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古湖村

张强生 原创 | 2009-04-20 18:15 | 收藏 | 投票

 

 

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古村落——古湖村

 

古湖、古湖,顾名思义,就是村中间有一座年代久远的天然湖泊。

    古湖村座落在雄伟壮丽的漳州圆山西麓,风景如画的九龙江畔。村中有一座景色秀美的天然湖泊,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村里住有近二千名张氏族民。

古湖村历史悠久,自元末建村开始,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古湖村张氏族谱》记载,元末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元),古湖村开基祖张龙湖之父张德元时任龙溪县尹。当时,元朝政权已日落西山,摇摇欲坠。正当元、明新旧政权交替、社会动荡之际,识时务的张德元之子张龙湖,便携带家眷族人移居当时还比较偏僻的古湖村消灾避祸,繁衍后代,于是成了这个村的开基祖。而现存的《张氏宗祠重兴记》碑文(清康熙五十一年春立)中也记载:“礼傅家懿文华国历元而明代多闻人功德远矣!”从龙湖始祖开基至今,古湖张氏族人已繁衍了二十五、六代,人口近二千人。

    古湖有三奇:一湖二鹅三鲢鱼。这是常挂在古湖村人嘴边的一句顺口溜。这里有神话般的天然湖泊,湖水久旱不干;这是有死后眼不浑的鲢鱼,令人啧啧称奇;这里鹅成了张氏族人的基祖,年年祭拜,堪称天下第一。这丰富而奇特的人文景观,让人回味无穷,赞叹不已。

    关于古湖村的来历,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 ,代代相传,家喻户晓,既富传奇色彩,生动有趣,又有根有据,令人信服。

    据传说:开基祖龙湖公刚到古湖定居时,原先的村(社)址并不是在现在这个地方,而是在村北面数里外一个叫庵仔社的地方。当时,这是人烟稀少,土地平坦肥沃。龙湖公带领家眷族人开荒种地,勤养禽畜,日子倒也过得富庶安宁。大约过了七、八十年,忽然有一天,村里一户人家饲养的一对大公母鹅突然不见了。鹅主人十分焦急,到处寻找,可怎么也找不着。众族人知道了,也帮着找了个底朝天,不是不见鹅的踪影。正当大家大失所望的时候,突然有一天,这对失踪了好几个月的公母鹅又莫名其妙地回到了主人身边,而且还带回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鹅仔,真是喜从天降。见此情景,主人既喜出望外,又百思不得其解;失踪了这么久的母鹅怎么又突然回来了呢?还多出了这么多小鹅仔?天底下哪有这顶好事!

    为了解开这个谜,从那以后,鹅主人便时时处处留心鹅的动向。有一天,公母鹅又带着“孩子们”到村外觅食去了,主人就在后面注意跟着。主人发现,这些鹅先是在一条小水沟里优哉游哉地吃草喝水,接着便沿着小水沟往上游方向的一座小山林走去,最后钻进了林子里。鹅主人赶忙跟了过去,一直跟着到了林子中央。只见公母鹅和小鹅们走到了一个大湖边,高兴得“扑通、扑通”地跳进了湖里,欢快地畅游起来。原来,这里隐藏着一座诺大的天然湖泊。这时,主人明白了,村边的小水沟与这座天然湖泊是相连的,水沟里的水正是从这里流出去的。公母鹅“失踪”的那段日子,正是在这“世外桃园”里度过的,那些小鹅仔也是在这里诞生的。主人一边看着自家的鹅在湖里游弋嬉闹,一边尽情地饱赏着这里的风光,情不自禁地陶醉在神话般的美景中。他伫立湖边,环环顾四周,只见这座天然湖湖面宽阔,湖水湛兰洁净,清沏见底。湖中鱼虾成群,穿梭来往,追逐嬉戏,溅起朵朵浪花。一阵微风掠过,湖面碧波荡漾,泛起阵阵涟漪。湖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浮光掠影,如金似浪,美不胜收。湖岸四周,林木葱笼,翠竹依依,百花竞妍,百鸟争鸣,鸟语花香,好一幅人间仙景。主人看罢,暗自欢喜,心想:这一定是块风水宝地,若能把村子移居此地,定能人丁兴旺,物丰人康。鹅主人回村后,便把所见一切告诉众族人,和大家一起商议迁村事宜,并请来地理先生实地察看。地理先生看后说,此处林中有湖,湖上有林,湖清林秀,堪称宝地,迁村大吉大利。于是,大家搬来了刀斧锯子,砍掉了一些小杂树,在林中湖边建起了一排排土瓦房,把村子从庵仔社搬到了新地方,并取名“古湖”。之后,族人们又把鹅往返于新、旧村之间的水沟称为鹅田沟。

