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时期日本在东北的大豆掠夺

何继华 原创 | 2009-11-30 22:28 | 收藏 | 投票

 

摘要:日本在中国进行侵略战争,以中国作为其发动战争的原料来源基地和商品倾销地。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进行,其对我国物资的掠夺不断加剧,尤其是对东北的掠夺。本文通过描述日本对东北的大豆掠夺阐述了其为日本在建立伪满洲国及侵华战争中的重要经济侵略。
关键词: 东北大豆   经济统制   对外贸易
 
中国东北地区肥沃的土壤,潮湿的气候,适合大豆种植。大豆特产品不仅吸引中国关内移民种植和商人贩运,也引起了殖民主义者掠夺牟利的贪欲。1
近代东北农业商品经济,是以大豆商品生产和贸易为中心的外向型农业经济。东北农业特产大豆一直在国际市场独占鳌头,形成了以大豆商品为主,杂粮为辅的粮豆输出格局。大豆贸易一直是东北对外贸易的支柱,这种以大豆生产为支柱的单一化农业商品经济,具有很强的半殖民地性,它依赖于世界市场,服务于殖民经济。这种状况下贸易发它所带来的大豆生产的发展是畸形的。
东北是近代中国也是世界上大豆的主要生产地,东北大豆是中国对外贸易中最具影响力的出口农产品。大豆的产销经历一个发展阶段,1807-1888年间,豆类出口在中国总出口所占比重极低(0.27%);1889-1907年间,除某些年份仍低于1.00%外,其余年份多数已增至2-5%之间;受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影响,盛产大豆的东北完全开放,特别是1905年,日本将中国大豆试销伦敦,大受欢迎,从此中国大豆大量运销欧洲;1909年开始,大豆在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大多超过10%;另外自1914年开始,大豆的附属品豆饼开始出口,1928年之后二者合计占中国总出口的1/5
大豆出口在全国主要出口商品(茶、丝、豆及豆饼、籽仁及油、矿砂金属、棉纱棉制品等)中所占的比重:(2

年份
1905
1910
1915
1920
1925
1930
比重
5.76
9.58
10.02
12.95
15.86
18.16

咸丰八年(1858年)开放了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流域,英法联军之役后的天津和约又将牛庄(今营口)开放为通商口岸。在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推动下,东北三省的大豆产量迅速增加:1918年比1908年增长了47%,1923年比1908年增长1倍,1928年比1908年增长2.5倍,1930年比1908年增长了289%。(3)近代中国大豆的出口主要是东北大豆的出口。从大连港在九·一八前输出的大豆量及输入日本所占的比例和伪满大豆产量及在世界产量比重可见一斑。
 “九·一八”事变前大连港出口大豆、豆饼数量及向日本出口数量表:(单位:吨)(4

 
 
大连输出大豆量
向日本输出量
日本所占比例
1913
大豆
131428
85896
65.4
豆饼
488456
464407
95.1
1919
大豆
566243
362184
57.6
豆饼
955101
984960
99.0
1929
大豆
2160321
507178
23.5
豆饼
888755
689023
77.5

东北大豆产量及其在世界大豆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单位:万吨)

 
1930
1931
1932
1933
世界总产
695.8
698.5
594.1
686.0
伪满大豆产量
527.0
523.0
415.0
515.0
伪满所占比重
75.5
74.9
74.1
75.1

从表中可以分析出,东北的大豆在日本操纵建立伪满州国后,产量呈下降趋势,但在世界大豆产量中占有的相当的比例。我国东北的丰富农产品,特别是大豆特产品和苞米等,向来是日本竭力获取的对象。“九·一八”事变前五年,平均每年向日本输出大豆三品达163万吨,占大豆三品总输出量的40%;1936-1937年每年平均高达132万吨,占总输出量的46%。(5)在伪满统治的初期,日本获取东北的农产品主要还是依靠一般的商业贸易手段和渠道进行。“七·七”事变后,日本对农产品实行统制,实行所谓的“七二五”价格,就是伪政府在1937725日调查的关于全“满”各大城市的各种物资和粮食批发、零售价格表,限定以后商民买卖均须根据表列价格交易,不准涨落,违者处罚。表格的颁布,就是伪满实行“统治经济”的开端,包括对稻米、小麦、大豆、棉花等重要农产品开始实行“统制”。6
1934-1943年伪满大豆输出日本量,输出总量及日本所占比例:(单位:万吨)(7

 
输出日本大豆数量
输出大豆总量
日本在总输出中比例
1934年
51.0
197.9
25.77
1935年
55.0
179.2
30.69
1936年
64.9
184.8
35.12
1937年
69.2
212.5
32.56
1938年
79.6
199.2
39.76
1939年
48.0
67.7
70.90
1940年
57.6
77.5
74.32
1941年
61.7
65.8
93.77
1942年
62.7
69.1
90.74
1943年
75.0
78.0
96.15

