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权衡教师

刘鹏举 原创 | 2010-10-27 19:50 | 收藏 | 投票
(选自“园丁杯”全国优秀教师论文大赛获奖作品集 主编 兰呈辉 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 1999年10月第一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非一朝一夕之功,必然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和培养。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要十六年左右的时间,这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后延性,使得劳动效果难以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
   如果短时间内能显示出来的话,那它显示出来的也只能是分数,而不是育人的成果。
   教师的劳动不同于其他劳动,其效果不是以物化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作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因素隐含在学生身上,体现在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德才之中,其效果可以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直接反映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现实的质量和对高一级的适应程度这种个体身上;(二)更主要的表现为学生参加社会生活、走向工作岗位之后的劳动成果、工作成就极其对社会所做贡献的价值上。
   作为表现(二)即走上工作岗位所做贡献,由于它的周期长,当今学校考查评估老师的教育结果几乎不考虑这一条。作为表现(一)即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在学生现实的质量和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程度这种个体身上,是可以在短时期内考查或估计。假如两方面对等(只是假如),学校如果仅做到(一)的要求,也只是教育所要求的50%。况且,第(一)点中提到两个效果:学校现实的质量和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程度。而一般学校也仅仅重视现实的质量,而忽视“对高一级学校的适应程度”表现学生潜力的效果。例如学生学习初中速度公式时能提出“火车出站、进站时的速度怎样计算”这样的问题本来就是适应高一级学校的一种潜力,但由于被只重视现实质量的“务实”者评价标准所抛弃。分数低者竟被认为是无希望者,其老师也被认为是教不了书的。
   其实,这种只重视现实质量的评估办法只是第(一)种中的一半,假如对等,这一半只是25%左右。
   用这种与育人标准相差甚远的规范作为标准来扭转乾坤,作为育人目标引导老师的行动,牵引视线,能培养出四化建设人才吗?
   虽然评估标准有其他方面,但处于从属地位。老师为了分数,学生为了分数,牺牲业余时间来提高分数。把师生变成了强负荷的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殊不知人的差别在于业余,伟人正因为他的业余时间不同于常人的业余时间才成伟人。牺牲学生业余时间也就是毁坏了相当一部分祖国的精英。
由于教师劳动的后延性,决定了对老师的评估也不能在短时间内裁判,特别不能用短时间的分数来衡量。除了分数,短期内还可看其有没有新的思维方式。这点很重要,它可从某方面弥补25%左右的短期评估的不足。
教出高分者,能从某一个侧面预示教育效果的一方面,但教出象发明家爱迪生那样的低分者,也不能说教育就没有成果。分数作为衡量教育人的素质的一个手段,它不能作为教育的目的,所以要出人才就不能围绕分数转。有的人的素质可以用分数来衡量其一,象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清;而有的人素质就不能用分数来衡量,象达尔文、牛顿等人, 如果将现行教育机制作用在他们当时的成长环境,肯定会将他们扼杀,对其本人及整个人类都是很大的损失。
假如当初有“重视实绩”的老师想把高尔基的数学分数提得更高一些而完全侵占了他的所有业余时间,他还有可能大量的写作而成为世界文豪吗?
分数,尽管是不可缺少的考查手段,但不能过于神圣,而决不能使其充当指挥棒的角色。
要以党的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社会需要和社会实践以及老师的思维方式等作为评估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教师的“务须”有时带有创新的成分,而“务实”又往往伴随着守旧。
对教师的劳动要从深层次权衡。
个人简介
简单得难以置信的生活经历无法掩盖内心的惊涛骇浪!
每日关注 更多
刘鹏举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