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自然观及其艺术表现(10)

潘世东 原创 | 2010-10-27 08:13 | 收藏 | 投票

《易传》的宇宙生成图式

潘世东

 

李庆先生认为,《易经》(“十翼”)和《易经》不是一个时期的产物,《易传》是各种解《易》文献的汇集。那么《易传》诸篇的产生次第以及在这过程中构筑起来的思想体系怎样的呢?现在学术界一般的见解,俱认为《象传》、《彖传》当出于《系传》、《文言》、《杂卦》、《序卦》诸篇之前。对于这些篇章成书先后的看法,历来争论纷纭。从战国时代到汉代,都有持其论者。中国的学者一般认为《彖传》当成于《象传》之前,而所持的理由基本上是:《彖传》仅解六十四卦之卦名卦义及卦辞,不解爻辞。《象传》解六十四卦之卦名卦义及三百八十六条爻辞,不解卦辞。《象传》何以只解爻辞,而不解卦辞哉?其因《彖传》已解卦辞,不须重述,灼然甚明。此《彖传》作于《象传》之前的理由之一。然而,日本的学者则多持与之相反的意见,日本《周易》研究者认为,《象传》乃出于《彖传》之前。对于《象传》本身,又可以分为《大象》和《小象》。大、小《象》的成立先后,他们之间又有争论。

单以现在文献的直接记录而言,要解决这个问题颇为困难,往往是“横看成岭側成峰”。即使列出的证据,也有这证据本身的文献考证及时代断定问题。我们还应当着眼于这些《易传》本身所述的内容,解说的方式以及它们表现出来的思想变迁状态。这些方面,也有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思想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线索可寻,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层次到高层次。复杂的表述一般说来比同样层次的简单描述要晚出,除非这种简单的描述还有特别的需要。以这样的方法和文献的考证相结合,我们或许可以对《易传》各篇的成立过程有一个比较确切的认识。那么,《易传》各篇,尤其是《大象》、《小象》和《彖传》中的内容和解说的方法有什么不同呢?

《大象》多以上下两经卦的位置关系来解说,它所述的内容,主要是自然现象,并以自然现象直接地比喻一些社会事物。比如《蒙卦》的《大象》:“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这很显然,乃是从《蒙》的上下两经卦,即上位的“==”(“艮”卦,象征山)和下位的“==”(“坎”卦,象征泉),“山下有泉”这样的自然现象中生发出来的联想和比喻。这里,既没有“刚和柔”的观念,也没有“阴阳”的思想。《小象》则是对每一个爻的解释,从其所述的内容来看,已经涉及到社会问题。比如:“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师·上六》),“箕子之明夷,利贞”(《明夷·六五》),乃是直接从社会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看法。在解释的方法上,把全卦视为一个整体,而且特别注重每一“爻”,爻位的象征意义,据有的研究者研究,其中具有比较明显的“刚柔”以应观念。其次,《彖传》也是对卦的解释。它解释的,不仅有从自然现象中引申出的内容,也有从社会事件中得出的结论。它的叙述与《大象》相比,显然要丰富得多。再次,从解释的方法来来看,《彖传》既重视上下卦位的关系,也注意到爻位的“中”与否,与此相关,提出了“应”的思想(即从上下经卦,以及六爻的位置是否对应来分析),在《彖传》的解释中,也可以看到明显的“刚柔”观念[1]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认为,《易传》的产生过程,当先是《大象》,再到《小象》和《彖传》。《小象》和《彖传》也可能是并行发展。而一般说来,《小象》的成立或稍早于《彖传》。近年来我国不少《易传》研究者主张和《彖传》一定成于《象传》之前的“定说”,实在是值得再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我们这样认为,如果与其它文献记载的有关《易卦》的情况对照,也是比较一致的。在《左传》、《国语》等书中所见的占卜记载,和《大象》、《小象》的表述形成极为相似。高亨认为:“《左传·昭公二年》曾记载晋韩宣子所见《易象》一书,决非《象传》。”但当时的解《易》的方式,和《象传》极为接近,恐怕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吧?退一步言,即使当时韩宣子所见确实不是《象传》,但称之《易象》,至少说明,“象”这样的解《易》方法,在当时是流行的,而《象传》也正应该是这种《易》学流派的产物。