日本对大豆的需求量很大,但其每年只有300万石的生产能力。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伪满时期东北大豆主要出口到日本。虽然伪满大豆出口总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量减少,但输出到日本的大豆绝对量变化不大,一直占这一时期伪满大豆输出的首位,1943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高点,大豆的输出总量是78万吨,输出到日本的数量是75万吨,输出到日本的比例达到96.15%。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经济危机,欧美日各国为转嫁危机于殖民地,极力压低进口原料的价格,东北大豆价格也大大回落。例如哈尔滨豆价,如以1928年价格指数为1001930年跌至62.71931年更跌至29.4;东北油坊总数,从1923年的606家,骤减为1931年的仅400家;东北大豆出口总额,1929年为272万吨,1930年骤减为197万吨。由于大豆出口贸易与日本和欧洲市场联系紧密,大豆加工和出口贸易的衰落,足见东北农业受国际市场影响之深。(8)这是列强凭借其经济地位,将经济危机惨重的危害强加给中国的结果。落后的中国在与列强进行贸易的过程中处于劣势。
日本在控制了东北贸易后,向它的同盟国德、意推销伪满特产,以此来达到补充其侵略物资的目的,同时也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8年伪满与德国订立新的贸易协定,规定德国每年从伪满购入价值二亿元的大豆(旧协定为一亿元),而对伪满输出价值五千万元的军火和机器(旧协定为两千五百万元)。1939年意大利的经济使节访日伪以后,日、伪、意又于八月成立三角贸易协定,规定意、伪双方输出总额为三千万元,伪满的输出品为大豆、豆油、花生、苏子油等,而意大利的输出品则为汽车、铝、水银等军用品。(9)日本在东北不断升级的掠夺,使东北经济日益卷入日本的战争经济体系,东北人民在这种战争经济中损失惨重。大豆、豆油、豆饼,向为东北出口货第一大宗,而以德国为最大顾客。大豆运往德国,替日本换回飞机零件或飞机的制造图案和各种特许发明权及机器等物品。德国对于大豆利用的范围非常广泛,由豆油中可以提炼汽油,制造润滑油、甘油、人造羊毛、人造象牙、人造丝、电木等数十种的物品,榨油后的豆粕制成豆粉掺入面粉制面包,不但增加营养,还能增强人体的抗寒力。(10)后因德国扩张军备,经济困难,购买力弱,限制大豆输入。豆饼之销路,又为贱价之硫酸亚所压倒。吉、黑农民,因豆价惨跌,甚至以大豆为燃料,痛苦不堪言状。(11)伪满洲国对外输出贸易主要是农产品,以大豆为大宗,每年输出约200万吨,此外还有豆油、豆饼若干。大豆输出一部分运往中国的华北、华南,换回棉花、棉纱、棉布、杂货和面粉等物品,一部分输往日本,包括豆油,换回机器、五金和杂货、棉纱、布。(12)在日本侵略战争进行的不同时期,日本对东北大豆等农产品的掠夺政策是不同的,总体上说来是方法不同,变本加厉,掠夺不断加剧。“七·二五”价格是日本加强掠夺的重要标志。所谓的“七二五”价格,就是伪政府在1937725调查的关于全“满”各大城市的各种物资和粮食批发、零售价格表,限定以后商民买卖均须根据表列价格交易,不准涨落,违者处罚。表格的颁布,就是伪满实行“统治经济”的开端。大豆、稻米等重要的物资在统制之内。后来因日本扩大战争,东北各种重要物资日益短缺,物价不断上涨,各种生产成本日益增加,但是伪满政府仍然按照1937年公布的“七二五”价格来收购粮谷。1940年统制粮谷开始时,规定大豆每100公斤7.5元,高粱、谷子、苞米每100公斤5.5元,小麦每100公斤11元,稻子每100公斤9元。(13)以后两年农民出卖粮谷的价格不变,在1940年有由日本输入到东北的少量的棉布做补贴,农民的损失稍微轻一些。到1943年伪满收买粮谷价格有所增加,每100公斤粮谷增加2-3元,这时市场的物价和农民的生产成本已经增加了几倍到几十倍,粮价的所谓增加对农民没有任何的意义。
日伪对东北大豆市场的控制、操纵和掠夺,使得伪满时期的大豆生产畸形发展、萎缩不前。在1942年,东北大豆产量只有302.7万吨,只有“九·一八”事变前产量的61.4%。日本几乎垄断了东北大豆及其制品的输出,绝大部分大豆及其制品被日本侵略者所夺走。
油坊、面粉业是东北民族工业中具有典型性的行业,在“九·一八”事变前均等到很大发展,在全国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油坊在东北民族工商业中占据首要位置。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榨油业也受到严重影响。1931年刚有好转,随即受到日本占领东北的影响,1932年又逐渐减少,处于停滞状态。日本对大豆的统制是东北民族榨油业停滞的原因之一,日本资本的竞争和排挤也是东北民族资本油坊业衰落的主要原因。满铁依靠其强大的铁路运输机构,将大豆的加工业和交易业引向大连,帮助日本资本的大型油坊在大连建立和发展。日本资本控制的大型油坊资本雄厚、技术先进,而且利用了日伪统治给予的优越地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民族资本油坊,绝大多数资本小,利用压榨式的落后生产技术,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正是由于日伪统治者的政策限制和日本资本的竞争和排挤,使民族资本的小油坊进一步衰落。尤其是哈尔滨、营口两个民族资本集中地区的油坊业,急剧地衰落下去。如哈尔滨在1922-1927年油坊兴衰时期有39家油坊,到1935年减少到17家,即减少了一半还多。(14
在东北沦陷以后,东北的大豆及其相关的油坊产业完全被日本所控制,日本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些也是日本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资料
(1)    胡雪梅:《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论述》,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
(2)    刘明强:《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动趋势研究(1870-1931)》,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27页。
(3)    刘凤军:《伪满时期的大豆产销》,《北京商学院学报》,1999年第1
(4)    王连忠:《历史上中国东北地区同日本的特殊贸易关系》,《现代日本经济》,1997年第4
(5)    姜念东:《伪满洲国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70页。
(6)    文裴编:《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6页。
(7)    许道夫:《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及贸易统计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91-192页。
(8)    胡雪梅:《近代中国大豆出口贸易论述》,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12页。
(9)    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1页。
10)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338页。
11)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34页。
12)中央档案馆编:《伪满洲国的统治与内幕—伪满官员供述》,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0页。
13)文斐编:《我所知道的伪满政权》,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6页。
14)王承礼:《中国东北沦陷十四年史纲要》,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1页。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何继华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