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发布2009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

王辉耀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09-11-18 09:11 | 收藏 | 投票
 
 
    截至2008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达到139万,归国留学人员达到39万。估计到今年底,出国留学人员和归国留学人员将分别超过160万和50万。其中,涌现出大批的高端人才。从孙中山、黄兴、宋教仁、蔡鄂与同盟会,到陈独秀、李大钊以及留法学生周恩来、邓小平与中国共产党;再到当代的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以及钱学森等分布在科、教、文、卫、经济等各领域杰出人才,海归之中,百年来人才辈出。而在海外,中国留学人员群体也人才济济,既包括杨振宁、李政道、崔琦等获得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世界级科学家,也包括大批活跃在美国硅谷的创业人才。在美国三分之一有博士学历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来自外国出生,而这些外国科学家与工程师又有22%来自中国大陆,高居世界第一。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发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时,就通过这些数据指出:在中国教育实力未至世界顶尖之前,如何送出优秀青年去世界顶尖名校接受教育与本土人才培养形成互补,如何将自身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吸引回国创新创业,配套合宜的机制、平台、环境,来推动中国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以及高新产业的发展,进而帮助中国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在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体系的时代,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也具有挑战性的社会课题。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CCG)是在2009年11月14日于北京国际饭店发布了《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该报告由机械工业华章出版社出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担任主编,教育部国际司出国留学工作处资深调研员苗丹国,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程希作为CCG特邀专家担任副主编。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陶庆华,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周中华,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留学人员和回国专家处长张剑飞,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副所长王文生,北京市侨联秘书长赵国强,法国巴黎证券(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陈兴动,新东方文化研究院院长徐小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兆熙,阿尔斯通中国区总经理王春岩,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常务理事及国际委员会主席高志凯,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葛明,价值中国网首席执行官林永青,中国瑞尔(国际)集团公司总裁邹其芳,北京希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忠义以及无锡市政府秘书长吴峰枫,无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事局局长戴锡生,无锡市人事局副局长胡逸,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谢永杰,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处长戴威,无锡市人才服务中心部长吴腾骠等有关嘉宾参加了这次发布会。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发布他担任主编的《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
 
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发起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提供战略性、可行性、及时性的建议和政策研究。发布《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是CCG下半年来出版《人才战争》、承办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座谈会、主办国家形象论坛以来又一重要的研究动态。担任主编的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发布了CCG有关海归回国原因、地区分布、专业情况、从业分布等调查,并阐述了新时期留学潮的十大趋势和海归的十大贡献。他指出:
 
    一,留学的热潮只会日渐更“热”,截至2000年,中国总共只送出34万留学生,但现在一年就送出超过20万的留学生,最多3年中国留学生总数就会超过200万。原因既有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国际化的需要,也有中国教育体系培养人才不济人意的问题。
 
    二,留学日渐全面化,从体制内大跨步走向了体制外。上世纪80年代大部分人是公费留学,随着个人收入的提高,自费留学成为主流,目前已经占全部留学95%左右。
 
    三,留学日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低龄化,例如2007年上海出国留学生当中,15到19岁占了大约27%。当留学生日渐“大众化”的同时,也意味着“海带(待)”等现象未来只会更普遍。
 
    四,留学目的地日渐广泛,过去,留学生大多选择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如今,已经分布超过109个国家,“有太阳升起的地方就有中国留学生”。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外只有32.1%在美洲,27.9%在欧洲。
 
    五,留学的专业选择日渐多元化,改革开放之始,大多数出国留学都选择理工科。而在CCG联合欧美同学会商会针对新海归进行的调查当中,发现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选择经济、法律、工商管理以及人文社会学科。未来,随着国家对软实力与“人文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视,这一趋势只会加强。
 
    六,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毕业后倾向于继续海外深造。过去大多数留学生深造取决于是否获得了国外大学的资助,由于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可以自己承担留学费用,在国外毕业后继续深造的比例大大增加。美国一项调查显示,2000年以前,拥有学士学位毕仍继续学习的中国人比例为11.5%,而在2000年以后5年中,这一比例平均达到44.1%,远高于在美人数最多的印度留学生(13.9%)。
 
    七,高端人才回归比例与上世纪相比处于下降趋势,即使留学生总回归比例也是如此,在2000年,总回归比例约为38%,而在2008年,只有28%。不过,在金融危机以及中央出台“千人计划”等政策加大引才力度的背景下,高端人才的回归比例又有所提升。
 
    八,留学生回归大多集中在一线城市,《人民日报》2007年进行调查,只有2%的海归在中西部地区就业。沿海城市有理想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对于人才更方便发挥才能。但从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角度看,应根据需求引导部分高层次留学人才去内地二线城市发展。
 
    九,留学生就业日渐多元化,传统海外华人从事职业多为“三刀”(菜刀、剪刀、剃刀),大批高学历中国留学生来到海外改变了这一形象,大多从事“三师(工程师、医师、会计师)等技术性或管理性工作。新世纪,新出去留学生又有向“三家”(科学家、企业家、发明家)发展的趋势。归国留学人员就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相比过去大部分集中在国有企、事业单位就业,90年代以来大多数都在体制外就业。CCG在2007年进行的调查当中,海归在跨国公司和三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最多,在国有企业工作不到10%,在政府部门仅有3.4%。
 
    十,人才环流现象日益突出,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以及留学人员回国服务的形式的日益灵活,跨国流动从事贸易、文化等的“海鸥”群体正日渐庞大。
 
    王辉耀最后总结称:中国在全球化中正面临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优化升级的阶段,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中国发展创新、创意产业需要大批高层次人才。同时,中国的外汇储备、经济总量都已经非常庞大,不缺乏资金和硬件,而只缺乏人才。作为一个教育落后且滞后于自身建设的国家,通过留学培养人才是中国人才培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人才外流目的不是要演变成“为他人作嫁衣”的人才流失,因此也必须关注人才包括留学人才的“归潮”,或者说需要重视高端人才引进。同时,国家需要回归人才做出真正的贡献,人才回归后也需要发挥平台发挥才能,因此,引进人才并不是只需要资金和硬件,还必须完善有关评估、选拔、使用、激励人才的机制以及整体的环境、土壤、配套政策体系。只有成为世界人才大国,中国才能真正崛起,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复兴。
 
    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总经理周中华在谈到出版缘由时,高度评价了《中国留学人才发展报告(2009)》,他认为该书既有宏观概述,也有个案分析;既有基于社会调查进行的实证研究,也有对档案资料的发掘梳理;既有具体工作实践中的认知积累和理论总结,也有学术研究的批判反思和观点提炼;既有历史学和社会学的审视,也有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考察。全面、完整地记录了新中国出国留学活动60年重大事件,是专门研究中国留学人才的第一部蓝皮书,也是国内外众多关注中国留学问题的学者、专家,以及在出国留学管理和服务岗位上长期关注这一问题工作人员的研究结晶,对于研究中国当代留学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兼商会会长,2005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侨办海外专家咨询委员会经济组召集人,…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