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其变,使民不倦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blog.tianya.cn | 2009-12-04 19:48 | 收藏 | 投票
 
    作者:利奈尔 分类:易经讲义
 
    刚才我们讲了炎、黄之间,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的冲突和交流。“黄帝、尧、舜氏作”,在黄帝、尧、舜之间,在上古史中还有记载,中间还经历了其他几位帝王。过去说的“三皇五帝”,尧、舜是五帝中的后两位。“三皇五帝”作为中国早期的帝王,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形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些在《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经典中都是必须提到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三皇”第一位就是伏羲,第二位就是炎帝神农氏,第三个就是黄帝;五帝是黄帝的后裔、继承者,第一位是少昊,第二位是颛顼,第三是帝喾,然后就是尧、舜。三皇五帝时代,是传统中国政治文明的理想时代。
  
  《系辞》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里结合了三皇五帝时代的政治格局的邅变,来说明易道变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规律。
  
  “通其变”,易道的核心就是通变化,对于古今之变、社会之变、人心之变,一定要学通、悟通。从上古政治格局的邅递来看,在黄帝尧舜氏中间,还有另外几位帝王,他们之间递相变化,实际上都是“通”的。在政治作为上,他们互相能够有相应的一些调整、一些变化,可以说是把易道思想比较自觉地运用到早期的政治教化上面去。从这里的记载上来说,“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些句子,就让人感觉得到它是一个比较自觉的运用,是把易道变化的规律作为一个基本的思想。
  
  从黄帝到尧舜之间经历了这么多位统治者,但从史料上看,五帝时代的中国社会一直没有什么大的动荡,没有大的变局。而且在五帝之间,并不是传子传孙、按血缘关系来的,大多是实行的禅让制,即传贤不传子。这样进行政治换代,相对也能比较平稳,的确是非常可贵的。实际上,中国古代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最高权力的继承问题;整个社会最容易出大问题、大动乱的时候,也正是在皇位交接的时候。即使是再英明的皇帝,往往储君没选好,结果就会把国家政治引向混乱与衰落。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很多,仿佛是宿命一般,中国历史两三百年就要来一个轮回,历朝历代在治、乱之间,往往都逃不脱这个定律。
  
  当年毛大爷领导“我党”刚刚得了天下的时候,民主党派的大佬们就给毛老人家提出了这一个难题:虽然贵党现在得了天下,但是您老人家如何能防止两三百年一个轮回的历史宿命呢?当时毛大爷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共+产+党人有一个法宝啊,这个法宝是什么呢?就是民主!他老人家说“民主”这个东西,就可以杜绝中国历史两三百年“风水轮流转”的历史宿命。确实,我们看新中国的历史,从过去一个人领导到现在的集体领导,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直到现在胡、温的掌舵,这中间交接转换还是很不错、很平稳的。在历史上,能够有三、四代领导人如此平稳地交接班,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从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上看,如果解决好了继承人问题,解决好了最高权力交接的问题,那么中国的传统政治制度是有希望的,只要把好的传统政治理念与现代的普世价值观相结合,这个国家的将来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五帝时代的最高权力交接就有这种感觉。那时候所行的禅让制,往往都是上一位领导人通过长期对臣子的德行、施政能力的考察,然后找到一个继承人,把他扶到实际的最高执政岗位上,然后自己退居二线,在一旁观察他的工作实效。经过多年观察以后,这位继承者在政治上能成功,就会取得大家的信任。我们看历史上的尧舜禅让,老领导一去世,继承者自己也马上离开政治中心,到另一个地方住下来,与老领导的儿子各自领导一方。但是,天下诸侯这时候已经是心有所向了,他们就会有所选择,比如说要裁判纷争、进贡纳献,这些诸侯们就会自动到新领导这里来,老领导的后裔就被冷落到一边,成为一个地方诸侯,政权就这样自然而然地交替了。我们看尧去世以后,舜作为最高的执政者在继位之前,为了避开尧的儿子丹朱,自己就离开首都搬到河南去了。结果天下诸侯都要到河南去朝拜舜,有什么大事都去河南找舜来解决,而把尧的儿子丹朱晾在一边。这样一来,舜看到天下民心确实已经归服于他,于是才正式继承天子之位。那时的禅位就是通过这个方式,所以政权交接问题解决得比较好,国家社会也非常安定祥和。
  
  总的来说,五帝时代的社会还是比较安定的。虽然黄帝传位于少昊,在少昊的时代还是发生了“九黎乱德”的事件。当时黎这个氏族有九个兄弟,通过怪力乱神的这一套东西,渐渐蛊惑百姓,使社会风气不再推崇德行,而是推崇鬼神一类的迷信。虽然民风变化很大,但是少昊因为“素修太昊之法”,就是推行太昊伏羲氏的遗法,广修德政,所以这个事件也没有真正动摇少昊的统治基础。史载他在位八十四年,寿一百岁,已经是相当了不得了。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