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在这里,我们大家一起学习《易经》,就算是结个缘。通过将近一年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易经》能够有个入门之处。说不定在座的某位将来就能成为易学大家,真正就能够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我们再看下面一段: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蓍之德,圆而神”,蓍,指的是古代易家用于占筮的工具蓍草。前面我们在讲大衍之数的时候讲过这个东西,古人把它看得很神,蓍草的茎杆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方,也很神奇,用它打出来的卦很准确,所以“蓍之德,圆而神”,是对占筮工具的一种推崇,一种赞美。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人不仅对人,对万事万物也都充满了一种敬意。
今天上午喝茶的时候,萧老师也在说,我们对茶应该要有一种敬意,这样你才能品得出茶的味道。那么你要打卦,对你打卦的工具也同样要充满敬意。当然这里说“圆而神”,稍微有些过了,后面也说什么“天生神物”,更是如此。毕竟在上古时期,人类就存在拜物教的现象,物象崇拜的心理很普遍,在《易经》里也有些遗迹。实际上从理上来说,打卦的工具用蓍草也可以,后来的金钱卦用铜钱也可以,那天我们说只要手上有一把围棋棋子或是一把牙签都可以。即使什么工具都没有,还可以根据时间、物象、数字等起卦。总之,打卦的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并无贵贱之分。
上面是从理上说的,但是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说,就有分别了。你要占筮,对打卦工具、礼数这些,还是应该非常重视才行。比如你刚上完厕所,手也不洗就拿出三枚镍币,随便扔出一卦,这个卦的结果估计谁都不信。如果你起卦之前,非常郑重地焚香净手、礼拜神佛,然后再拿出红绸包裹好的蓍草或者古币,虔虔诚诚地求出一卦来,这个感觉肯定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心物一元”的道理。你的心理状态、精神感觉不一样了,那么你所感应到的事物、感应出来的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因为我们普通人确实存有分别心,普通的东西就会觉得它平常,就会心存轻视。反之贵重的东西、稀缺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它不同凡响,就会心生敬意,把它当宝贝一样供起来,不肯轻易示人。
所以,我们平常待人接物、做事应对,不可偏执两端,既要看到万物平等、万法平等的一面,也要看到万法各居其位、万物各有差别那一面。当然,如果一个人的修炼真的达到了很高境界,真的能够了无分别,一味平等,那当然就可以像古代禅师那样“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了。不过,你有了这等神机妙用,也就用不着打什么卦了。
下一句是“卦之德,方以知。”这怎么理解?有些朋友手上拿着本光法师的《周易禅观顿悟指要》,他老人家是不太赞成这一句的。为什么呢?前面说“蓍之德,圆而神”,后面接着就说“卦之德,方以知”,天圆对地方,感觉上是一种比较平庸的文句对仗,而且有一点点牵强。好像蓍草是圆杆杆,就圆而神;一个卦六根杠杠,感觉上是方方的,就是方以知。这种方圆对举的感觉,的确是一种惯俗的思维。
当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这个方,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东西的形状来讲,而是理解为德性上的方正。一个卦打出来了,不管它是好是坏,它的内容通过卦辞、爻辞,以及各爻之间的关系,都老老实实地、方方正正地给你显现出来。易卦它不会察言观色,并不像有些江湖人士,很聪明很滑头,对人报喜不报忧,只说好事不说坏事。卦之德,一个易卦通过爻象、言辞所显出来的内容,自然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死卦就是死卦,没有什么隐瞒的,都是方方正正,坦坦荡荡的。
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将这句话换了一个字,改成了“卦之德,知以智”,这是方山易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都要牢牢地站在人生大道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学《易经》就是要牢牢地站在社会人事的角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层面上,来指导我们自身的心性修养。那么,我们从卦德上面,从易卦之中,从各卦所系之辞中,来认识我们自身的良知良能,从而就能够得到面对社会人生的大智慧。本光法师将这里改成“卦之德,知以智”,因为我们这次对《易经》的学习,以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为指导思想,很多疑难之处的参考也是从方山易中来,所以在这里把本光法师的观点给大家解释一下。