而在《系辞传》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它始比较系统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归纳成为一个整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在这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被纳入了一个系统来加以分析,来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种情况如果和前面我们提到的自然与人的关系的论述相比,有两点变化是显然的:第一,自然现象不再是单纯的一个个独立的事物,不再是具体的日、月、风、云,而是成了一种外在的整体;第二,人类,也不再是匍伏在地的的被动的奴婢,在某种程度上,“人类”已成了一个和自然相对应的概念而存在了。

如果稍加注意,我们就会发现,在《周易》中,内含质朴的天人和合的思想。翻开《周易》,便可见到每一卦一面是卦象所描绘的风雨山川的自然景象,另一面则是文字所描绘的纷扰熙攘的人世生活。“六十四卦活象是一幅图文并茂的艺术长卷,令人想起古代多少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它告诉人们,人类就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无论喜怒哀乐,吉祥祸福,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的养育,透过自然景物,能够更生动地理解人事的奥秘和情趣,反过来,人事的吉凶成败也增添了自然景物的风韵和色调。在《周易》作者眼中,人与自然互相映衬,息息相通。在六十四卦象与文比肩配合,紧密合作,洋溢着《周易》作者对自然的爱念之情”[2]。例如大畜卦为农业专卦,卦中既讲了田作种植,又讲了牲畜饲养,同时,还涉及到农民的劳动生活,卦名大畜,就内蕴有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之意。大畜卦象为下乾上艮,《象传》曰:“天在山中,大畜”。高亨的解释非常贴切:“‘天在山中’,即天之光明照耀于山中,则草木鸟兽皆遂其生,成为人之财富,其积蓄者大矣,是以卦名曰大畜”。细味其卦文,我们可以想象出一幅迷人的山野风光:人们勤劳愉快地在大自然中劳作,靠着阳光雨露和水土草木,繁养五谷牛羊,与自然万物同生共存,其乐融融。非常明白的是,人们认为,人活动于自然万物之间,而不是站在自然万物之外,与自然相对,人与自然有着水乳交融、亲密和谐的关系。

还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在《系辞传》中,阴阳的思想变得显然了:“一表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在这样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凶吉……”这样的以易为最初始原,不断展开的宇宙生成观念。这里的阴阳思想,是在前述的各种阴阳思想要素的基础上整合、系统化的产物。在这里,人格主宰的存在被完成扬弃了,阴阳的观念和在当时流行的“气”的观念,呈现了明显的汇合的趋向。在这里,既汲取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生一,生二,二生三”这种宇宙生成论的表述模式,又融合以“八卦”为代表的巫术占卜。这种在原始时代具有特殊地位的表述方法,可以看到明显的思维变化轨迹。在这里,包含着明确的变化思想,世界的形成,万物的营生,都从变化的过程来认识,一切凝固的,僵死的东西,都在变动中被抛到一边!可以说,《系辞传》是战国时代各种自然观念综合的产物,它构筑了中国古代自然观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易传》的形式,如从大的脉络来看,当是由《象传》到《彖传》再到《系辞传》。而这中间反映的思维发展过程,则是从简单的用自然现象比拟社会现象,发展到企图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中,抽象出一般性规则的追求;即用“刚柔”,或“应”(对应)这种想象中的法则来概括社会以及自然现象。这样的抽象、概括,当然是幼稚的、唯心的,但从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方法和思维发展方面而言,则是一种进步。到了最后,则是进而和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气”的观念,道家的学说、变化的学说等等融合成一体,构筑成了比较初步、然而更具有一定系统性的自然观模式,这就是在《系辞传》中反映出来的思想。

《系辞传》的思想,并不是孤立的,从发展的角度来说,它是先秦诸子到秦汉时代系统的自然观著述--《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的中介,而从思想内容的展开来说,战国时期,尤其战国后期不少文献中显现出来的自然观,和抽象化的《系辞传》相互辉映,表现得更为丰富,也可以说,在那些文献中可以看到当时自然观念展开的形态[3]

注释:

[1][3] 李庆《中国文化中人的观念》,学林出版社,1996年,第6263-65页。

[2]王日根 林壁属《历史的分野:天威与人力》,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206页。

个人简介
潘世东,二级教授、十堰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十堰市委主委、汉江师范学院校领导、《汉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汉江师范学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湖北省跨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湖北…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