一下,回顾过去的足迹,有什么需要修正的,规划一下未来,如何才能更加地无怨无悔,这不但需要智慧,更需要有定力。由此得知,虽是退后,实含积极、进步与开拓的一面。退后是一种转化,往往将危机化成转机。做人处世能够适时“低头”,更能表现谦让与包容的伟大胸襟,因此心中将能经常保持宁静与平和,思想也将更为明睿与清灵。布袋和尚契此所揭示的这首诗的末句,借插秧时以“退”为“进”,暗指为人处世,处处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在求道的路途上,向前迈进多了。表面看来是描写农人从事农作插秧的情景,实则似退而实进,退步原来是向前,是颇富有哲理意味的。这首诗偈看起来很浅白,实则深藏丰富人生哲理的一首禅诗,深蕴禅机佛理,对寻常人来说,这首诗亦禅亦道,真可谓是比喻贴切,要言不繁。

  《指月录》卷二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一首以生活的插秧来象征在心田插秧的诗。农人插秧,一面插秧一面低头退后,低头便看到水里的天景,往后退至最后,一畦的秧苗便已完工。诚然,在每个农人的心里都有一畦田,在辛勤播种插秧的同时,只要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不染着,对外无求,而顺应因缘,在无为而为的情况下,心里能包容愈广大的空间,也就越能契入禅佛的智慧。所以,惟有在心田里插秧的人,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惟有六根清净,才是修行者惟一的道路。众生要以退让的精神来改变性格,把贪得无厌的心转成慈悲舍喜的心,把恶习的性格转化成谦卑的性格。趋人那清净之境,也只有反观回转自己的心,就像农人插秧一样,退步原来正是向前,退让里也颇富有乐趣。

  崔健超感悟!诚然,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作进步。常人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现实生活中,许多人以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为人生唯一的姿态,而布袋和尚契此以低为高,以退为进,作相对性的提醒,皈依处是以内心的修持去观照六根清净的自性,才能使眼界更加开阔,果位更加圆熟,这才是上乘。布袋和尚契此以提问的田家人作农事的经验来寄托禅理,以深入浅出的道理来诠释高妙的佛理,简值是一位高明的禅师。

  你注意没有,船舶前行,双浆却往后划动。看船夫点篙,或者双手顺着竹竿一节一节地后移,或是身体抵着竹竿在船边一步一步地往后走。箭拉得越往后,射出的距离越远。一支蜡烛亭亭地立着,一豆光亮使它不断地消减自己。虔诚的佛教徒进佛寺礼拜,当他在大雄宝殿里离开时必须弯腰后退,以示他对佛的恭敬。农人弯腰后退插秧的姿势,与虔诚的佛教徒弯腰后退离佛寺时的姿势是多么相似,不谋而合。从他们那谦卑而细致的后退中,你是否察觉到每一株秧苗都有佛性的存在。“青青秧苗,皆是法身”,农人几千年来就以美丽而谦卑的姿势实践着。那美丽的姿势转化成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则化为累累垂首的稻子,在土地中生长,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不正是法身显现的奇迹么?后退的美丽和美丽的后退,时常相伴着人们,启人哲思。

  你注意过人生的第一步是如何走的么?孩子在八九个月开始学爬的时候,他动手动脚,手脚并用,目的是想要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但整个肌肉运动结果都是向后倒车。诚然,对人之初来讲,“退步原来是向前”,一点都不假,是因为此禅语对人之初迈出的第一步作了最好的注脚解读,是最恰当不过了。对婴儿而言,爬行是他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他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挪动身体,不再是静止的小囚徒,而是随时体会活动乐趣的“小爬虫”,并开始扩张自己的领土。退步原来是向前,每个人都是这样走出来的,不是吗?

  “向前一步是黄昏,退后一步是人生……”这是一首老掉牙的流行歌曲《伤心太平洋》中的歌词。任贤齐在歌中唱的好像是爱情,但我听起来却觉得是在唱人生。人生,若能积极前进,固然很好,但是能够懂得回头的空间却显得更重要。平常在我们活动的空间里,大家只知道向前行走,而不知道还有一个退后回头的空间。其实,“人生有两个方向世界:一个是前进的世界,一个是回头的世界。如果你能够同时把握这两个世界,人生便能臻于完美。”一位哲人曾这样指示着我们。                                                                                        

  “退步原来是向前”,此诗句借插秧时以“退”为“进”,暗指为人处世,处处谦让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在求道的路途上,向前迈进多了。

