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稳定” 道“和谐”

应学俊 原创 | 2009-02-11 22:55 | 收藏 | 投票

说“稳定” 道“和谐”

 

社会要不要稳定?肯定要。不稳定怎么行?今天你请愿,明天他游行,今天你罢工,明天他静坐,今天你上访,明天又来“群体性事件”……如此不稳定、不和谐,社会、国家还能发展吗?

所以,前些年似乎看到主流媒体和官方都出现一个口号或曰政策,曰:“稳定压倒一切”(链接)。近日浏览网络,在百度百科中有关现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房宁教授的介绍(链接),可谓与这一政策性口号遥相呼应:房宁教授提出的主要学术观点包括:“稳定状态是任何一个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前提,维持稳定是每个系统必须具备的内部功能。政治系统(国家是其外在的法律表现形式)也不例外。追求稳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权的主要政治目标之一,而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持政治稳定则是各国政权在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以系统论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稳定问题,看来房宁教授是研究“稳定”的专家。

 

稳定如此重要。那么我们该好好研究研究它。

 

一、“稳定”是什么东西?其本质属性是什么?

 

一个社会不稳定不行。但是“稳定”是什么东西?亦即它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是如房宁教授所说的一个政权应当追求的“政治目标”吗?笔者仔细想来,觉得未必如此。

 

笔者认为,“稳定”是对社会外显状态的客观概括性描述,而并非对社会状态的实质性揭示和界定;也就是说,外在的“稳定”不能说明什么实质性问题。在外显的“稳定”状态中照样孕育着不稳定甚至是极不稳定的因素。高山、平原大地看来非常稳定,但在它的下面恰恰是奔涌不息的火热的岩浆,是不断缓慢运动着的岩石、板块,在地表看起来非常稳定的时候,地下运动积聚的能量终会遭遇临界点而突然不可遏止地释放出来,于是山崩地裂的地震发生了,“稳定”荡然无存。这大概是不需要再举什么实证来说明了吧。所以,把社会“稳定”看作一个政权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之一”,这恐怕就难有误导之嫌。

 

由是观之,稳定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提出“稳定压倒一切”则是不妥的,甚至是错误的。错就错在把对不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外显状态的维持作为“压倒一切”的最高追求,而没有从根本上强化实现稳定的因素,这是本末倒置。

 

二、“构建和谐社会”比“稳定压倒一切”更科学

 

与“稳定压倒一切”相比,“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则相对科学一些,虽然同为 6个字,虽然同样是说“稳定”这件事。这样说的理由何在?

其一,“和谐”不仅描摹了外显的客观状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这种状态产生的实质性由来:人与人、政府与人民关系处理相对科学、得当、协调;再从广义来说,还可以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置恰当,协调。而“稳定”一词却仅仅是外在客观表现的描摹,无法涉及任何内在实质性问题。

其二,从两个句子所用的动词来看。“压倒”,具有强迫性、压制性、命令性;处理稍有不慎,它往往可以成为内在不稳定因素的催化剂。因为,从反抗反动统治和压迫来说,毛泽东早就说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就人民内部矛盾而言,毛泽东也告诫过我们“不能压服,压服的结果只能是压而不服”。用“压倒”的方法来获得稳定是非常不妥当的。

当然,官方和主流媒体所说的“压倒”不是指对人民,而是说实现“稳定”这一任务的重要性和在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但是,“压倒”这一语词本身所具有的强迫性,往往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同样用“压倒”之“压”对待人民内部矛盾的处理,对待有关人民群众。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何有的地方明目张胆地当街挂出“违法上访,坐牢罚款”、“打一场打击违法上访的人民战争”这样的大字横幅;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有的地方把多次上访的群众强制关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很多地方刚刚有准备赴京、赴省城上访的人刚走出本地或刚到达目的地便遭到当地政府派出的“截访”人员——有时,真的是围追堵截无所不用其极;我们就无法解释某些地方政府对待官民矛盾或人民群众的诉求动辄使用警力、警械;而在官商勾结、官员腐败、官僚主义为诱因而导致的“不稳定”事件,再以“压倒”之势来处置,必然引发更大的“不稳定……这就是他们把“稳定”当做“压倒一切”的大事来抓的结果,也就是“稳定压倒一切”这一政策带来的负效应——缘木求鱼。

