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动者尚其变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09-11-21 19:43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十章。先看原文: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惟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惟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易经•系辞》第十章
  
  我们看这一章的开头,“《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这是提出了一个结论,说易道、易学它能够跟圣人之道合拍的有四点。哪四点呢?就是“以言者尚其辞”,说话的人要推崇易道里面的辞——就是所谓的卦辞、象辞、彖辞、爻辞这些;“以动者尚其变”,那么你要做事情、要行动,要注重易道的变化规律;“以制器者尚其象”,制器者就是工匠嘛,这些做各种器皿的工匠,也是通过易象来得到启发;“以卜筮者尚其占”,就是打卦占筮的人,就要注意易学中关于占卜的这些方法。然而本光法师对这一段是有褒有贬的,他认为这一段中间有一些值得商榷的部分。下面我们仔细来分析。
  
  言者,当然就是指说话的人,一般我们说话,发表演说、与人辩论等等,都需要有一个权威的理论、权威的观点作为自己的支撑。在佛教里面,这个就叫做圣言量。我们说话立论的标准并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以圣人的言句、以祖师大德的言句作为标准。符合这些言句教导的就是对的,不符合这些言句教导的就有问题。
  
  我们看《系辞》里面也是如此,动不动就是“子曰”如何如何的。过去在文革时期也是,动不动就要背语录,毛主席说如何如何,吃个饭都要背“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记得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当很郑重地跟同学说一件事情,就要捏个拳头举起来说:“敢向毛主席保证,听我说的准没错!”那时候那么小一点,就知道要拉一个权威来做自己言语的一种支撑。这就是“以言者尚其辞”。其实,现在写学术论文也是如此啊,你引用的所有证据论据,都要在后面清清楚楚地列出其出处来。引用他人的文句必须是要有出处的,而且引文的出处还必须很权威、很正式,这才好使加分,不能在街上随便听见一个卖豆腐的人说什么东西,就当作引文,那你的论文就及不了格。“以言者尚其辞”就是这种感觉。对于中国古人来说,当然最大的权威,那是非《易经》莫属了。因为它是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存在的。所以在说客众多或者纵横家驰骋的古代,你要周游列国去说服王侯君主们,如果你不把《易经》里面的言辞背得滚瓜烂熟,可能人家就觉得你不怎么样,上不了台面,所以是“以言者尚其辞”。
  
  当然作为真正的学易之人,“尚其辞”就比较肤浅了。实际上,《易经》里面还有不尚其辞的东西,比如我们后面要学到“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这个东西就是易道的不言之教。我们不仅要“尚其辞”,而且还要体会到言辞背后,它无言的地方,要体会这种不言之教,要从易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不言之教中,得到感应,方堪为一个学易者。为此“感而遂通天下”,要感,要用我们的内心去感受,然后能够通达天下一切的圣贤事业。
  
  “以动者尚其变”,这一句对学易之人来说就非常重要,而且入情入理。一个学易之人,最重要的是要体会易道的变化。《易经》六十四卦,从乾坤二卦,一直到既济未济卦,它整个就是易象变化的大规律,这个大规律都可以作为我们人生在世、行为处世的基本规则。“动者尚其变”,我们一再说,学易要学活,要灵活变通,不能够学死,我们打卦也好做事也好,这些思路和方法都要反复去体会,学活学通。而且易卦本身,它有一些错综复杂的变化,它跟我们人事当中错综复杂的变化也是非常合拍的。所以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但是久而生弊,生弊之后它又要穷,又要变,又要通。这是一个基本的规律。
  
  “以制器者尚其象”,这一句比较有局限性,不是很确切。“制器者”对于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来说,还是一个很重要的行业。比如说制陶罐的,制锅碗瓢盆这些日常器皿的人,作为一个“制器”的工匠,他在社会生活当中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制器者尚其象”,不仅个人生活如此,作为国家来说,国之重器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钟、鼎这些东西的制作,那就是了不得的大事。古代的各行各业都把自己的祖师爷往高推,推到上古圣人那里去。教人们种地稼穑的,就要推到古代的神农氏那里,要设先农坛祭祀;木匠也要把他的手艺推到鲁班爷爷那里,最后也要被供起来,当成神来祭拜。这都是古人的一些思维方式,大家都很重视自己的手艺,要找到最神圣的来源。
  
  但是,易象本身虽然有一部分是具体的物象,但是更大的部分,是让我们从易象的指示当中,去明了社会人事当中的这种吉凶悔吝,去认识事物当中的祸、福、无咎等等的结果,从而帮助我们在行动上进行选择。所以在方山易看来,“以制器者尚其象”,也有一点附会之嫌,没有对易象的本质有所体现。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