“六爻之义,易以贡。”什么是“易以贡”?我们看一个易卦有六个爻,初、二、三、四、五、上,六爻的含义,都是通过六爻的爻辞显现出来;每一爻的变化所产生的意义,也是通过爻辞以及小象辞显现出来。贡就是贡献、显现、呈现。就好像我把什么东西进贡给你,就是把自己摆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上,然后双手举起来放在你眼前,让你清清楚楚地看见。所以“六爻之义,易以贡”,易道、易学,通过一个卦的六爻,就能将其意义清清楚楚地给我们显现出来。总的来说,这句仍然是对易道无私的一种赞美。
“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蓍之德,圆而神”,蓍,指的是古代易家用于占筮的工具蓍草。前面我们在讲大衍之数的时候讲过这个东西,古人把它看得很神,蓍草的茎杆是圆的,所谓天圆地方,也很神奇,用它打出来的卦很准确,所以“蓍之德,圆而神”,是对占筮工具的一种推崇,一种赞美。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古人不仅对人,对万事万物也都充满了一种敬意。
今天上午喝茶的时候,萧老师也在说,我们对茶应该要有一种敬意,这样你才能品得出茶的味道。那么你要打卦,对你打卦的工具也同样要充满敬意。当然这里说“圆而神”,稍微有些过了,后面也说什么“天生神物”,更是如此。毕竟在上古时期,人类就存在拜物教的现象,物象崇拜的心理很普遍,在《易经》里也有些遗迹。实际上从理上来说,打卦的工具用蓍草也可以,后来的金钱卦用铜钱也可以,那天我们说只要手上有一把围棋棋子或是一把牙签都可以。即使什么工具都没有,还可以根据时间、物象、数字等起卦。总之,打卦的工具可以多种多样,并无贵贱之分。
上面是从理上说的,但是从具体的操作上来说,就有分别了。你要占筮,对打卦工具、礼数这些,还是应该非常重视才行。比如你刚上完厕所,手也不洗就拿出三枚镍币,随便扔出一卦,这个卦的结果估计谁都不信。如果你起卦之前,非常郑重地焚香净手、礼拜神佛,然后再拿出红绸包裹好的蓍草或者古币,虔虔诚诚地求出一卦来,这个感觉肯定就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这就是中国古人所讲的“心物一元”的道理。你的心理状态、精神感觉不一样了,那么你所感应到的事物、感应出来的结果,也就会大不一样。因为我们普通人确实存有分别心,普通的东西就会觉得它平常,就会心存轻视。反之贵重的东西、稀缺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它不同凡响,就会心生敬意,把它当宝贝一样供起来,不肯轻易示人。
所以,我们平常待人接物、做事应对,不可偏执两端,既要看到万物平等、万法平等的一面,也要看到万法各居其位、万物各有差别那一面。当然,如果一个人的修炼真的达到了很高境界,真的能够了无分别,一味平等,那当然就可以像古代禅师那样“拈一茎草作丈六金身”了。不过,你有了这等神机妙用,也就用不着打什么卦了。
下一句是“卦之德,方以知。”这怎么理解?有些朋友手上拿着本光法师的《周易禅观顿悟指要》,他老人家是不太赞成这一句的。为什么呢?前面说“蓍之德,圆而神”,后面接着就说“卦之德,方以知”,天圆对地方,感觉上是一种比较平庸的文句对仗,而且有一点点牵强。好像蓍草是圆杆杆,就圆而神;一个卦六根杠杠,感觉上是方方的,就是方以知。这种方圆对举的感觉,的确是一种惯俗的思维。
当然,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这个方,你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东西的形状来讲,而是理解为德性上的方正。一个卦打出来了,不管它是好是坏,它的内容通过卦辞、爻辞,以及各爻之间的关系,都老老实实地、方方正正地给你显现出来。易卦它不会察言观色,并不像有些江湖人士,很聪明很滑头,对人报喜不报忧,只说好事不说坏事。卦之德,一个易卦通过爻象、言辞所显出来的内容,自然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死卦就是死卦,没有什么隐瞒的,都是方方正正,坦坦荡荡的。
本光法师的方山易将这句话换了一个字,改成了“卦之德,知以智”,这是方山易的一个特点,就是始终都要牢牢地站在人生大道的角度上来讲。我们学《易经》就是要牢牢地站在社会人事的角度,要立足于社会现实的层面上,来指导我们自身的心性修养。那么,我们从卦德上面,从易卦之中,从各卦所系之辞中,来认识我们自身的良知良能,从而就能够得到面对社会人生的大智慧。本光法师将这里改成“卦之德,知以智”,因为我们这次对《易经》的学习,以本光法师的方山易为指导思想,很多疑难之处的参考也是从方山易中来,所以在这里把本光法师的观点给大家解释一下。
“六爻之义,易以贡。”什么是“易以贡”?我们看一个易卦有六个爻,初、二、三、四、五、上,六爻的含义,都是通过六爻的爻辞显现出来;每一爻的变化所产生的意义,也是通过爻辞以及小象辞显现出来。贡就是贡献、显现、呈现。就好像我把什么东西进贡给你,就是把自己摆在相对较低的位置上,然后双手举起来放在你眼前,让你清清楚楚地看见。所以“六爻之义,易以贡”,易道、易学,通过一个卦的六爻,就能将其意义清清楚楚地给我们显现出来。总的来说,这句仍然是对易道无私的一种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