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09-11-29 20:06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下面一句是“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跟上面大有卦确实关系不大。我们且不管它,继续来学习。
  
  这句话比较好理解。一方面在说文字是不可能把你想要说的话表述完全,另一方面即使你有本事把你要说的话全部说完,说个三天三夜不停,但是语言、文字还是不能把你内心的真正想法表达清楚。搞心理学的朋友就很明白这个道理。往往一个人说出一句话,你必须从侧面乃至反面去理解,才能体会其中的意思。
  
  前两天到一个图书馆讲课,吃饭时那边就有人说,来,敬国学大师一杯,以茶代酒啦!我一听味道不对,回了他一句,狗屁国学大师,你不要骂我!你全家才是国学大师!大家哈哈一笑。现在社会上是“大师”满天飞,都滥市了。过去称“大师”那是不得了的!在佛教中,成了菩萨才有资格叫大师!我这样的人都成了国学大师,那真是羞死先人板板了!所以对于有些人,你就看得出来他是话里有话,是真的在恭维你还是在骂你,要分得清楚才行。不然,被人骂了,你还沾沾自喜,那就蠢到家了。
  
  语言对心意的表达确实有它的局限性,即使不是有意正话反说,而是想用准确的语言来精确地表达思想,实际上都未必能表达清楚。因为我们的思维内部和我们表达的语言之间,还隔了一个东西。隔了一个什么东西呢?就是逻辑。我们的念头,东一个西一个,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可言的。我们坐在那里不说话,眼睛一闭,脑袋里往往就是乱哄哄的你方唱罢我登台。为什么有些人晚上老是睡不着,就是因为东一个西一个的念头,一会儿扯到这了,一会儿又扯到那了,老不消停,毫无逻辑。但是,如果你要表达出来,你要说话,要写文章什么的,你就必须要用逻辑给它编个框框,前因后果,一个事情的产生、发展、高潮、结束,起承转合等等这些,你都要用逻辑把它很清晰地串联起来。如果你说话写文章没有逻辑,完全按照你脑子里面冒出的念头,想什么就说什么,冒出什么就写下什么,那就很麻烦了。
  
  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人呢?有!你看精神病院里面住的都是这种人。他就是内心里面怎么想就怎么说,没有逻辑思维在那里把这个关,让普通人听起来,就觉得他是天一句地一句,不知道在说些什么。实际上精神病人很本真的,他说的就是他的心里话,只不过这些心里话直接脱口而出,毫无逻辑可言,人们只能把他当成疯癫语来看了。
  
  还有,书读得多的人往往也有这种经验,就是看其书不如观其人,听其言不如会其意。你看有些人在书里面写得冠冕堂皇的,很不错,看了以后就很想去认识这个作者,等到和作者真正一接触,味道就未必如此了。听某人说话觉得很有道理的,但是你看他做的事情和他说的话一对照,就是两回事了。因此,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和他本人的内心往往都是有矛盾的,所以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史也是如此,就比如二十四史,如果你能把文字背后隐藏的东西读出来,那还差不多;如果你没本事把文字背后的东西读出来,你一天到晚都泡在书里面,也许你就会被史书蒙蔽了。所以,现在治史学的人大多很聪明,正史要看,但还要看野史,此外,还要看一些坊间流传的话本、小说,都要互相结合着来看,从各方面相互参照,这样一来,也许就能找到一个真实的历史感觉。
  
  这和我们学《易经》,学打卦、解卦,都是一个道理。打一个卦出来,我们要先看看本卦是什么意义,接着还要从反面来看,看看它的错卦说的是什么道理,然后还要综合来看,看看综卦又说了什么。从哲学上说,要从正、反、合三个角度来看问题,先从正面看,再从反面看,然后还要将正反两方面综合起来看。
  
  因此,语言文字和人的精神之间关系非常微妙。佛教中讲学习佛法的原则,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从道理上来说,“依法不依人”,我们要听的是佛法的道理,而不是哪一个人说的话。不能因为你崇拜了某个大师,就认为他说的任何话都是圣旨,而是要看他的话与老佛爷传下来的法是相符合的呢,还是相悖离的?“依义不依语”,对于文字,你要判断文字背后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你明白了文字背后的意义,那么文字对你来说,就不再是最重要的了,其背后的真义才是最重要的。“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经里面有了义的经典也有不了义的经典。了义的经典按我们一般的说法,大乘经典,如《金刚经》、《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经》等等,都属于了义经典,小乘经典一般都是不了义经典。你既然要学佛法,就要学了义经典,以了义经典的道理为准。但是话又说回来,了义经典也都是由文字组成的,你能不能真正明白它的义是什么?你明白了其义之后,还要区分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所以,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言外之意,什么是了义,那就算在法理上面学通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