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饼的历史】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慢慢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
昨天,坐公交车去工厂,刚坐一站车,一个貌似业务人员的瘦俊的小伙子,背着一个长带黑色皮包,手里大小拎着3盒包装精美的月饼。由于袋子长短不齐,七上八下,提领浪荡的,匆忙的上车,在我对面一个三连座抢着坐下,而其神色严肃。
一个思想涌入我的脑海,月饼是什么?为什么一个中国人消费并不大的食品,会有如此的魔力。吃月饼虽然是一年才一次,没有多少人在意,也许小孩子会。但是现实当中,每到这个中国节日,月饼的营销大战就轰轰烈烈。那些手握重权,耀武扬威的官爷们或者是利益权力者,也许会像小孩子一样,思酌着:谁谁谁应该过来孝敬一下?或许哪些有求于别人或者别人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才又相互的礼尚往来,这都是月饼上的舞蹈,中秋的肃杀。
月饼的魔力:父母亲戚朋友以此互示“爱心”,当权者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商业实权者以此获得商业社会的贸易,小孩子以此获得生活的喜悦和口福,父母兄弟以此为“借口”欢聚一次,中国人民以此为“理由”休了一天假或者是 “争”来了一天三倍工资。月饼真是好东西!
中秋节或者说八月十五,对于当权者来说:是当一会爷的惬意,对于月饼就是孝敬的使命,它的包装需要金银宝帖,以示对“爷”的尊重。前几年这种孝敬伤风败俗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过度包装。现在的月饼包装瘦身了不少,但是其风行的意义仍然是以孝敬当官当权的为主。前天我和朋友去拜访一个客户,朋友调侃到:这个客户熟悉呀,要不现在这个时候来拜访人家,做生意,不带几盒月饼,没人理你的。这是一种最现实的思想,不是媒体唱得高调,其中秋的现实给人以压抑。累呀,不送不行呀。这就是官场的营销良机,权力集中交易的大市场。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倍思亲。以人情为交流纽带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情淡了,生活富足了。究竟人情怎么得罪了富足,难道富足就是人情的杀手吗?冷酷的约翰 洛克菲勒被说成是只认钱的恶魔,但是洛克菲勒却是自豪的宣称:替上帝理财的人。人类的文明被一种排斥的文化所掩饰,小区甚至是对门互不来往,小区的保安越来越严格,人们越来越孤独,文明被富足的假象所排斥。
月饼从唐朝开始是庆祝胜利的喜悦尤物,而如今是包装精美的假慈悲、是贸易交易的假货币、是人情交往的烫手山芋、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粗暴的变异。
爱情纯真的嫦娥奔向月球,千百年来和玉白兔相厮守,给人以冷宫静月的凄凉和美感。从现实意义来讲,或者是从经济社会来讲,今天的月饼更有嫦娥的遭遇。从感情交流的角度来看:它仍然是维系中华文化的单元和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