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都读EMBA

盘和林 转载自 《商界时尚》 | 2009-04-29 09:38 | 收藏 | 投票

一辈子都读EMBA

如果直到现在你还认为攻读EMBA学位不过是一次寻找商机的功利旅程,那未免实在太过时了。没错,当大多数媒体仍旧虚张声势地纠缠于EMBA的性价比问题时,更多就读于国内外各大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人们却日趋看淡那些高平台所带来的机会,不再饿狼般地关注“能与谁成为同学”,而是把精力投入到享受片刻宁静的校园生活上。

S先生是某国际数码公司的执行董事,在结束了新加坡南洋理工的大学的两年EMBA课程之后,他竟然很快又报名攻读厦门大学的EMBA学位。跟他一起“抽风”的,还有与他在南大关系甚好的几个同学。这样的举动让很多人相当不解:作为企业家也好,职业经理人也好,S先生和他的同学们都不是“闲散时间大户”,分分钟都要忙于生意,而厦大EMBA的学费并不便宜,并且距离他们每个人的居住地也很远,何苦要选择在每周末飞来读一个已经读过的课程呢?

S先生显然已经解释了太多次:“其实也没什么,我们只是很留恋那种上学的感觉。从南大毕业了,大家都很舍不得,于是几个同学商量了一下,觉得厦门天气好,球场好,风景也不错,就相约一起再去读一次EMBA。”

很显然,像S先生这样珍视校园生活的企业家不在少数。每当又一届EMBA学生临近毕业的前夕,大家都会遗憾:MBA读完了有EMBA,那么EMBA之后呢?这样的“嗜学”早已不再是为了一个好听的名头,而是满载着对新知的渴望、对校园生活的向往、对难得简单的同学情分的流连。

正如S先生所说:“每个月去学校里上几天课,把自己从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压力里解脱出来,跟那些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相同压力的同学聊聊天,跟那些只专注于案例,却并不关心你是谁的老师探讨困惑——这样的学生生活能让我觉得踏实。它就像是一次心灵SPA,每月一次,洗涤心灵,保持清醒。”

S先生的“冲动”不同的是,即将从复旦大学EMBA商学院毕业的David早已经为自己勾勒出未来的求学路线:先在复旦读完专门针对高管开设的国学课,然后去欧洲游学。

 “终生学习——这就是我的目标。” David自豪地说。获取新知固然是令David痴迷的,但在复旦大学读EMBA两年的时间里,更让他如鱼得水的是,热爱高尔夫球的他从前总是苦于无伴打球——即便与人相约球场,也多是醉翁之意在利益,难以尽兴——现在,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在第一时间约到当地的同学在最近的球场见面,而且相聚甚欢,甚至留下了要“打遍中国所有球场”的豪言壮志。

EMBA同学之间的友谊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来得真实、自然。很多的EMBA学员通过在商学院的学习,互相成为了朋友。在以后的商业生涯中,会因价值认同和同学情谊而升华。在之前的“牛根生万言书”的新闻事件中,牛根生的EMBA同学纷纷掏钱救助“蒙牛”就是明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MBA学院院长汪海粟院长说:“EMBA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促使参与者养成并终生保持着学习进取的习惯。在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层面上,EMBA更能丰富学员的人生内涵、提升人生品味,使其不断超越自我,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所以EMBA创造了一种生活方式,它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让我们保持与世界同步,与时代同步。”

这样的说法自然是官方了一点,却也不无道理。

许多人在毕业多年之后仍然怀念自己的学生时代,忍不住回到旧日校园凭吊往昔的美好。事实上,大学不可能让毕业之后的学生重新读过,但商学院却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可以让你在离开校园多年之后重回宁静,在自我膨胀了半生之后尘埃落定。话说回来,在尔虞我诈的商业世界里,能够保持一份校园生活为之带来的独有的至诚之心,这也是工商管理人们无比宝贵的财富之一。

《商界时尚》 文/JOY ZHU

 

个人简介
盘和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EMBA浙江教学中心主任,杭州市青年联合会委员,先后在广州日报集团、人民日报社华南分社、浙江日报集团做过记者,在知名集团公司担任过策划总监等职。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