  佛经中载:某家来了客人,父亲便叫儿子上街准备菜肴以供食用。儿子出去许久未归,父亲按捺不住,就亲自前往街头探个究竟。出乎意料的是儿子与一人面对面站在桥中间,眼睛互瞪,双手叉腰,谁也不肯退让。父亲目睹此景,叫儿子先回,自己竟接替儿子与那人继续对峙。如此不肯退让一步,结局不得而知。如果事事能忍让三分,能够转念“你有理,我有过失”,在前进时采取后退的姿势,以谦让恭谨的方式向前,就更加完美了。若如此,世界一定更为宽广,待人处世也更加圆融无碍了。俗语云:“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粉身碎骨。”要知,忍一时,何等自在!所以,低头的人生,转身的人生,回头的人生,退让的人生,都蕴含着无限微妙的道理。“退后一步是人生”,“退步”(退让)才是真正的向前,而世间确有不少人难以懂得“退一步”义理。“退一步”,这令人省思的金言玉语,大有禅机在焉。

  龙虎寺禅院中,大伙儿兴致勃勃你一句我一句的品头论足着,原来寺前围墙上多了一幅龙争虎斗的图像,图中青龙盘旋云端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有人便说:“色彩不对!龙身的青不够真。”说毕又手叉腰满足地微笑着。

   “不!不!是虎的眼睛点的不传神,就差那么一点儿。”另 一人接说。

  “唉呀!这……这……动作说不上来。”一旁的小僧欲说而不能地插上一句。

  这时无德禅师已站在大伙儿后侧多时,学僧们一看见禅师便退下一步,恭敬的问道:“禅师,您瞧瞧,评鉴、评鉴,这画儿是哪儿不对劲,怎么瞧总似对不上味儿。”

  “是呀!是呀!禅师。”大伙儿起哄着。

  无德禅师端详一番笑着说︰“其实画得不错了,形体比例正确,色彩繁丽多样,惟这龙虎的特性……,也许所知不详吧!不详特性就无法传其精髓喔!”

  “特性?禅师,那您所谓的特性指的是什么呢?”其中一人忍不住发问。

  无德禅师说道:“动态!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须向下压低。龙颈向后的曲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龙虎之姿恐是不够精准。”

  众学僧们禁不住奋力鼓掌叫好,从不知禅师竟有如此高明灼见,于是说︰“禅师,您真是一针见血啊!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怪不得大伙儿端详了半天,就是找不出端倪来,总觉得动态不足。”

  这时小僧插上一嘴:“刚刚我就说嘛!”

  无德禅师藉机开示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其中一学僧不解似地问道:“禅师,退步的人生怎能向前,岂不唯诺消极;谦卑的人又怎能更高,只怕会错失良机。”

  无德禅师说偈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话毕,淡然走去,留下一群原地深思的学僧们,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在分秒必争、名利挂帅的时代,常有人把谦卑看做消极,退让当成胆怯;即便有修行观念的民众,也只是把谦卑与退让当成一种品德修养来看待。然而禅师的千古名句“低头便见水中天”、“退步原来是向前”透露出谦卑能更高、退让能更远的宏观智能,是成就龙虎气势、领袖格局的必须条件。读完这则故事是否带给您某些省思,还是仅错愕于被颠覆的生活逻辑哩?!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日本有一位禅师曾经譬喻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那么只有低下头来。”禅师们观看这个世界与常人就有着的显然不同,譬如诗中所说“低头便见水中天”,就是要我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水,在世上是最普遍的,也最为人类所需要的。观水的流势,当它从山峰上急泻而下的时候,气势澎湃;而当它在平地上缓缓流动,遇到岩石壁岸阻碍的时候,它一定转变方向,改道。而人呢?憨山德清大师恳切地告诫我们:“悲欢离合朝朝闹,富贵穷通日日忙;生前徒费心万千,死后空留手一双。”切记,退步原来是向前,凡是忍让退一步想,便可享无忧无虑的生活。

  人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若能开扩心胸,谦容忍让,退后一步,将使紧张关系转成和睦。尤其与邻人相处,更应相忍为和,相互扶持,共同建立温馨安祥的居住环境。毕竟远亲不如近邻。俗谚云:“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想,海阔天空”,到时自有峰回路转的胜境,故待人能谦退礼让,定能赢得彼此的尊重。因此,退让或为人设身处地,常使人生道路,变得海阔天空。

