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09公益!(一)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9-12-28 13:03 | 收藏 | 投票

标点09公益

 

《社会创业家》2009年第12期封面专题

 

专题策划:郑清彦 杨子云 何书彬

特别鸣谢:梁晓燕 王行最 廖洪涛 朱健刚 段德峰 丁开杰   王晓军   彭艳妮 谭翊飞 师北宸 刘海英 王辉 李志艳 郭玉闪 李玉生   王艳艳

    :周丹薇

 

又到了一年盘点的时刻。作为一本面向未来新公益的刊物,在更名改版仅两期后便有意做类似“年度盘点”的专题,实在有些胆大妄为。

所幸的是,这个专辑获得了最大限度的参与,使得我们敢于呈现出来。《时尚先生》杂志在盘点60个新希望说,“纪念是回忆,但也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一次新的出发。”我们同样希望当你合上这期杂志的时候,我们这里的一些线索能促成你更深更广阔的展开。

我们最终锁定了公益圈,但是寻找的范围又不仅仅限于公益圈,正如袁岳所说“公益没有门槛”;而事件的标准,则主要侧重于开创性,兼顾影响力。同时,我们也摒弃了“一言堂”的做法,向众多NGO、媒体和学界的朋友征询意见,得到了大家的热心支持与帮助。

就像“畅销书”不一定就是“长销书”一样,“热点”不一定就是“正点”,我们无意于那些“热点”事件,而更希望上榜的主题词能够超越今天。德鲁克曾说过,区别“时尚”和“真正的变化”的是,前者人们都在谈论而很少行动,后者人们很少谈论却已经行动。所以,如果能不囿于对吸引眼球程度的考较,而力图探寻事件背后“已经发生了的未来”,也许正是《社会创业家》这本年轻的杂志所能做出的一种努力。

我们也无意于做评选,因为我们相信,公益没有高下之分,善没有等级区别。

专题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有如此多的人、如此多的事、如此多的声音围绕在他们周围,筑成了公益生态圈。

而你,也在其中,我们看得见你。

 

 

30个!年度公益主语

 

01

非公募基金会

 

首届“中国非公募基金会发展论坛”不仅仅是一个论坛更是一个信号,“迅速发展的非公募基金会将成为民间组织的引擎,引领着基金会乃至整个公民社会的走向”。

中国社会组织促进会张高陵副秘书长认为,“社会公益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募基金会应积极成为社会公益创新的引领者。”

推荐人海仓慈善基金会总干事段德峰认为未来非公募基金会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健康。与之相伴的是人才短缺的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搞了个基金会管理学位,可喜可贺,不过未来总体NGO教育的规模似乎可以再大一些,内容也还要更扎实一点。现在还没有看到国内商学院把基金会作为核心课程,令人遗憾。

 

02

教育类公益组织

 

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教育类公益组织”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公民社会建设非常重要。一方面教育类公益组织本身就是公民社会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很多国家,“教育类公益组织”是公益组织中最活跃、最为主导的。另一方面,教育类公益组织在为当代社会公民的培养发挥影响,并将影响未来的社会公民。所以,让我们在这里表达对教育类公益组织的敬意吧。

尽管在中国教育领域的民间创新、民间作为还远远不够,但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有大发展的机会。预祝教育类公益组织能有旺盛的生命力,实现你们的理想,也祝愿教育类公益组织会有更强的批判力、反思力、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自我的反省。(来源:“应对变化:教育NGO的行动与思考”分享交流会

 

03

雷闯

 

2009124日,中央电视台1套《今日说法》节目介绍了上海交大在读研究生雷闯(乙肝病毒携带者)办理中国第一张食品业健康证事件,以及雷闯长期以来为乙肝公益事业做出的各种努力。

该节目特意连线采访了乙肝防治大使刘德华,刘德华面对镜头称:“雷闯,你是我的偶像!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你这种有勇气的人,希望为我们所有带(病毒)的朋友给我们勇气,给我们一个希望,谢谢你!”

在中国,乙肝歧视就像一堵无形的高墙,横亘在千百万人的人生道路上。一张小小的健康证,如同一纸命运“判决书”,演绎了无数人间悲欢离合。

多年来,作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乙肝斗士”雷闯,为消除乙肝歧视奔走呼号。他曾经在杭州最繁华的延安路上举牌宣传,曾经向524位中科院院士,寄出求助信。今年全国“两会”前,他将消除乙肝歧视的呼吁通过邮件发送给147个代表、委员。7月份,雷闯又蹬着三轮车,把1997封信堆到邮局柜台上。这些信的内容只有一个——《乙肝学子希望高考平等录取乙肝考生的恳请信》,收信人是全国高校的校长。

720,《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出台,第23条条款将“病毒性肝炎”界定为“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未包括乙肝。这让雷闯看到了希望。由此,他积极奔走,为争取乙肝病毒携带者权益和消除乙肝歧视办理健康证。终于,他的努力没有白费。91,他拿到了全国第一张从事食品行业的健康证。

雷闯的努力和坚持,令我们肃然起敬。

 

04

邓国胜

 