 

而在“构建和谐社会”这一表述中,动词“构建”就是一个比较正面的建设性的要求,从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获得“和谐”这一同样具有外在“稳定”效果的途径、方法。“压”的意思没有了,“构建”以及对其方法研究的要求凸显了出来。所以说“构建和谐社会”比“稳定压倒一切”更科学。

从追求“稳定”这一实际效果的重要性来说,“压倒”其它一切工作的重要性——亦即要抓的第一项工作,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确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与“构建和谐社会”没有太大本质的区别。但因此便对所有表面看起来“不稳定”的人和事统统用“压倒”的方式来处理,那就大错特错,恰与“稳定”的要求南辕北辙了。

 

三、作为一个政权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应当具有怎样的价值取向?

 

房宁教授一方面认为“追求稳定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权的主要政治目标之一”,一方面也认为:“如何在社会发展中保持政治稳定则是各国政权在不断探索、寻求解决的重要课题。”

 

但是,作为一个政权,如果把“主要政治目标之一”定位与外表的社会“稳定”,并且动辄言“压倒一切”,这是很容易走偏方向的。一个政权——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政权,它必须对所追求的“主要政治目标”确定它的核心价值取向——笔者认为,这核心价值取向应当是民主与法制、公平与正义,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国家的发展。这是稳定、和谐之本,不从这里出发而孤立地研究“维稳”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如果不是围绕正确的目标价值追求来计划和开展实实在在的工作,而是言必提稳定、文必书和谐,一遇“不稳定”因素就高呼“稳定压倒一切”,不惜动用一切手段来达到表面上的“稳定”,这是非常愚蠢的。这样做可能会获得暂时的“稳定”,但孕育于地表之下的“不稳定”一定正在与日俱增地积聚着能量,新的更大的“不稳定”一旦遭遇临界点将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地爆发出来。瓮安、孟连、陇南事件等就是表本性实证。对稳定之追求的南辕北辙是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稳定”的,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自然也就很难。

 

如何获得社会、国家的稳定、和谐呢?

 

宋代诗人陆游告诉他的儿子做诗文的诀窍是“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很有哲理性的。语言积累和修辞技巧是很多人都能学会的,但深厚的思想修养、敏锐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善于发现美和事物内涵的洞察力却不是任何人都能具有的,它需要有语言修辞之外的丰富的生活积累、思想砥砺和情感体验。这就是一般文人墨客和诗赋大家的区别。

同理,如果想达到社会稳定、和谐的外在理想状态,功夫也是应当下在外表之“稳定、和谐”之外的。试想:当民意能够正常地上传而不遭到“拦截”,当举报贪污腐败或曝光社会积弊而不遭到打击报复,当官员对于百姓诉求能够以平等心态耐心听取、积极解答和秉公及时处理,当政府真正能为民守义,当司法部门能够不违法执法,且“权大于法”的现象基本杜绝,当官员能够将解除人民的疾苦视为己任,当政府处处能将人民的利益真正看得“高于一切”,当“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已经成为政府所有官员的共识且成为常态,社会和谐还不大有希望吗?我们还需要常常高喊“稳定压倒一切”吗?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稳定”恰恰是相对的。要想求得运动中的相对稳定,我们要研究的恰恰不是稳定本身,而是运动的规律,从而按客观规律掌控和调节运动。
 

相关连结应学俊:爱民才是真正的爱国——初识于建嵘

          山东新泰多名上访者被强制收治精神病院

          官员雇凶杀人已成现象

          当专职纪委书记也腐败了

          如此“全球视野”与逻辑

个人简介
草根。教师。退休。无门无党无派,独立思考者,独立撰稿人。在几个大网站担任专栏。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