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下面“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前面谈了至精、至变,这里是谈至神。对于这一句,大家一定要非常认真地对待,因为历来讲《易经》的精神,这是被引用得最多的名句之一。
先白话翻译一下:易这个东西,就是无思,不需要我们的言语思维;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我们人为去造作的一个什么东西;寂然不动,寂是寂静,然就是本来的样子,天地万物虽然都在变化,但是易这个东西在中间是没有变化的,是永远处在寂静本然的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通过对易道的感应,从而可以通达天地万物的道理。这一段文字翻译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但是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精神,就在这几句里面。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就是“无思”、“无为”嘛!说的就是这个东西。佛教也是如此,《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也还是说的这个东西。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黄梅大师那里得了衣钵以后,一路逃跑。后被慧明追到,慧明说他不是为了夺衣钵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请六祖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说这个时侯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恶,就是处于无思无为的这种状态,然后你再回光一照:哪个是你慧明的本来面目?六祖讲的同样是这个东西啊。还有《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有圣人贤人,用的都是无为法,只不过有水平的高低,对无为法体证的深浅不同,就有了圣人贤人之间的差别,但是,总之都要走到无为法这个道路上来,你才能成圣成贤。这不还是在讲这个东西嘛!“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儒家也是如此讲的。你看《中庸》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你的思维念头还未生起嘛,就处于“无思”的状态,这就是中!发而皆中节,就是“感而遂通天下”嘛,发就是感应,中节就是通天下,就是通达了天下万物的这个道理。
我们上面把儒、释、道的经典都引用了一番,所以从这一句里面,的确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反复体会,什么是无思?什么是无为?什么是寂然不动?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儒释道的经典拼命地往上堆,还可以堆出很多东西来,处处都在说这个。对我们来说,做学问的方式固然可以引经据典,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我们精神内部,从我们自己的身心性命,按禅宗的说法就是从“最亲切处”,从自己最要命的地方去体会这个“无思”,体会这个“无为”,体会这个“寂然不动”。
波师兄今天在这里说了半天话,大脑里的念头不知跑出了多少个,思维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圈子。但是,我心里头明白,这里面有个东西它是一动也没有动的,我脑袋里冒出的所有念头,我说出来的所有话,都是从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地方生发出来的!
我们要这样子去体会才行。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再忙碌,念头分分秒秒都没有消停过,但是在我们的精神里面,有一个东西是一动都没有动的。如果你体会到了,把它确定下来了,牢牢地把它抓住了,你就真正找到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感觉。这个时候只要一口咬定,一脚踏实,那么就能“感而遂通天下”,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如果你真把得定,那波师兄今天在这里东说西说,废话连篇,对你而言根本就用不着听了。
先白话翻译一下:易这个东西,就是无思,不需要我们的言语思维;无为,它是自然而然的,而不是我们人为去造作的一个什么东西;寂然不动,寂是寂静,然就是本来的样子,天地万物虽然都在变化,但是易这个东西在中间是没有变化的,是永远处在寂静本然的状态;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我们通过对易道的感应,从而可以通达天地万物的道理。这一段文字翻译起来还是比较简单,但是怎么理解呢?实际上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儒、释、道的核心精神,就在这几句里面。
《道德经》开篇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说的就是“无思”、“无为”嘛!说的就是这个东西。佛教也是如此,《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还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等等,也还是说的这个东西。在《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黄梅大师那里得了衣钵以后,一路逃跑。后被慧明追到,慧明说他不是为了夺衣钵而来,而是为求法而来,请六祖现身为他说法。六祖就说:“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六祖说这个时侯你不要去想善,也不要去想恶,就是处于无思无为的这种状态,然后你再回光一照:哪个是你慧明的本来面目?六祖讲的同样是这个东西啊。还有《金刚经》里面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所有圣人贤人,用的都是无为法,只不过有水平的高低,对无为法体证的深浅不同,就有了圣人贤人之间的差别,但是,总之都要走到无为法这个道路上来,你才能成圣成贤。这不还是在讲这个东西嘛!“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儒家也是如此讲的。你看《中庸》开篇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之未发,就是你的思维念头还未生起嘛,就处于“无思”的状态,这就是中!发而皆中节,就是“感而遂通天下”嘛,发就是感应,中节就是通天下,就是通达了天下万物的这个道理。
我们上面把儒、释、道的经典都引用了一番,所以从这一句里面,的确能够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需要我们反复咀嚼,反复体会,什么是无思?什么是无为?什么是寂然不动?从做学问的角度来说,可以把儒释道的经典拼命地往上堆,还可以堆出很多东西来,处处都在说这个。对我们来说,做学问的方式固然可以引经据典,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我们精神内部,从我们自己的身心性命,按禅宗的说法就是从“最亲切处”,从自己最要命的地方去体会这个“无思”,体会这个“无为”,体会这个“寂然不动”。
波师兄今天在这里说了半天话,大脑里的念头不知跑出了多少个,思维也不知转了多少个圈子。但是,我心里头明白,这里面有个东西它是一动也没有动的,我脑袋里冒出的所有念头,我说出来的所有话,都是从这个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地方生发出来的!
我们要这样子去体会才行。平常我们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再忙碌,念头分分秒秒都没有消停过,但是在我们的精神里面,有一个东西是一动都没有动的。如果你体会到了,把它确定下来了,牢牢地把它抓住了,你就真正找到了无思无为、寂然不动的感觉。这个时候只要一口咬定,一脚踏实,那么就能“感而遂通天下”,一切问题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如果你真把得定,那波师兄今天在这里东说西说,废话连篇,对你而言根本就用不着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