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卦之德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09-12-14 16:15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於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

  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

                                          ——《易经•系辞下传》第七章
  
  我们来学习第七章。这一章是《系辞》下传中非常重要的一章,通过对九个卦的三轮解说,阐明了一个人在德业修养上的方方面面,一般称为“九卦之德”,是易道人生观的集中体现。

  “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一般来说,《易经》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但真正兴盛起来是在中古时期,也就是殷商末年到周朝初期。这是中国古代对历史时期划分的一个大概的说法。这个时期,文王周公把易道发挥出来,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基础,也奠定了整个中华文化的基础,使《周易》成为我们文化传统中的核心经典。
  
  我们以前说过,《易经》可谓是衰世之学,它的兴起恰恰是在世道的衰败之中,面对这样的时代,圣贤君子们总是忧心忡忡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周文王在商纣王的监禁之下推演易卦,写作断辞,的确是处在非常时期。周文王被囚禁在羑里,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度过了七年的监禁生涯。周文王受到的这种监禁,还不同于现在判刑蹲班房,坐牢就坐牢,刑满了就可以出来,还有个盼头。周文王可不行,刑期也没个准数,谁知道商纣王会把自己关到什么时候?而且随时都有人监视,稍有怨言,随时都有被杀头的危险。商纣王的为人也非常歹毒,他下令把周文王的儿子杀了,做成食物给周文王吃。大家想想,周文王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推演易卦,如果不是一个大圣之人,是不可能在这种残酷恶劣的条件下,推演出伟大的《周易》。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周易》中才处处流露出深重的忧患意识。
  
  这部经典能够传之千古,福佑后人,乃至福佑整个中华民族,让中华文明长盛不衰,真正是非常伟大。作易圣人的忧患,他不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命运,而是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后世子孙。古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华文化内在的生命力,也恰恰是处于忧患的时代,处于灾难最深重的时候,才能够最大程度地爆发出来。
  
  去年“5、12”地震的时候,那么多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那么多的志愿者不顾危险到了灾区服务,任劳任怨,很令人感动;还有那些幸存者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被埋在废墟中几十、上百个小时都能挺过来,这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本身所具有的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文化的道统和法统中体现出来,能够不间断地传承几千年,并且在世道最衰微、最危险的时候,也能够扭转局面并且重新复兴。这跟我们古代圣贤们在中华文化形成之初所深具的忧患意识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易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和精神中所潜藏的伟大力量,是传承千古,生生不息的。
  
  这一章讲“九卦之德”,我们继续来看下面的原文:“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
  
  这里为什么要把具体的“九卦之德”单独提出来呢?正因为处于忧患时期,所以易道对人的指导作用才显得那么重要;人们不愿意让自己永远处于困苦当中,怎样才能转变这种从个人到社会的衰败时运呢?就是要通过对易卦之德的学习,把易卦的道理推行于社会,通过人们自身的德行修养,使社会的机运转变过来。后来的历史也确实如此,周代八百多年的天下由此垫定。大家想一下,八百年是一个什么概念?美国这么厉害,从建国到现在也才两百多年的时间,我们中国一个朝代——周代,就是八百年。那么,作为中国历朝历代享有统治最长的朝代,为什么它会有如此绵长的福德?一家一姓坐拥天下八百年,这个可不是开玩笑的,确实是跟文武周公他们建国之初所制定下来的这一套文化传统息息相关。
  
  在德业修养上面,九卦之德的基本精神,就是用以对我们的德业修养进行考察,使大人君子在进德修业的时候有一个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对这九卦之德的修养,能够使我们对社会人事的方方面面,产生大机大用。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