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的传承与精髓(1月25日)

贾春宝 原创 | 2010-01-25 00:12 | 收藏 | 投票

    跟易中天先生一样,本人是不主张将儒作为宗教来看待的。

原因很简单,宗教大体都是以相信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为前提的;而从主流思想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在周成王时代就结束了。就是说,假如殷商是对夏朝的图腾崇拜到信鬼神的革命,周朝又由于推翻殷商政权而不再信奉鬼神,转而信奉德政与圣人。

由于一场牧野之战,貌似强大的殷商就在一个月之内摧枯拉朽般地倾覆了,这让所有周人都感觉不寒而栗,至少都不再信奉什么鬼神了。而儒家之所宗是周公的思想,所以,虽然历史上民间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但那大体上非主流,所以也就非儒家了。

总这种角度看来,中国的主流社会从那之后一直不迷信鬼神与超自然了,这是被误解了3000多年的事情。

 

儒家学派发端于孔子,在其后的2500多年被传承下来,孔子是被后世神话了的,但客观地说实际上,孔子也是不主张个人崇拜的,至于后世对他的推崇,则显然非他本意。这些已经在本人其他文章中有论述。从英语的构词法角度而言,Confucius与中文“孔子学派”更贴近,但传下来的却是儒家而非“孔子学派”。

最权威的说法见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儒,柔也。术土之称。从人,需声。”柔,温和、软弱、驯顺之意。以儒为一类人命名,则被称作儒的一类人当有儒这个字所揭示的几种特征。大致说来,温和、柔顺、懦弱是指儒的性情特征;优柔、等待、犹豫不决是指儒为人处事的作风特征;而文弱、迂缓是指儒的外部行为特征。应该说,这三方面的特征,基本上勾勒出了儒的形象。而合乎这一形象的大概只有处在社会下层的以谋生为急的最低等的知识分子。

 

儒家在历史上有两次被批判的经历,一次是西汉初年,有道教盛行的背景;另一次恐怕就是上个世纪后半段从“文化大革命”到“西风渐东进”了。但显然的是:即使被批驳得满目疮痍、被误解得面目全非,至少其精神内核是可取的。

 

在此只谈三点:

比如做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说明,按照当代概念,也就是个人定位与职业道德,只有做什么像什么,达到做人的基本要求,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再比如做事。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就是从仁德、道义、从待人接物的基本规矩到实现预期目标的方法,再到诚信,从方针、方法到基础,这些无疑都是每个人在构建一个和谐而有安全感的社会中最基本的要求。虽然,反儒者提出“盗亦有道乎”以得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结论,(“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但毕竟就如不同的人看《红楼梦》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一样,这未尝不是反儒者的谬论。

 

还比如传承。这主要是宗祠文化中蕴涵的责任感。

享年89岁的前“考试院院长”、孔子第77代嫡长孙孔德成,于20081028日在台北辞世。第79代孙孔垂长继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再以后是第80代孙的孔佑任,可以肯定的是还将延续下去。

我们每天都面临抉择,所有的抉择都是在一念之间,而一念之间的抉择都在于名与利、责任与承诺之间、道德与贪欲之间的选择与平衡问题。其实宗祠文化不单纯是敬畏祖先的表现,而且是一种责任的传承。但假如年轻人把一切旧有的东西都砸烂了,却把责任、信用等等基本的为人之道都丢弃了,难道不是舍本逐末吗?

我们总是需要传承,把精华继承下去,不求发扬光大,能够不被丢弃也算是尽到职责了。没有继承就不可能站在祖先的肩膀上,被骂做数典忘祖是人生的悲哀,更悲哀的是被后世所唾骂。

真正的成就与否,是需要后世评说的。这也就是责任感的传承了。没有传承就谈不上积累,没有积累就不会有沉淀与价值增量,而物质的东西沉淀到精神层面,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贾春宝

2010125星期一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MSN: bekings@yahoo.cn

QQ469063961

价值中国网个人空间: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原创外汇评论主页:http://blog.hexun.com/chunbao/default.html 

 

 

个人简介
所涉及的领域从公关到广告、从商务活动到旅游会议、从营销到传媒、从教育培训到顾问咨询,从投融资理财到企业管理、从资本市场到产业链、从战略规划到企业文化等多角度全方位的实践。 从1994年起开始接触并持续关注北京的房地…
每日关注 更多
贾春宝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