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这又开始在赞叹易道了。圣人通过易道可以通达天下之志,这可是非常了得!大家想一下,我们常说“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在座的几十位朋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工作,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想,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抱负,都有自己的志向,这怎么能够通达呢?不过,大家都是为了学习易道,于是此时此刻坐在了一起,相互沟通,相互交流,这就是一种通达。当然,如果你心量放得大,放在天下,放在整个人间社会,那么就能通达天下,通达人间社会的心志、理想、抱负。这就是“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但为什么易道可以通天下之志?这就涉及到我们上章学习的内容:“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正因为易道无思无为,它没有自己固定僵化的一套模式,正因为无思,才可以无所不思,也正因为无为,才可以无所不为,才能够感而遂通天下,当然也就能够通天下之志了。
“以定天下之业”,“业”也是如此。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事业,很多人对于自己的事业,都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尤其是年轻人,经常感觉到自己好像什么事情都能做,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对任何事情都有兴趣,今天写写诗,明天画几幅画,后天搞点户外运动、打打网球什么的,总之好像有很多的兴趣爱好,好像觉得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有天分。但是,时间一长,就这么东一下西一下,结果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人往往要到中年以后,才会感觉到,哦,自己只能做一件事情。说实话,人这一辈子,能将一件事情真正地做好,就非常非常不容易了,能够将一件事情干成功也都没有白活。所以一个人,如果能在自己精力很充沛的时候定下自己的业,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
我自己从事写作很多年,写这样写那样,到现在也出了五六本书,但是这些东西有什么用?朋友来了,一般我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因为这些书不过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已而写的,古人说“著书只为稻粱谋”,的确是如此。这些都不是自己真正定下来的事业,不是能表达我事业的东西。那么,真正表达自己事业的东西是什么呢?还没有,或者说才刚刚开始。
今天上午喝茶的时候,有朋友感叹说,人到四十岁才刚刚开头啊!确实如此,自己觉得自己的事业才刚刚开头。你看古人,过去这些文学大家,比如曹雪芹,一辈子写了什么?就一部《红楼梦》,还没写完!但是几百年下来,洋洋洒洒的红学养活了多少的红学家?人家就是一部书而已!再往前推,像老子写《道德经》,迫不得已要出关,不得不留下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当买路钱……但是几千年来整个中华文明都受惠于他们,多么的了不起!正是因为人家有定业,一生就只做这一件事情,这才真正把这件事情做好了。所以,如果谁能够在心性上面定下来,能够在事业上定下来,就像《易经》中说的“君子以正位凝命”,那就非常非常了不起,那就是成就大业的开端。
“以断天下之疑”,在很多人看来,《易经》最大的功能就是断疑,心中有疑惑就打一卦,给自己指点一番,人生的疑问就此得到解决。确实《易经》具有这样的一种功能,但是,我们要看到这里所说的圣人之道,是要断天下之疑!
我们人类社会如何发展?这个就是天下之疑。说老实话,我们看到现在的人类社会很危险啊!前段时间很多人在看净空法师的《和谐拯救危机》,看了让你觉得现在社会发展到如此地步,真正是危机重重。我们看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搞了一部纪录片,叫做《难以忽视的真相》,说全球变暖、环境恶化已经到了非常非常危险的地步,可能在数年之内,地球环境就达到极限,真的是非常危险。那么,人类社会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是怎么来的?人类面临这种种现象,大家心头都有疑问。人类从哪里来?该向何处去?最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结局?谁能真正为我们断这个疑?
其实,《易经》里面早就给我们断了这个疑。只要你认真学习,仔细体会,就能找到方向。不要老是把自己的心思放在那些柴米油盐上面,自己感情出了点事情,哎呀!波师兄帮我打一卦啊;最近单位上不顺心,也帮我打上一卦吧;还有这支股票到底能不能买,也要打一卦……这样的心量就比较小了,就谈不上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
当然,平常大家玩一玩卦,熟悉一下易卦各辞,体验一下“感而遂通天下”的感觉也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既然是学习圣人之道,就要取法其上,就要有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的心量。波师兄平常呢,面对一些小事情打一卦,连猜带蒙,好像还像那么回事,但是要达到“断天下之疑”的水准,那是万万不行的。那非得要有圣人的观行功夫,最起码也要有诸葛亮、刘伯温、邵康节这一类人的功夫,才能够去有所作为。不然的话,还是老老实实像后面要讲到的“退藏于密”,要藏起来,藏到神不知鬼不觉的地方悄悄修炼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