    古湖村自从搬到新地方后,村里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和睦安康。 为了感念公母鹅引路开避新基的功德,从此以后,族人们便把这对公母鹅尊奉为古湖的开基祖。公母鹅死后,全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并把公母鹅的尸体隆重地埋葬于圆山脚下的牛角楼小山上,把墓尊为“鹅公墓”,意为古湖张氏祖公(宗)。鹅墓均用小石块垒砌而成,意为鹅蛋无数,人丁兴旺,子孙繁衍不断。每年清明节,族人们都怀着崇敬、虔诚的心情,挑着水酒三牲等祭品和纸钱,步行到五、六里外的牛角楼祭拜“鹅公”。数百年来,年年如此,从不间断。为了表示对鹅的尊崇,族人们还立了一道族规:“古湖人禁养鹅禽,更不宰鹅食鹅。”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把鹅尊奉为老祖宗,鹅死了举行追悼会,为鹅造墓,并年年祭拜。这种奇特的民间习谷,在当今世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吧?

    古湖村的名气来源于村中的湖,而湖的名气又源于湖水久旱不干和湖里的鲢鱼。古湖村座落在一个小山包上,地势比周边的村都要高,而村里的湖又位于村子中央,湖水浅,最深处不上两米,浅的只有三、五十公分。然而就是这样一座高地浅湖,湖水却久旱而不干。这种奇观,世所罕见。据村里的老人说,历史上几次大旱,古湖的湖水从来没有天然地彻底干过。如果说有彻底干过的话,那也是每年农历年底,村民们为了清湖抓鱼过年,才故意把水放干的。1954年百年大旱,附近九龙江的水几乎干涸断流了,而古湖的湖水却只是减少,并没有完全干掉。其中原因,各有说法,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座湖的湖底有一层厚厚的白粘土(土话白鳝润)。这咱粘土,土质粘软而致辞密,水既不易蒸发,又不易渗漏,保水性极强。还有一种说法是:古湖所在的小山包,所处圆山西麓,村、湖与圆山基本连成一体。这种地形特点,可能使村中的湖常年受到圆山地下水的滋润,因此能够保持地高湖浅而久旱不干,并成为古湖的一大奇观。

    古湖村和湖的名气还来自这里出产的鲢鱼。在早期人们养鱼,既没有专门的鱼饲料,更不懂得什么激素,养鱼纯粹靠天然。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古湖湖里放养的鲢鱼长得特别快,鱼苗下湖一年,一般能够长上五、六斤重,最大的可达十几斤。这里产的鲢鱼,个大肉丰,色泽鲜艳,肉质硬而细嫩,清炖食之,既鲜美又清香,风味独特,韵味无穷。特别是古湖的鲢鱼,死后眼睛仍象活鱼一样闪亮,一点都不浑浊。关于这种现象,村里的人解释说,这大概是因为古湖的湖呈鼎状为于村中央,在过去无污染时代,全村的生活用水年积累月流进湖里,村水养肥了湖水,湖水又养肥了鲢鱼,所以这里的鲢鱼味道特别好,死后眼睛不浑。这奇特的现象,使古湖鲢鱼声名远播,独领风骚。当地流传这样一串闽南话顺口溜:“古湖鲢鱼,下尾张番薯,武林奋箕,草坂荔枝。”说的是上面这些村子各有自己的特色产品,而“古湖鲢鱼又在其首。许多外地的客人来到古湖,主人都要用鲢鱼这道佳肴招待客人,客人们也往往为能够吃上古湖鲢鱼倍感荣幸。

 

(古湖村党支部、村委会、老年协会整理提供)

 

个人简介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一场百米冲刺,一时的输赢不代表永远的输赢,在这场人生的马拉松,与其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每日关注 更多
张强生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