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論語.述而第七》
譯文:
孔子說:“教誨學生,不到他對某種道理想搞通而又難以搞通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而又不能明確地說出來的時候,不要去啟發他。學生如果不能舉一反三,那就不必再去教會他了。”
現實意義:用哲学的观点来看就是教育人要掌握“度”的问题。现实中,人与人之间交谈时:听着不耐烦,说着慢腾腾的,往往造成说着被打断的情况。这是一种不礼貌,大家虽然知道,有时候实在是忍不住。还有一类情况,好为人师者,往往希望教导别人,被教导者的状可能并没有被掌握,因此造成了孔子说的还有没有到学生被点破的关键时刻,不但自己的教育没有效果、学生被干扰,而且自己的好心好意没有起到好作用。企业管理也有这个情况,一个憋足的管理者喜欢教导别人,不给别人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弄巧成拙。
第二句话的意思我认为主要是态度问题。当对一个问题不能完整表达清楚的时候,这个假设必须是学生基本上弄懂了,但是表达的不够完整,这时候,可以提示或者帮助学生总结升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这个情况可以视为:比方业务人员,很辛苦、很勤奋的去跑业务、拜访客户,但是在某些问题上偏重实际的表象,这时候领导者可以提示对方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概念性总结。
第三句,个人认为是方式的问题。还以第二句的例子说明,一个业务员不能自动自发的主动的多去拜访客户,从实践中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的学生不能提醒他。对于企业来讲甚至应该请出队伍。
这个一篇文字说明了教育的底线,不是什么人都适合于被教育。而现实中的管理者往往出现类似问题,把自己放在高位指手画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