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人生写辉煌

朱云泉 原创 | 2009-07-17 17:29 | 收藏 | 投票

 

外交人生写辉煌
------纪念原驻苏联大使于洪亮去世一周年
(朱云泉)
 
2008年6月20日17点57分,在北京医院北楼501高干病房里,一位曾经在外交风云中搏击奋斗了一生的82岁的老人----于洪亮静悄悄地走了,永远的走了。在这位老外交家离开我们一周年之际,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深情怀念和追思。
 
五湖四海写春秋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国家外交部为其撰写的《生平简介》中是这样表述的:“于洪亮,山东莒县人。1927年10月生。1938-1942年,先在八路军山东岸堤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在八路军日照县街头办事处、57军110师等单位工作。1942年任鲁中战时邮局会计。1945任山东《大众日报》社股长。1949年起历任华东局南进纵队中队副指导员、上海市邮局课长、华东邮电管理局科长、邮电部监察室监察员。1958年毕业于外交学院。1958年任外交部苏欧司科长。1961年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二秘、一秘。1970年任外交部苏欧司处长、副司长、司长。1983年任中国驻波兰、罗马尼亚大使。1987年任中国驻苏联大使。1993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于洪亮从事外交工作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恪尽职守,但从来不争名利。于洪亮是陈毅担任部长时进的外交部,先后经历和陪伴了陈毅、姬鹏飞、乔冠华、黄华、吴学谦、钱其琛等六任外交部长。
 
曾为小平当特使
 
于洪亮同志是从山东日照走出去的一位深孚众望的资深外交家。由于笔者与其是至亲的缘由,所以曾经在他地处东交民巷的家中,多次聆听过于老亲口讲述的他四十余年外交生涯中的故事,有许多都是鲜为人知的。最令世人瞩目且永远载入史册的应是他为小平当特使,结束中苏对抗的那段经历。于老那谦虚淳朴、大智若愚的神态,至今还时常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我在中国驻前苏联大使馆先后工作了十三个年头,经历了中苏两国由对抗到缓和的全过程。1982年我在外交部担任苏欧司司长,八月初的一天下午,外交部领导突然找我下达了赴苏传递信息的特殊任务,并特别说明:“是邓小平同志亲自点你的将了,要马上行动”。根据小平同志的意思,我执笔,钱其琛副部长修改,当天晚上就赶写出来一个千余字的说帖草稿。第二天交小平同志过目定稿。花了半天时间我将这份肩负着邓小平重托的说帖熟背在心。
 
1982年8月10日我秘密启程乘火车赴莫斯科。到了苏联以后,我在宴会上把口信说了一遍。当时苏方在座的中国通贾丕才司长立即捕捉到了说帖中的新东西,他说,这样重大的问题要报告政治局。  8月18日,当我再次从波兰重返莫斯科后,苏联外交部主动请客,称已将中方的想法报告了中央,苏方将作出正式答复。8月20日,苏联递交了一份作为正式答复的备忘录,表示苏方愿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级别上同中方讨论苏中双边关系问题,以便“消除关系正常化的障碍”。这算是对我们的口信做了回答,回国以后,小平同志马上将钱其琛和我叫到他家里,亲自听取了有关去苏联传递信息的详细汇报,当即决定同意重开中苏谈判。
 
在邓小平同志的亲自指挥和关心下,我这次特殊使命完成的比较出色,因而两国关系基本缓和之后,我又于1987年授命出任驻苏联大使,我这也是最后一任大使。1989年5月15日,戈尔巴乔夫的专机飞临北京上空,对中国进行了为时三天的正式访问。我当时以大使身份也随苏联访问团回到中国,陪同参加了这次会晤和访问活动”。
从容淡定沉默人
 
于洪亮大使是一位温良敦厚,风度儒雅,虚怀若谷,从容淡定的老人。在于老家中,当谈到苏联解体时,他板着自己的指头边数边说:从王稼祥当第一任驻苏大使算起,第二任是张闻天,第三任是刘晓,中间还有潘自力、刘贤权、王幼平、杨守正、李则望。我已是第九任大使了,也是最后一任。再后来的王荩卿大使已属于驻俄罗斯的了。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苏联最高首脑的每一次会谈我都参加了。好汉不谈当年勇,过去的事就不需要再提它了,我从来不接受记者对我个人的采访”。
 
“作为一名驻外使节,所肩负的责任是重大而神圣的。大使的一言一行都涉及到国家的尊严、利益和形象,有时遇到敏感和棘手的问题,还必须使用外交辞令进行巧妙的回避和周旋。应该讲的话必须讲出去,不该讲的时候就必须保持沉默”。
 
“有人曾当面劝我说:你常驻国外多年,阅历丰富,写本书在国际上一发行,就发财了。我说发财的确实有,和我同一任期的一位美国驻苏联大使,回国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写出了一本名为《苏联解体目击记》的书,成了百万富翁。但是由于诸多原因,这样的财我是不能发的。再说我也不想做名人,只想做个沉默的人。
 