幸亏还有邓国胜。

在长长的年度新希望的名单中,邓国胜是所有推荐人一致首肯的一位。他的严谨治学,他的洞察力,他的勇气,他的为人令人折服。

2009年,邓国胜有关“救灾捐款管理机制分析”的研究报告足见他的功力。经过近一年的深入调查研究,第一次向世人揭开了汶川善款流向问题。

邓国胜团队的研究表明汶川善款“极可能80%左右流入了政府的财政专户,变成了政府的‘额外税收’,由政府部门统筹用于灾区。”

“仅仅不被贪污是远远不够的。”邓国胜们的研究无意于去关注这些流入政府账户的钱有没有被贪污。他们要探讨的问题,重要性也许丝毫不亚于贪污。“在80%这个数字背后,这位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的副教授看到的,是另一种不容乐观的现状和隐忧。这种隐忧,不像贪污问题那样刺激神经,却关乎这个国家正在发生或正要发生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和这份报告同时诞生的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怪现象:国际上通行的是政府购买NGO(非政府组织)的服务,比如美国政府购买NGO服务的款额是民间捐赠总额的1.5倍,但中国却正好相反,变成了NGO“购买”政府的服务。

在调查中,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这两家以往具有救灾募款垄断地位的官办民间组织总共募集了约63亿捐款。通常的方式是,两家机构将募集到的资金层层下拨到地方红十字会和地方慈善会。基层红十字会和慈善会往往执行能力弱,在有些地方,甚至只是县卫生局或民政局下属的一个科室。无论是为灾民建房、盖学校,还是盖医院,于是,资金通过红会或慈善会系统最终流向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成为了项目的实际执行者。

这是一条逆向的资金流动。社会捐款通过中国公募基金会流向政府,社会募集来的资金没有用来支持民间组织,却用在政府系统,干活的成了公务员。

面对媒体,这位瘦弱的学者直指这些“障碍门”。

2009年的年末,我们期待在舆论中沸沸扬扬的慈善会“障碍门”事情能让更多的官办机构着眼未来着眼整个行业发展而不是流于情感的宣泄。我们也希望在未来时日类似NGO“购买”政府服务的怪现象能越来越少,希望有更多学者、公益从业者和官员能更大程度地激活和释放民间活力,让我们的公益事业更有希望、更有前途。

 

05

吴君亮

 

让纳税人知道钱是如何花出去的,只有先做到这一点,参与权和监督权才能成为可能。在《预算法》先天不足的情况下,深圳君亮资产管理公司CEO君亮以2008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行为契机,申请并获得了部分政府部门的预算报告,公布在自己创办的中国预算网上。

2008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吴君亮和他的几个同事利用业余时间向多个政府部门申请公开部门年度财政预算报告。在不懈的努力下,他们不但获得了深圳市2008年度市级部门预算草案,还获得了卫生部、民政部、教育部、环保总局等中央部委的部门预算资料。今年10月,在广州市财政局长的批示下,中国第一次由市政府将全市各部门的预算在网上公开,成为公共预算信息公开的一个历史节点。

君亮等人的志愿行动方式,打破了根深蒂固的制度惯性,拓展了公民的知情权范畴,从立法、财政、预算等专业角度提供了信息公开的合法路径,在推进政府信息公开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06

卢广

 

1014日晚,第30届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纪实摄影基金在美国纽约美国亚洲协会(Asia Society)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摄影家卢广凭借《关注中国污染》专题,获得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成为了中国内地受此嘉奖的第一人。

卢广从2005年开始拍摄《中国的污染》专题,近5年来,他的足迹覆盖了我国西部、中部和东部沿海,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共拍摄了数万张纪录中国污染现状的图片。

他将尤金·史密斯的奋斗精神当成榜样,希望让更多的人都来关注全球污染、气候变异问题。他的下一步目标,是要用镜头记录污水排放对渔民生活的影响。

卢广的身份,已不仅仅是摄影师,他与其他公民知识分子一样,是这个社会进步的希望。虽然他走得很艰难,但我们相信,他的努力,会使他在摄影为社会服务这条路上走得更好。

 

07

俞正声

 

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被人们切称为“一哥”的上海市书记俞正声在全市大会上全面部署“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组织”。

自从邓小平带领中国走上改革开放之路,迄今已有30年。3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像一枚螺丝钉:要么在单位上班,要么参加生产队的劳动,或是在学校就读,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运行,全部依靠政府的计划。除了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组织。

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当下,单位人、公社人变成了企业人、社会人,国民的流动性增加了,利益主体多元化了,利益分配差距和地区差距扩大了,国民的利益诉求强烈了,一些社会组织和团体也应运而生。这种大背景之下,怎样做群众工作?

近日,接受东方网等媒体采访时,俞正声回答道:“需要研究”,“要有创新”。

他清醒地提出了“社会矛盾凸显期”这个概念,提出要“制度创新”,强调“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招标”、“公益创投”等举措,鼓励社会组织参政议政,明确“在党代会、人代会中增加社会组织的代表比例”……

在不同的场合俞正声一再强调说,“在发展过程中,我们绝不能以环境和资源的牺牲为代价,绝不能以社会矛盾的增多为代价,绝不能以历史欠账的增加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定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切实改变思路和方法,实现上海的可持续发展。”

俞正声获得了舆论掌声,《东方评论》撰文表示俞正声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踏准了时代的节拍,非常契合科学发展观”。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在俞正声的带领下将贡献出更多社会转型创新的“上海经验”。(来源:《中国社会报》、东方网等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