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华新:对越自卫反击战 30 年祭(完)

胡泳 原创自 搜狐博客 | 2009-03-20 12:21 | 收藏 | 投票

青春冲撞在历史拐点

    在南疆战士感时忧国的同时,另一个青年群体在思想越野的征途上走得更远,他们是 70 年代末到整个 80 年代的大学生。
   
国家恢复高考后,成功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是社会的稀缺资源。 1977 570 万人报考,仅录取 27 万人,录取率 4.7% 1978 年录取人数提高到 40 万,但录取率也只有 6.8% 。那个时候的年轻人难以想像今天的福气: 2008 年高考录取人数多达 600 万,录取率高达 57% !那个时候的大学生也没有今天的窘境: 2008 年有 180 万应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2009 年还有 610 万毕业生拥挤在人才市场等待就业。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真像“天之骄子”,备受全社会宠爱。不满 18 岁考上北京大学生物系的山西大同男生郭建崴回忆说,
    “那个时候的北大学生,非常有理想、有朝气,关心国家大事。因为我们那个时候,什么也不用发愁。不愁学费、不攀比吃穿、不愁工作,国家包分配,北大学生毕业分配的工作相对来说都不错。再加上改革开放初期,政治气氛很活跃,年轻人的思维也很灵活。”
    70 年代末到整个 80 年代,大学生晚上没有网络游戏和 K 歌 的诱惑,也没有校外租房现象。校园晚间熄灯后有“卧谈会”,从“丑陋的中国人”到“酱缸文化”,放言文化批判海阔天空。即使毕业后进入中央部委和地方党政 机关工作,意气相投的大学生们到了周末,还喜欢几个人煮一锅大白菜,喝上十来瓶啤酒,纵论体制改革畅快淋漓,不知东方之既白。

郭建崴念大三时,参加 1984 年国庆游行前夜,他所在的北大 28 号楼 203 室学生宿舍,几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同学一商议,在一张白纸上用毛笔写下“小平您好” 4 个大字,用订书机把白纸订在床单上,用卸掉墩布头的拖把作旗杆,制成了 1949 年 以来国庆大典中最简易的横幅。第二天北大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观礼台时,同学们在奔跑中突然亮出横幅。虽然全过程只有短短的一分钟,但观礼台上的人民日报摄 影记者王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镜头。当天晚上,夜班编辑曹焕荣从国庆现场照片筐中挑出了这张照片,经值班主编保育钧拍板,刊登在 10 2 日人民日报第 2 版国庆摄影专版。

“ 小平您好”是一群大学生以初生牛犊的勇气,平视自己的国家领导人。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革”后年代,他们内心深处有足够的底气,审视高高 在上的政治权力,冷嘲热讽不合时宜的政治教条,击节称赏顺应历史潮流的政治家。他们在价值取向上是邓小平体制内改革的坚定拥护者,但在精神上又不受当前历 史条件下某些具体施政措施的束缚。80年代的社会和政府,对大学生海阔天空的思想探索,也给予了非常宽容,有时甚至是纵容的政治环境,比如1980年的校 园“竞选”热。当时中央开展基层民主改革实验,允许各高校学生自由竞选所在城市区级人大代表。刚刚受到一点粗浅民主启蒙的大学生,抓住题材,小题大做,办 成了一场激情四溅的民主实验。据钱理群教授回忆,候选人各自在“三角地”前,发表竞选宣言、改革纲要,拥有竞选班子,还召开选民答辩会,做民意调查。候选 人讨论的议题,远非区人大代表所涉工作,从如何评价 “文革”、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到探讨中国改革路径和人性解放。在农业、工业、国防和科技“四个现代化”之外,第五个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的理念,也是在这 个时候出现在北大校园,引起官方意识形态部门的不安。而在失去大学深造机会的部队指战员们看来,大学生不好好念书,嚷嚷什么“民主”,更像是身在福中不知 福的胡闹。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