  讲到“退步”,容我举个例子更详尽的说明它的道理。据说在清朝康熙年间,官到文华殿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张英,某日接到母亲自安徽桐城老家所写来的家信,信中诉说家里正准备扩建院宅,却院宅旁的矮墙而与毗邻而居的叶家发生纷争,产生了矛盾。因为叶家也欲建房造屋,故此两家相持不下,信中隐约要张英用名位官威压服叶家之意。张英阅毕全信,沉吟再三,就写了一诗来劝导母亲,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为了一堵墙而起争执,真是何苦?让人家几尺不就太平了么?你看看万里长城至今还在么?可是当年赫赫一世的秦始皇又在哪里呢?你争,跟人家斗气,百年过后什么是你的?不都灰飞烟灭,枯冢一堆了么?

  张英的母亲及家人,见诗后,深明义理,马上主动把将要砌建的院墙让后三尺。叶家的家人目睹此情此景,愧疚之余,也立即把正欲修建的院墙退后三尺。因此,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街巷。张英的一首诗不仅化解纷争,更获得地方乡邻的敬重。此事在一时之间,为世间传为佳话美谈,其美誉也传颂于后世,至今尚被人所乐道。“六尺巷”保留至今,成为桐城一景。

  当年寒山大士问拾得曰:“世间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拾得忍心乎?否!只要存乎不忍之念头于心,则为不究竟也。

  二位大士皆不能得“忍心”“退让”禅悦之法,况乎凡夫俗子乎!

  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契此禅师的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生更是向前,更是风光的。“以退为进”,“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

   面对荣华富贵,身陷功名利禄,那锦绣的衣、可口的食、舒适的住、妩媚的色不能说没有诱惑,但也有着福祸的潜伏。明末文人洪应明道:“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被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洪应明认为只张“五分”(二分之一)帆船却平安地行驶,只注“五分”水却稳妥地保持着平衡的容器。本来,人有才总是好事情,但不少时候也有大痛苦、罹难,想那韩信、陆机、霍光、石崇本是人杰,终因恃才傲物,声威张狂跋扈而遭厄运。越王勾践大功告成,范蠡驾一叶扁舟,游泊于江湖。他曾写信给同僚文种,分析勾践这个君王与人只能共患难,不能同享福的特性。可文种官迷心窍,乐不思蜀,最后果然为越王所杀,而忍智藏锋的范蠡则改换门庭,终成一代生意大家“陶朱公”。这正应了古人描绘种稻人的步伐一样:“六根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诚然,“瓜篷豆下床第乐,不及民间夫与妇。”而看似木讷似无才不屑张扬本色在的人,也未必就无福哩。

  “退步原来是向前”,我们什么时候真正聪明起来,“以退为进”,不再办“傻事”。 以“退步原来是向前”这一句话来说明“转念”的道理。当人在生气时不要用负面的思考,迷悟之间,须学习转念,转成正面的思绪,如此一来会过的比较快乐,因为一直使用负面的思考会让人变的悲观。在这浮躁纷争的时代,只有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不忧愁、不怨恨,随遇而安,境随心转。悟道的不一定非得是玄机与禅。

  “前进”与“后退”不是绝对的,假如在欲望的追求中,性灵没有提升,则前进正是后退,反之,若在失败中挫折里,心性有所觉醒,则后退正是前进。这里的“退步原来是向前”正是一种阴柔、内敛而又洞达、通透的人生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存和处世的智慧。每个人的心境不同,对此偈悟出的想法也大有差异,您的领悟又是如何呢?

敬请登陆个人主页: 
       http://yyqhysc0623wxj.chinavalue.net价值中国网 
        http://new.qzone.qq.com/893849699/infocenter/医药营销企划与市场--万祥军 
       http://yyqhysc0623wxj.blog.bokee.net/医药营销企划与市场/万祥军 
       http://www.xj0623hjwq.blog.bokee.net/社会生活时政评述&老年服务健康管理

 敬请加入观点交流讨论圈:

《营销企划&经营管理》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36/

《社会生活&时政评述》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41/

《养生保健&健康产业圈永久链接:http://www.chinavalue.net/Group/5038/

glc
个人简介
万赢信,经济学学士,经济师,记者编辑、营销企划人。工作主要涉及新闻媒体、商协社团、大健康医药产业和“三农”产业研究以及宏观经济研究和营销企划五个方面。 1988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0年上海中医药大学完成第二学历,曾具…
每日关注 更多
万赢信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