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恩版《道德经》连载(五)

肖永健 原创 | 2009-10-28 15:08 | 收藏 | 投票

 

老子这一章描述道的地位和作用。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慈,万物以道为原则,奉献自己。天地不偏爱(怜惜)某物;
圣人不仁慈,百姓以道为原则,奉献自己。圣人不偏爱(怜惜)某人;
张西振老师《企业是什么》一文对这一句有精妙的应用,现摘录(有删简)共飨:
企业不仁,以资源为刍狗。
谁能告诉我,企业是什么样子?什么形状?什么颜色?软的还是硬的?香的还是甜的?没人知道,是吧!
其实企业本来就不是实体,而是组分之间的关系。企业,这种最常见的组织,这些我们大半生都要在其中度过的组织,它有什么呢?
有人会说,企业中有人,难道人“属于”企业吗?人不是“人力资源”吗?说白了,人不过是企业的供应商:
工人,是劳动力供应商;
经理人,智力供应商。
那么老板呢?老板总该“属于”企业吧?又错了!说“企业属于老板”还勉强可以,说“老板属于企业”老板自己就不答应。你见过老板出售企业的时候连自己一起卖掉的吗?老板其实也是企业的“供应商”——资本供应商。
那么厂房、场地、机器是不是企业呢?好像也不是,厂房、场地、机器可以购买,也可以租赁,显然不属于企业。
而能源、原材料更是加工的对象,不会是企业本身。
现在有了风险投资家,做企业可以没有本钱。
那么什么是企业组织呢?对企业组织只能有一种理解,那就是,——企业组织是整合各种资源,完成转化增值的一种“关系模式”。
借用佛家的两个概念,非常容易解释组织特性:“真空,妙有”。
——真空:组织本性是“空”。
到了组织之中,除了找到组织的各种成分之外,根本看不到组织。
——妙有:说组织是“空”,它又不是什么都没有。
这个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和金融资源。组织的目标也非常简单,就是自己生存下去,并不断发展。
有人说企业组织的目标是盈利,错了!盈利绝对不是企业这个组织自身的目标,而是组织基因的“诡计”,是组织基因“获得成功的机制”——它通过盈利这个巨大的诱饵吸引投资者,无论是风险投资者,还是苦心经营的老板,让他们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付出心力交瘁的代价,无怨无悔地投入到让企业组织成功的延续、发展的努力之中。
因此,获取更多的利润是投资者的目标,不是组织自身的目标;
同样,获取更高年薪是管理者的目标,不是组织自身的目标;
拿到更多的工资是劳动者的目标,不是组织的目标。
组织的目标只有一个——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请不要误会,我这里说企业组织的目标是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不是赢利,但没有说企业不需要利润,企业当然需要利润(尽管经常会是负的),但这是第二义的,不是第一义的。这就如同活着与吃饭的关系一样。吃饭是为活着,这没错,但不能反推得出活着是为了吃饭的结论。
说到底,老板、经理人、工人,都是企业组织的“资源”提供者,是组织的“供应商”,是组织的“刍狗”。
组织的基因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也就是使自己能够不断被复制,就必须满足各种角色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老板、经理、工人、客户、供应商、代理商、外包加工厂、银行、其他债权人、风险投资者、融资租赁机构、政府、社区……把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通过基因(也就是关系模式)的设计与进化,形成和谐的的“力场结构”,企业组织就能够持续生存和发展,否则就可能失去继续生存的权利。
老板、经理、工人、客户、供应商、政府、社区……虽然都是利益相关者,但相关度是不一样的。譬如老板与经理,都会因为企业经营的成败而关乎到自己的利益,但相关度就有明显的差异。以企业经营失败来说,对经理就如同羊剪毛,对老板来说就如同猪割肉;以工资支出来说,对老板如同羊剪毛,对工人如同猪割肉。怎样使得利益相关方与企业经营成败利益相关度加大,是建立和谐力场结构的重要内容。例如让经理分享企业股权;在企业建立一个内部市场机制,让员工能够自由发挥,等等,都是增加利益相关度的措施。房地产产业的企业正是因为与各地政府的利益,或者某些政府官员的个人利益相关度非常大,所以获得了重要的发展动力。
  “万法皆空,因缘所生”。
    生命不仁,以器官为刍狗。
“我”是什么?一个人的头发是我,还是指甲盖是我?剪掉的头发和指甲盖呢?现代医学发展,已经可以做器官移植,如果一个人的器官都换掉了呢?就算不换器官,一个人的细胞也会在两年内更新一遍,就是说,如果你与一个朋友两年没有见面,再见面时,你已经看不到两年前你见到的他的任何一个细胞了。那么一个人的思想是不是“我”呢?可是你也知道,你的念头是一刻接着一刻,究竟哪一刻是我呢?我们的大脑,也就是一大堆脑细胞相互关联而已。我们说“我”的时候,是在说一种关系模式。
再看一下河里的浪花。
山溪的水冲下来,遇到河床岩石的阻碍,就形成了这些形状相对稳定的浪花。如果水流不变、河床结构不变,浪花的形状就一直保持,只有力场结构发生改变,浪花才会发生改变。
这就应了一句俗话: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为什么存在铁打的营盘?因为系统的组分虽然不断地更替,但有相对稳定的组分之间的关系模式存在。
这个关系模式,作为一种信息形态的存在,就是这个系统的“基因”。
基因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获取资源,复制自己。
基因不仁,以个体为刍狗。
螳螂交尾后母螳螂马上吃掉公螳螂。当我第一次目睹这一幕时,惊的半天不愿说话。
究竟是什么力量导致了这样的情景出现呢?是基因的力量。
我们说过,基因以复制自己为最高目标,任何个体都必须服从这个目标,因此公螳螂的使命就是贡献自己的身体作为母螳螂孕育子女的所必需的营养——这时候已经进入秋季,螳螂获取营养食物已经非常困难。
在澳大利亚有一种群居的蜘蛛,当生下大约100个嗷嗷待哺的幼蛛之后不久,母蜘蛛的身体就会溶解成一堆糊状的肉。幼蛛们则通过吃掉这些肉获得最初的营养,从而能够成长为自己能够觅食的蜘蛛。
基因很聪明,也很冷酷,它们创造的是不择手段获得成功的机制。而它们的成功仅仅局限于简单的目标,那就是扩大下一代占有的市场份额,实现基因自身更多的复制,从而赢得达尔文竞赛。
个体生存需要服从种群生存需要。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之间,不就象一个大风箱吗?空无一物,直来直去,没有半点妥协余地。越是勤于遵循它,就越是会出现和谐景象。关于道,再不需要多说什么了。
《道德经》第十八章“大道废,仁义兴……”,与这一章内容是前后呼应的,如果大道遵循得不严格,才会有仁慈,仁慈需要施予的对象,如果人们都依道行事,就不会出现需要仁慈的对象。
几个朋友一起打麻将,道就是玩麻将的规则,规则之一就是“愿赌服输”,几圈下来,一人输得很惨,一人赢个满贯,这是正常的。如果赢家觉得过意不去,把赢的钱退还给输家,这就产生仁慈,但麻将之道则被“废”,今后这几个朋友则不太可能再一起玩麻将了。
在任何组织中,如果被公认的规则(不是指制度)被“仁”破坏,则规则本身将受到损害。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个人简介
模式语言管理专家组核心成员,《活力之源——模式语言管理探索与实践》作者;《东方服务模式》编者,温泉旅游项目全程策划人。正在投入项目:如何创建人性化组织?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