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易,彰往而察来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09-12-14 16:12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我们继续往下面看:“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这是对易道的一个赞辞。“彰往而察来”,就是能够让过去的经验展现出来,同时又能够体察未来的变化趋势;“微显阐幽”,就是能够显现出常人所难以理解、难以留意的一些细微的现象,同时还能够把隐藏在现象世界背后的秘密阐发出来。
  
  前面讲“乾坤,其易之门”,把这道门打开了以后,《易经》八八六十四卦,就一卦一卦地展开在我们面前。这六十四卦各有其名,在它的名下每一个卦又各有其范畴,所以这里说“开而当名辨物”。打开了乾坤之门,六十四卦产生之后,就能很恰当准确地把事物的内涵阐释出来,让其名副其实。比如说解卦,雷水解,今天成都的天气就有点闷,人就有点不舒服,我们坐在这里上课,还是想风一吹雨一下,人也能够清醒一些。雷水解,刚才雷一打,雨一下,空气就清新了,人的精神就爽朗了。这就是易卦“当名辨物”的感觉,非常准确到位。
  
  “正言断辞则备矣”,正言,不偏不斜,直言直语,方方正正,直言相告。《易经》各爻之辞,不管是吉凶悔吝,都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明确了断,不徇人情。不像我们在街上,在昭觉寺、文殊院外面那些打卦算命的,说的话牛都踩不烂,总之给你拐弯抹角,说一句看一下你的脸色,脸色一不对,马上又给你转一个圈,另说一套。但是易卦爻辞就不同,不论是皇帝来了,还是叫化子来了,你打到这个卦,吉就是吉,凶就是凶,悔就是悔,吝就是吝,无咎就是无咎,这些断辞都是直截了当,绝不含糊。并且,易道的特点是以小见大,能够类推衍化到天地之间的各种事物,类推衍化到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无不含容,无不具备,所以是“正言断辞则备矣”。
  
  “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称名取类,是《易经》的一大特色。比如八个单卦,就分别代表一个类型的事物。通过一个卦象就能够把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相近特点的事物概括起来,这就叫称名取类。《易经》各卦都有卦名,乾坤为天为地,当然很大了,但乾坤乃父母卦,父母为大,要避讳不言,而其它的卦名都是很细小的,很平常的,甚至有些微不足道的感觉,这就是“其称名也小”。另外,每一卦中各爻的爻题,也都是非常具体、非常细致的。这也是称名,更体现出了易道的精辟幽深、细致入微。其称名虽小,但是其取类也大,它所包含的精神意义恰恰是非常广阔、非常博大。
  
  易道的称名取类,不仅涉及到了具体的社会人事的种种范畴,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涉入我们精神领域中的种种现象,能够类比不同的精神层面,概括不同的精神范畴。我个人认为,《易经》最独特的价值和贡献也在这里。
  
  “其旨远,其辞文”,易道之旨,当然是非常高远和伟大的,同时《易经》所系的文辞,也非常精湛优美,非常高贵典雅。我们慢慢品味就会有所体会,汉语中很多成语也是从《易经》中演化而来的。我们做文章也当如此,光有高深的精神内涵,没有优美的文辞,是流传不远的;而光有华丽的辞藻,内容却很苍白,也只能吸引一时之眼球。只有内容和形式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才能成为传世之作。我们这里有搞文学的朋友,有作家、记者,“其旨远,其辞文”就是写文章、评价文章的标准。
  
  “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写文章还要忌讳直白,好诗也以含蓄为美。其言曲而中,《易经》中的文辞就具有含蓄之美,有时候还会曲径通幽,让你转一个圈以后豁然大悟。我们看有的卦,从卦名上看起来很不好,感觉比较凶,但是看后面的《象辞》,又有一些好的、激励人的语言,比如困卦、大过卦等等。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方面我们后人学易,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文字上难免会产生一些误区;另一方面,《易经》本身的特点就是以小见大,称名取类,用一个简单的卦象来类比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高度精湛、浓缩,乃至于抽象、曲折的语言,可能用多少字都说不清楚。更何况,《易经》的卦辞爻辞,本来短短的文字就要概括很多的意思。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我们从易卦之中,学会掌握自己的命运,学会在富贵穷达、贫困忧患的任何时候,都能素位而行,处之泰然。
  
  所以,学习《易经》的人,需要有一种象征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还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才行。当然,一旦你深入进去了,把“称名取象”的这一套思维方式熟悉了,运用起来就可以得心应手。如果真学得很精深了,那么就可能言出必中,甚至达到料事如神的地步。
  
  “其事肆而隐”,因为《易经》的卦、爻辞是在商之末、周之初形成的,是处于衰世之中,其中自然蕴含了很多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借鉴了很多的反面人物、反面事件,比如犯上作乱的、忤逆不孝的、荒淫残暴的等等。在《易经》的卦、爻辞里面,往往都是隐去其事、隐去其名。这也是作为易道君子做人厚道的一面,做人要厚道,君子隐恶扬善。只要通过言辞说出这个事情,能够达到警醒世人的作用就行了,具体是谁就不必明说,把人的心灵引向社会的光明面,而不是引向阴暗面、邪恶的一面。现在的媒体都喜欢报道一些名人、明星的糗事情,让普通人感觉好像到处都充满着丑恶、虚伪,看不到社会人生积极的一面,这实际上也是不好的。总之在宣传上、媒体报道上,还是应该多弘扬一些主旋律的东西,把人性中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善良的一面发扬出来,要让普通人对社会人心充满希望,这才是一个君子应该做的事情。
  
  “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为什么说要“因贰”呢?损卦中说“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不管是损一人也好,得其友也好,最终比较好、比较平衡的状态,都是二。《易经》里讲阴阳之道,有了这种平衡的感觉,才能够去做济世利民的事。你发了大愿,要兼济天下,救民于水火,那就非要在阴阳两面都有准备才行。西汉初年的时候,文景之治之所以能够达到天下大治,后人总结当时的政策是“外示儒术,内用黄老”,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一套学问是非常光明的,属于阳的这一面。外示儒术,那么对天下百姓来说,就是树立起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典范。但是,另一面也不能忽略。黄老之术是指黄帝《阴符经》和老子《道德经》。为什么要内用黄老呢?因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还是有很多社会矛盾,分封在外的诸王也时时不能安份,时时有作乱的可能,因此,要处理天下事,必须要有很全面的眼光和很高的谋略才行。
  
  所以,“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对得与失、是与非、好与坏、成功与失败等等的“二”,都要做好两手准备。这样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就有进退的空间,就能够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就能够超越于得失之外。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