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摇一下房地产这根支柱未必是坏事

薛涌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0-01-19 15:13 | 收藏 | 投票

最近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虽然房价高涨带来了社会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忧,但汽车、房地产作为我国整个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一点也不能动摇。理由是这两个产业关联度高。“汽车关联100多个行业;房地产上游可以拉动钢铁、水泥,还可以一直拉动到家用电器,甚至纺织业也被它拉动了。 家里新买一个房子,要换一个电视,窗帘也要换新的。”

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国率先走出低谷,靠的是政府的有力措施拉动内需,成果可喜可贺。但是,审慎的经济政策,更应该居安思危,超越短期的得失而筹划长远的战略。汽车和房地产关联的行业确实多。但这并不能构成要重点发展的理由。比如,本世纪初IT泡沫崩解时,美国政府的策略就是以吹起房地产泡沫来拉动需求。道理是同样一个:房地产关联度大,刺激多重的需求。而这一政策在几年内确实立竿见影。但是,恰恰是这样的策略把世界拉入了当今的经济危机。汽车业的发展也大同小异。汽车销售其实不仅是拉动钢铁水泥家电纺织,而且增加公路建设的需求,进而占用大量城市用地和耕地,最终导致房价的上涨。汽车造成的污染提高了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了医药费用,这也算拉动内需了。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发展最终导致百物腾贵,并且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特别是发病率高导致劳动力供应的减少和维持每个劳动力健康运转的费用的增高。这对一直以低劳动力成本为比较优势的中国经济,岂不是火上加油?

最近恰好读到《华尔街日报》上的一篇分析和报道,说此次美国经济危机可能恢复很慢,许多工作可能是一去不复返。为什么?因为经济危机加速了企业转型。比如,前几年的房地产热,不仅拉动了内需,而且为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男性在建筑等行业提供了大量的工作。一些本来应该淘汰的制造业,也在那里死而不僵。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是好的。但是,这么一个虚肿式的解决方式,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恶性爆发。在这次危机开始以来的两年内,美国新增了七百多万失业大军,其中五分之一来自建筑业。而这些工作,只要不再出现房地产业的泡沫,大部分就一去不复返了。那些没有大学教育的失业者,因为没有其他技能,在新行业里再找工作非常困难。所以分析家指出,19817月到198211月的那场经济危机后,就业率迅速反弹,仅用了大约一年的时间,美国的就业数量就创了历史记录。因为那种危机不过是供需失衡的传统危机。一旦最坏的时间过去,失业者马上可以回到原来的岗位。目前这场危机则伴随着巨大的结构调整。让一个在建筑工地干粗活的人坐在笔记本电脑前而能够胜任,远非一日一月甚至一年之功。所以,美国经济的恢复,特别是就业的恢复,可能如同蜗牛一样缓慢。

不过,经济恢复不仅要看速度,更要看质量。如果产业结构能够调整得更健康,恢复速度虽然慢些,但恢复后的后劲则大得多。如果恢复的速度快而质量差,产业根本没有什么本质性的调整,恢复就可能形同虚肿,为未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也正是基于这一理由,我对姚总经济师的分析有些担心。房地产业是个最传统的行业,创新含量甚少。如果危机前这个行业是经济支柱,危机后还是支柱,那么中国经济的新动力在哪里呢?再我看来,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根支柱动摇一下未必不好。老行业的动摇,会刺激中国经济走出传统的舒适区域而开拓新的边疆。这样的创新精神,才是一个经济大国竞争力的基础。

 



 

个人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曾任南方都市报评论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主办《北京晚报》专栏“百家言”,2002年日韩世界杯期间加盟《足球》,现为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著有《直话直说的政治———薛涌…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