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是一棵松,屹立在香港狮子山巅已逾百年。
这狮子山高495米,由1.4亿年前火山爆发的火山岩构成。“睡狮”伏于山顶,头伸向九龙西,经过无数风雨侵蚀,仍清晰完整,威风犹存。
你自萌生于狮子山的那天起,就矢志不移扎根在这里。
八千里风暴吹不倒,九千个雷霆也难轰!
亚热带的香港,尽管大半年气候温和,却也有冷锋过境,也吹北风,还有霜冻,雷暴骤雨时至。还有山泥倾泻,更有水龙卷。而多数松树都忌植根盐渍土,忌近海生长,忌横生风波。
尽管百年来这块土地历经禁锢、屈辱和沧桑,你对扎根之地仍然看得比生命更重。你想既然是一棵松,就得坚守在这里,永远雄起在这里,将根深深地扎在这里,以复杂的情感深爱这块土地!因为这是特殊的土地!
在这座山上,你进取,以枝叶、茎干和根部的成长一寸寸地进取。墨绿的针叶在发表斗志,在捍卫生命的品格和尊严。初生叶总是单生,螺旋状排列,呈线状披针形,叶缘如齿。每一束针叶的基部均有叶鞘,早期脱落或宿存。初生叶经过两三年风雨磨砺才能长成针叶——尖细如针,以两针、三针乃至五针集束,形如团队,劲挺于短枝之巅。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你一直坚持历练,尽管你已可承受零下60摄氏度至50摄氏度的酷寒和炎热。
2
你和祖国内陆的松树是骨肉兄弟,有同一的祖先,一样的松籽味美,一样是雌雄同株。雌球花着生于新枝顶端,雄球花集聚于新枝下部,入春夏,便悄然开放。秋后松塔一成熟,种鳞就一如蝴蝶张开翅膀。你总寄希望自由的鸟儿能将松籽衔向阳光的北方——祖国的内陆。
你生长出了自己的审美价值。在祖国内地,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民间庭院,都有你的同胞兄弟。在辽阔的国土上,自古以来就山以松壮势松与山齐名。黄山松、华山松和长白美人松,都是你引为自豪和骄傲的兄弟。你的美融入了气势磅礴的国画山水:或独立,或成林,或屹立于危岩,或扎根在沃野。夜来静听涧流花落,日间动观长河落日,纵览宇宙,俯仰八荒。山水的你与艺术的你相得益彰。因了国画艺术,你的高大、挺拔、矫健、郁茂、苍劲、奇倔和磊落,一应得到了艺术的升华。可爱的祖国因为有了你而愈显静怡、幽远、深邃、博大、辽阔、雄奇、丰富、伟大和尊严……
3
你以自己的舒展和高大拥抱、扩展了自己的时间、空间和胸怀。
你是乔木,四季常绿,团结了这山上高高矮矮、深深浅浅的绿。
沧海横流。你的年轮也镌入了粲然的微笑……你见证了港人创造的一天天升高的辉煌。这片土地回归之后,在亚洲金融危机、在SARS猖獗、在汶川地震赈灾,以及在眼下这场抵御金融危机的风云里,你都以绿色温暖大地,卓然挺立……
在我们中国,竹不是象征了操守气节、梅不是象征了高洁典雅吗?而你,则象征了刚毅、不屈、傲然和坚强。
你并不以为京剧名曲《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只是赞颂泰山顶上的那青松。在这狮子山上,你的身上不也同样刻满了华夏民族百年来的苦难吗?谁又否认得了这颂词不也是献给你的、是鼓励你的呢?
4
峥嵘岁月是一曲沉郁的歌。总有常听常新的粤语歌曲自山下传入松林。
人生中有欢喜,难免亦常有泪。/我们大家,在狮子山下相遇上,/总算是欢笑多于唏嘘。/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抛弃区分求共对,/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世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地,携手踏平崎岖,/我们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这是香港系列电视剧《狮子山下》的主题歌。这首沉郁有力、奋发向上的“香港之歌”,升华了电视剧描写的香港“草根”阶层挣扎苦斗、逆境自强的励志故事。这部长达200集的电视剧从1973年一直播至1994年,这首歌亦连续播放了21年,至今依然在港岛传唱,尤其在家国有难之时。
你已隐约感到自己与这首歌必然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你知道这首歌传达了港人引为骄傲的“狮子山精神”,即港人如何热爱这片土地,如何“踏平崎岖”,如何团结拼搏而最终走向成功的精神!
你还知道“狮子山精神”蕴含了百年来的压抑和屈辱之痛。你的斑驳的松皮无法不让人读出你受过多少痛。承灾受难和经磨历劫,使你的皮肤成了“鳞片”——刀劈斧砍的累累“伤痕”。
晌晴天里,谁敢以手用力抚摸你的躯干呢?更不敢拥抱你。而在雨霁,人们却能以手抚摸你湿润的皮,你的皮肤片片细碎如湿泥,这其间究竟融入了你多少坚毅、期盼和伤痛的泪啊……
狮子山已是你的圣地,因而你深知为这土地,承受再多的痛、恨和泪都是值得的。
你也说不清自己究竟从这“狮子山精神”中吸取了多少营养、力量!这“狮子山精神”与你的品格不但一脉相承,更是水乳交融。你于是明白了,其实你自己也就是“狮子山精神”的化身!
今天的你愈发高大挺拔起来,蚂蚁从你的根部爬行到树梢成了一次曲折的长征。你已扬眉吐气,生机勃发,郁郁苍苍。在这神圣的国土上,在这伟大的狮子山上,你傲然挺立,枝叶摩云!你记得植物学家说过,百年树龄的松树,正值生长的盛期……
作者:杨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