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读后

赵峰 原创 | 2009-12-04 18:59 | 收藏 | 投票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i]读后

 

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硝烟中,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吉利海峡上乌云密布,英国和法国之间的一场大战正在酝酿中。对于新兴资产阶级来说,扩张市场与宗教或者其他意识形态斗争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本质上,市场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天才首相小威廉.皮特自命为亚当.斯密的学生,是斯密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坚定信奉者,他建议国王乔治三世派一支使团出使中国,开辟中国市场。使团由马戛尔尼勋爵领队,斯当东爵士担任副使。

 

这一年,适逢乾隆皇帝83岁寿辰。得知遥远的英国派出庞大使团来给自己贺寿,皇帝很高兴。皇帝将使团看成藩国贡臣,怜惜他们万里迢迢而来,历尽风险,受尽磨难。他下诏沿途各地竭力款待,保证安全,保障供给。沿途地方官员对使团极尽殷勤,一切免费供应,供应量远远超过实际需求;礼节上极为周到,不仅终日有人陪侍,早晚还有官员问安。中国官员的周全礼仪和周到关心让马戛尔尼稍微改变了中国是一个野蛮落后国家的成见,但他对中国人的繁琐礼节和过分热情还是很不理解。

乾隆皇帝当时在热河避暑。前往热河的途中,马戛尔尼与中国官员商量觐见皇帝的礼仪。对双方来说,这似乎都不是太大的问题。在中方看来,中国之外尽是夷狄,其遣使来到我天国上朝,觐见大清皇帝,自然是行中国的礼仪——三跪九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面对皇帝,除了三跪九叩没有别的礼仪可行。可在马戛尔尼看来,尽管乾隆皇帝是东方第一雄主,而他所代表的英国国王也是西方第一雄主,至少,英国国王与清朝皇帝是平等的。他所行的只能是西方的礼仪——拉手亲嘴。这样一个在马戛尔尼看来合情合理的请求,在中方看来则是傲慢无礼,荒诞不经。

磕,还是不磕,成为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成为东西方之间一次非常严肃而严重的观念冲突。在西方人的观念里,跪拜是对人格的侮辱,而在东方人看来,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向皇帝跪拜不仅天经地义,而且是一种荣耀。据马戛尔尼随行人员回忆,迫于压力,尽管很别扭,马戛尔尼还是在中国官员的指导下完成三跪九叩之礼。在此书中,马戛尔尼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果敢而智慧的外交家,他以自己的勇气和智谋保住了尊严。马戛尔尼对中方人员说,如果要他行三跪九叩大礼,中方就要派一名与他级别相当的官员,到他的住所,向英王的画像行三跪九叩之礼。马戛尔尼说,中方面对他的强硬,没有再坚持,于是,觐见皇帝的时候,他只行了注目屈膝之礼。

此次中国之行,马戛尔尼肩负着通商的使命。他打算向中国朝廷提出以下要求:在北京设立使馆;增加舟山、宁波、天津等地为贸易口岸;允许英商在北京设立货栈;租赁舟山一岛屿给英商存放货物;给予英商货物减税或免税;公开中国海关税则等等。英方的请求,有的属于无礼而非分的想入非非——如减免税和租赁岛屿,而有的则属于正常——如开设使馆,增加贸易口岸。但在中国皇帝眼里,这一切都是非分之想,断不可行。皇帝当即下了一份“赐英吉利国王敕书”,对英方的无理要求给予严厉斥责,警告其断绝非分之想。在皇帝眼里,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一个可以和他平起平坐谈价还价的国王,因此,他所用的是训斥臣僚的口气。马戛尔尼无计可施,只好率领师团悻悻离开。作为安慰,两名中国大员又一路陪伴他们到广州,而即将赴任的新任两广总督满足了马戛尔尼整顿广州关税,照顾英商利益的要求。按照马戛尔尼的说法,乾隆似乎对他敕书中过于严厉的口气有些后悔,又发了数道敕书而来,有解释之意,也有安抚之意。

热河接见英国使团时,皇帝对副使斯当东爵士13岁的儿子小斯当东表现出特别的善意,额外馈赠他随身携带的香袋。小斯当东可能不能领会,皇帝亲赠随身物件,是一个天大的荣耀。小斯当东是个语言天才,他在来中国的途中开始学习中文,到中国后就可以写中国字,说中国话了。过了23年,英国再次遣使中国,谋求建立通商关系,因为拒绝三跪九叩,被乾隆皇帝的儿子嘉庆皇帝驱逐出境。这一次,小斯当东已经是使团的副使。再过24年,英国议会开会,商议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会议上慷慨陈词力主对中国动武的,就是小斯当东。这一年,鸦片战争爆发。《南京条约》的签订,英国人得到了两次出使没有得到的东西。

 

1793年的英使觐见乾隆皇帝,要求通商而未果。一般认为,英人要求通商,这是给中国一次机会。乾隆的时候,中国还是世界上国立最强大的国家,西方至少在表面上还尊重我们。如果中国能抓住这次机会与西方展开正常交流,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学习西方先进观念和文化,也许就不会有之后由于落后而挨打的百年耻辱。中西方在这次和平交流中失之交臂,一般归结为清政府的盲目自大,因循守旧。有这样一个细节,马戛尔尼为了显示他作为礼物携带而来的新式武器的威力,准备试用并请中方官员视察,从来没见过这种武器的大将军说,看也可,不看也罢,凉也没有什么稀奇的。马戛尔尼带来的礼物,有天文仪、地球仪、望远镜、榴弹炮、毛瑟枪等等,代表了当时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高的科技成就。英国使团离开后,这些礼物从来没有被研究过,只是作为稀奇玩意儿被参观,然后就放在仓库与老鼠蟑螂为伴。

将中国放弃与西方正常交流的历史责任归结为乾隆的刚愎自用坐井观天似乎不是很公平。在一个因循了数千年的文化里,从来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将四周一切国家视为夷狄。更何况,乾隆的时代,中国正值盛世。要乾隆这样饱受正统观念熏陶的皇帝接受西方的平等观念,接受他们通商的要求,允许他们设立使馆,建立货栈,租赁岛屿,这是不可想象的。雄才大略的乾隆皇帝对被他视为贡臣的英国使团已经够宅心仁厚了,他关心使团在中国期间的生活起居,关心的人身安全。在一定意义上,他善意地将使团成员看成自己的子民。马戛尔尼及其使团却不愿意将自己看成是仁慈皇帝的子民,也不愿意只是接受皇帝的善意——包括他赠与他们的丰厚礼物,他们要的东西比皇帝赠与他们的更多。在一定意义上,中国与西方的这次交流的失败是注定的。中国人与西方人显然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他们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人——从皇帝到官员到百姓,对远来的客人怀有深切的善意,他们总是竭尽全力使客人感到舒服和安全;但是,对于功利主义的英国使团来说,接待热情甚至铺张毫无意义,他们所需要的更广泛更长远的利益。这种观念的冲突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简单说,经历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启蒙运动的西方人建立起了理性精神,而中国人还陶醉在感性的传统世界的温馨之中。这是他们相互不能理解的重要原因。这种观念的冲突不仅使他们在这次交流中失之交臂,也成为二者之后不同发展模式以及不同发展后果的重要根由。

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皇帝的失败是注定的,就像此后中国的百年衰败及落后挨打一样。



[i] 马戛尔尼:《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中文版,刘半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个人简介
没有经过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的。 ——苏格拉底
每日关注 更多
赵峰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