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讲堂47期 胡泳:众声喧哗(二)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9-11-11 12:58 | 收藏 | 投票

博客的双重特性:个人性和公共性


我先从个人性谈起。

如果你喜欢莎士比亚的戏,他有一个戏剧叫《皆大欢喜》。其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台词,在英语中和在汉语中都非常有名。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员,他们有各自的入场和出场。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扮演着许多角色。”

这是文学家对于我们生活的形象思维的描述。如果是社会学家看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一本书,我个人非常喜欢。著名的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的《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在这本书里头,他讨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在他人的心目中创造出一个印象的。

创造出一个印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比如说,如果你第一次跟男朋友或者女朋友约会,会非常在意给对方留下一个什么印象。包括你去求职,要给雇主留下的印象。甚至我坐在台上讲课,我要给各位传递的印象。这本书里探讨的东西叫做印象管理。就是你怎么样管理你的印象,运用哪些技巧产生一种自己希望别人对你留下的印象。

如果是按照莎士比亚的话讲,这就叫做表演。只不过在日常生活当中,有人意识到是表演,有人没有意识到。不管是不是意识到这一点,每个人的行为都试图给他人以印象,因此每个人都在有意无意地引导别人按照特定的方式看待我们。这是戈夫曼整个书的立论。在这里他讲到前台是什么样子,后台是什么样子。非常有意思。

我们把这个理论引入网络上,我们看到从个人主页到博客,这是一个网络的发展。大家知道有Web 1.0Web 2.0时代的发展。这个发展当中,如果你从个人性的角度来讲,其实核心就是怎么样以网络为工具向世界展示你自己。个人主页一开始为什么那么红火?是因为大家觉得找到了一种个人工具展示他自己。为什么后来被抛弃了,是因为相对于Web 2.0工具,个人主页的感觉太差,它更像告示板,没有办法跟看主页的人发生互动。所以,博客为什么在2002年以后兴起,就是大家发现这种展示方法更便捷、更容易,更可以跟他人发生关系。

接下来我们分析,什么样的博客是好博客。我这里引了两个著名人士的观点。第一个人说个性和有趣的链接是网志成为好的读物的两个条件。其实链接一直是博客的非常大的特性。非常可惜中国的博客不太注意这个特性,但是国外的博客非常注意在写博客的时候给出各种各样的链接。

第二个人其实就是Blogger软件和Twitter的发明人,埃文·威廉姆斯,他说博客的概念包含三点,经常性、简洁性和个性。

所以你会看到,两个很有名的资深业内人士对博客定义,有一个共同的属性叫做个性。

当你说到个性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刚才我要跟大家讲的问题,就是博客是不是一种非常个人化的媒体?其实我们有很多实证研究,证明了博客的确是一种个人化的媒体。

2004年,美国有一个研究博客的人,做了一个抽样调查,发现有70%的博客是属于私人日记形式的。他们在博客里面报告他们的生活以及内心想法和感情。而且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他还发现大家虽然经常夸耀说博客能加强链接,加强互动,好像博客圈,博客与博客之间存在着某种对话。但他说,他的样本中平均每篇博客只有0.3条评论,三分之一的博客没有任何链接。等于说,等你发现这一点的时候,更加证明是博客是一个私人性的东西。博客圈里面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很多博客只有一个读者,或者只有一个留言者,这个留言者可能是他的妹妹。大家从中国的博客上可以看到不少这样的留言,我到你的小窝里踩了,你能不能到我那里去踩踩?这是一种渴望互动的感觉。但是,实际上大家对别人的小窝毫不感兴趣。

另外一网络咨询公司做了一个调查,他要描述一个典型的博客是一个什么人。根据调查样本,他说一个典型的博客是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子,她基本上一个月更新两次,向她的朋友和同学报告生活中的种种。所以,你会看到她的私密性非常强。

就中国而言,据《2006年的中国博客调查报告》,说绝大多数80%的网民建博客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心情,超过60%的用户同时提到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

如果你单纯从为了记录自己心情的角度来讲,你可以很肯定地说博客是一个个人媒体,个性化的媒体。如果是日志,照理说你不应该太希望跟人家分享。但是矛盾在于,同样一个调查显示说,只有17.8%的用户表示不希望太多人看到自己的博客,而非常关注点击量的博客达到了30%。换句话说,我虽然在自己的博客里记录自己的东西,但是我希望别人看到。

从这样的调查当中,我们能够发现,在博客中存在一个很矛盾的组合,就是所谓私人信息和公共信息的矛盾组合。而且博客作为一种媒体形式,你会发现作者的身份是很明显的。哪怕你是匿名,比如说一个博客管自己叫阿猫,但是如果你持之以恒地看这个阿猫的博客,其实你大概八九不离十能猜出来阿猫是干什么的,多大岁数,有没有女朋友,等等。哪怕他没有用自己的真名,你其实可以从蛛丝马迹中分析出他是什么人。而且所有的东西一旦写了上去,还不太容易销毁。比如说你一旦在里头骂了谁,你觉得能删掉。但是网络有一个特点,很多东西删不掉。因此,它具有累积性。同时,别人很容易地能够把你的东西转走,所有这一切就导致,如果你写博客,个人隐私权会受到很大的侵犯。

但是,根据调查发现,让个人的信息在网络中公开流动,大部分博客对此是根本不在乎的。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博客经常会在他们的日志当中写到跟他们交往的人。而且当问到写到这些人的时候,是不是征求别人的同意?60%的人说不会征求别人的同意。只有3%的人会说明天我要把你写进我的博客了。更有意思的数据是,只有9%的人说自己从来不在博客中写他所交往的人。

进一步分析博客这种媒体,你会看到,尽管我们写博客,我自己也写博客,其实我对自己的读者是谁,不是很清楚。我只是清楚少部分人,可能有些人是我忠实的粉丝,他可能经常留言。然后你就会知道这个人是谁谁谁。但是,大部分你不知道是谁。所以,对于写博客的人有三种办法了解你的读者。第一是阅读对帖子的评论,第二是检查谁登录了你的博客,第三是你可以检查谁引用了你的博客。但是,不管你写了多长时间的博客,你都无法确定谁是你的读者。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因此,对每一个博客来讲,都存在着一个核心读者和边缘读者的区分。通常来说,你熟悉自己的核心读者,但是这部分人是非常少的,大部分人是你不熟悉的。可是为什么要讲这一点?是因为你往往会从这一小部分读者的角度来考虑更广泛的读者。你可能以为是写给核心读者看的,但你忘记了你大部分的读者是圈外读者,他们看到了不应该看到的内容。

由此说,博客天然具有公共性。尽管从调查上来讲,它是很私秘的媒体。但是,它天然具有公共性。它的公共性可以从我刚才举到的谭曼生和张鸣的例子看到。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