最近陪同胡锦涛主席访问俄罗斯的国务委员戴秉国、外交部副部长李辉过去都曾经跟随于洪亮在苏欧司、及驻苏大使馆工作过,关系非常密切。戴秉国曾告诉外交部办公室说,“只要我不出国,每年春节都要安排我去看望于洪亮同志”。去年李辉副部长亲自带领部分司长,到医院参加了洪亮的遗体告别仪式。现任的杨洁篪部长早些年在北美司工作,虽说工作不与于洪亮一个司,但是个人交情一直不错的。去年6月20日于洪亮去世,7月初杨洁篪部长就专门安排时间到家中来看望遗属,杨洁篪部长对于洪亮的夫人杨淑英说“于洪亮是外交部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我们都很尊重他。他的去世,让大家都很难过,希望一定要节哀保重,有啥困难尽管向我提,向部里提,组织会尽力帮你解决的。”

                    
桑梓情浓成宿愿

   
有几次于大使当谈到他的家乡日照的发展情况时,从于大使那拳拳报国之心中,殷殷流露出思乡之情。他说:我早在童年时期就从邻居辛明、大哥于克颖、二哥于冠西那里接受到有关苏区革命道理的宣传教育,很小就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莒县抗日少年队。后来长期战斗在抗日战场,在五莲县的街头镇演过小放牛,在岚山头驻过防,还在涛雒附近打过土匪头子朱信斋,在沂沭河两岸反过扫荡。我非常怀念小米干饭加步枪的抗战生活,更加思念阔别已久的故乡。
 
1992426我曾经回到故乡莒县,参观了全国著名的莒县博物馆。那里有风光秀丽的浮来山,有号称天下第一的银杏树,那里是《文心雕龙》作者刘勰的故居。日照还有一位名人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日照的优势在于大海,可以四通八达。横贯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形成了新的国际大通道。日照应该走向世界,但首先应该让世界了解日照, 19974月,日照开通了进京列车,通车典礼时我曾接到过日照市政府的邀请,可是由于一次会议耽搁而未能成行,非常遗憾。听说丁源洪、张青等好几位老大使近年都曾去过日照,外交部的许多老同志还在日照购买了房子,但愿有机会我也再回故乡走一趟,看看日照、莒县的新面貌,以了却我多年来故地重游的夙愿。
 
临别时,于洪亮大使还特意将他从国外带回来的两件工艺品送给笔者留念。一件是克里姆林宫的大钟复制模型;另一件是木刻套娃—“春姑娘遗憾的是于洪亮大使如今重游故乡的夙愿已经永远无法实现了。如果真有在天之灵的话,他一定会为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高兴,他一定会为自己作为一名日照儿女而自豪。

高风亮节留人间
 
于洪亮大使自2004年患小脑萎缩后,在北京医院住院治疗了四年零四个月。后期完全失语,但头脑还非常清醒,别人说话他能听懂,但他无法用语言和动作来回答。别人也只能靠手势和写字条帮他交流。去世前的直接病情就是因为在尿道插管时引起尿路感染,最后形成尿毒症而致命的。在病重期间,国务委员戴秉国曾专程到医院看望。于洪亮去世后外交部部长杨洁篪曾专门到于洪亮家中对其夫人袁淑英进行了慰问。
 
遵照于老生前关于“丧事一切从简。不通知家人以外的任何亲友和同事,不留骨灰”的遗嘱,于洪亮去世后只在医院搞了一个简单的家庭告别仪式。外交部副部长李辉和于老生前长期工作过的欧州司、亚州司司长们代表外交部参加了告别仪式,并宣读了生平。考虑到其女婿李满常因其系中国驻黑山共和国大使,有重要任务无法回国奔丧的具体情况,所以家人决定将其骨灰暂时安放在八宝山公墓墙。待适当时机再将骨灰撒向祖国大地。
 
一位淳朴可亲的老大使就这样悄悄地与世长辞了,他连家乡的一个人也没有打扰。他唯一留给人们的是他那高风亮节和沉默寡淡的情怀。去世四个月后,波兰驻中国大使馆还给他发来请柬,邀请他前去参加一个外事招待活动。于洪亮大使永远活在国际友人和父老乡亲的心中!
 
朱云泉2009年6月撰于日照。联系方式:山东省日照市海滨三路20号邮编:276826电话:13963039835    电子信箱:yunquan001@sina.com

朱云泉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蓝天碧海熏风飘 日照晨沙伴夕潮 冬泳游出四季春 渔歌晚唱幸福谣 网络通连地球村 信息共享亚欧桥 图文六艺才华展 金身康健万里滔 冬泳有约人有缘 拥抱大海心地宽 常年不断唤黎明 冰水锻出筋骨健 钟爱生命享天…
每日关注 更多
朱云泉 的日志归档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