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的私人性與公共性

胡泳 原创 | 2009-08-26 08:14 | 收藏 | 投票
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紀》二○○九年四月號·第一一二期


博客的私人性與公共性

胡 泳

 

  《贏在中國》是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在2006年推出的一個創業真人秀選拔節目,在全國範圍內對創業者進行海選,經過層層考核脫穎而出的五名優勝者,最終將獲得由風險投資商提供的創業資本。2006年8月3日零時05分,《贏在中國》一名入圍3,000名的選手在該欄目的「雅虎」官方網站留下「人生最後的博客」後失去聯繫。這位來自新疆的選手名叫譚曼生。他在這篇題為〈一個贏在中國選手的沒落〉的博客文章中說1

     今天是8月2號,農曆的七月初九,牛郎與織女在前晚已經相會過了。而此際的我坐在陌生的城市,坐在陌生的電腦前敲打著鍵盤,寫我可能是人生最後的博客。因為我還不知道能不能捱到明天,我的人生的火焰將在今夜的黎明前墜滅。我的口袋裏在繳了10塊錢的網費之後還只有9塊錢了,我想在走向黎明前用它來做自己最後的早餐。

  這篇博客文章立刻引起了眾多關注,《贏在中國》欄目組聯合湖南(譚的家鄉)、新疆(譚此前工作所在地)和陝西(譚上網寫博客的地方)的媒體以及一些網 友,開始聯合尋人行動,以挽救一個可能絕望的生命。經歷了六十多個小時的苦苦期待與尋找,8月5日18時29分,譚曼生終於在《贏在中國》官方網站現身, 他在題為〈謝謝!謝謝!!謝謝!!!〉的博客文章中說:「面對死亡,我不知道怎麼去感謝關心我的人!面對活著,面對劫後餘生,我要向你們鞠躬致謝!」2《華商報》記者在事後採訪中追問譚曼生寫「人生最後的博客」的情形時,他的回答饒有興味3

  記: 當時想到有這麼大影響嗎?
  譚: 我沒有考慮。我寫博客,只不過是寫給我自己的。我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現狀,無法排解心中的壓力。寫那個東西時,我想到了過去的遭遇,也覺得人的生命非常短暫,可現實是很……(一時語塞)
  記: 但是在你的博客中,諸如「這可能是我人生最後的博客。因為我不知道能不能捱到明天。我人生的火焰將在黎明前墜滅……」,這些句子明顯表露出一種情緒,讓很多人都很擔心你的安全,這才一起尋找你。你那樣做,想到責任了嗎?
  譚: (停頓片刻)是……就在你們找到我時,我剛剛上網看,沒想到那麼多人……雖然有些人在網上罵我,說我是炒作,但我不知該怎麼感謝所有關心我的人……我一定要(一時語塞)……鞋子可以去掉,赤腳也要活下來……只是,有時,所有的困難不會嚇倒我,但會被某一件事擊倒。

  2007年3月12日,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政治系主任張鳴在「新浪博客」上稱,因兩次觸怒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李景治,也許將「被迫離開人民大學」4。3月13日,他補充說,之所以把自己的事在博客上登出來,「不是申冤,也不是想炒作」,只是想說明「現在的大學,其行政化和衙門的程度,達到了何種地步」5。3月14日,他發表〈我為甚麼和領導結下梁子〉,稱大學與官場沒有區別6

  從3月16日到20日,國際關係學院網站在顯著位置刊登四封公開信,回應張鳴的言論。其中說,「我們堅決反對張鳴教授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也堅決反對 在媒體上『打亂仗』的做法,……任何單位都有程度不同的問題,但是把單位內部的問題拿到媒體上大事炒作,張鳴教授在國內開了個先例。」7公開信指責說,張鳴「到處說自己是一個受害者,實際上由於他在網絡和媒體上發表的言論和許多不明真相的網友的跟貼,學校和國際關係學院以及不少無辜的老師才成了最大的受害者,而張鳴教授才是真正侵害別人的人」8

  3月16日,張鳴被撤職。3月30日,張鳴在致「各位網友」的信中說:「『張鳴事件』已經落幕,希望大家不要糾纏此事本身,把視線放遠一點,參加『學術行政化,大學衙門化』的討論,分析其病狀,危害,找出解決之道。」9

   以上兩起博客事件可以引發我們的一些思考。譚曼生把「寫給自己」的東西貼在一個人人都可以看到的公共網站上,接著對人們以後的反應和行動持完全驚訝的態度。在「張鳴事件」中,一個當事人把單位的具體事件放在公共大平台上進行討論,就一個單位、一個部門的問題向公眾尋找解決問題的資源,而另一個當事人則利用學院的官方網站來回應。這典型地說明了在新媒體中,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混淆與交叉已經到了空前的程度。一種新的信息流動空間的出現,在我們尚未完全準備好的情況下,已經開始改寫我們的生活體驗。

一 博客的雙重性質

  莎士比亞說:「整個世界就是一個舞台,所有的男女都是演員。他們有各自的入場和出場,一個人在一生中扮演許多角色。」10社會學家戈夫曼(Erving Goffman)同意這種看法,1959年他出版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 一書,主要探討一個問題:人們在互動過程中如何在他人心目中創造出一個印象?或者說,運用哪些技巧來產生一種自己希望別人產生的印象?從戲劇學角度說,這就是表演藝術;而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能意識到自己是在表演,有些人則沒有意識到。但不管是否意識到,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給他人以某種印象,因而每個人都有意或無意地,試圖引導別人按照特定的方式來看待自己。戈夫曼的這一理論稱為「戲劇論」(dramaturgy),又稱「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11

  ……

 

註釋
1

參見〈贏在中國選手譚曼生的絕筆BLOG〉,引自阿里巴巴,http://info.china.alibaba.com/news/detail/v5003000-d5776329.html。

2 參見〈譚曼生終現身 女友40多小時不合眼〉,《三秦都市報》,2006年8月7日
3 〈專訪曼生:自己有了勇氣 感謝關心我的人〉,《華商報》,2006年8月7日。
4 〈也許,我將被迫離開人民大學〉,張鳴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ngming1,2007年3月12日。
5 〈一點補充〉,張鳴的博客,2007年3月13日。
6 〈我為甚麼和領導結下梁子〉,張鳴的博客,2007年3月14日。
7 參見〈人大國際關係學院就張鳴事件發表公開信〉,引自騰訊網,http://news.qq.com/a/20070317/002182.htm。
8 參見〈誰要逼走張鳴?致全院師生的第二封公開信〉,引自騰訊網,http://view.news.qq.com/a/20070320/000005.htm 。
9 〈各位網友〉,張鳴的博客,2007年3月30日。
10 莎士比亞:《皆大歡喜》,第二場,第七幕。筆者譯自http://en.wikisource.org/wiki/As_You_Like_It/Act_II。
11 戈夫曼(Erving Goffman)著,黃愛華、馮鋼譯:《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胡 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


《二十一世紀》(http://www.cuhk.edu.hk/ics/21c) 《二十一世紀》2009年4月號總第一一二期


© 香港中文大學
本文版權為香港中文大學所有,如欲轉載、翻譯或收輯本刊文字或圖片,必須先獲本刊書面許可。

个人简介
价值中国网荣誉总编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中国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网络传播学会常务理事。“信息社会50人论坛”成员。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信息社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世界经济论坛社交媒体全球议程…
每日关注 更多
胡泳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