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之王》

梁学善 原创 | 2010-10-30 14:35 | 收藏 | 投票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一部关于战争、金钱和个人良知的动作大片。

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尼古拉斯·凯奇扮演的,以世界观光旅行家身份做生意的军火销售商朱里·奥鲁佛。在穿越一些致命的战争区域的同时,他也总是能在伊登·霍克扮演的国际警察到达之前领先一步获得所需要的军火武器,而在他的商业竞争对手里,不仅有他的一些客户,而且也有全球最声名狼藉的独裁者,而最后,朱里也不得不面对自己道德与良心的谴责与反省。  出生于乌克兰的朱里·奥鲁佛(尼古拉斯·凯奇)很小的时候就全家移民美国,在父母开的饭店里,年轻的朱里遇见了他的梦中情人艾娃,虽然艾娃并不知道他的存在。总是希望出人头地的朱里一次偶然观察到一伙俄国犯罪团伙的做案过程,虽然被犯罪团伙发现,但是幸运地逃脱死亡威胁的他决定走一条常人不会考虑的道路--贩卖军火。朱里成功说服了自己的弟弟维塔利,从找到街角的军火贩子,并在他们的允许下将武器卖给一些处于战争中的国家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利用广泛的人缘和情报将乌克兰的大量闲置武器卖给分裂的非洲国家及其军事解放组织,一举暴富,虽然朱里每一天都处于危险之中,必须时时刻刻抢在他的竞争对手以及国际警察杰克·瓦伦蒂纳的前面,然而无比的财富和成功让朱里越加满足。  而富于头脑的他更全程计划了与艾娃相遇的一切,让她相信富有的他只是一个做运输业务的普通人,两人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然而,已经疯狂的朱里不再满足于和自己深爱的人在一起,做一个优秀的家庭男人,认为自己天下无敌的他越来越变本加厉,不仅亲手杀死了一个竞争对手,甚至在最危险的地方开狂欢会,已经没人能让他离开军火销售行当,因为没有人能够象他那般成功。

好莱坞大片《战争之王》中,影帝尼古拉斯·凯奇成功地扮演了一位靠推销战火和鲜血发财的军火商人,为了利润完全无视别人的生命。现实世界里,大凡有战乱的地区,总会活跃着这类“原型”的身影。在那个黑暗的销售网络中,臭名昭著的俄罗斯人维克多·布特被称为“世界头号军火贩子”,他旗下的运输公司将成千上万的违禁武器运往世界很多地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没有布特,非洲会太平许多”

很难想象,“名满天下”的布特现在还不满40岁。据称,这位有着谜一样神秘经历的军火商1967年1月13日出生在前苏联的塔吉克斯坦加盟共和国。但他也曾自称生于土库曼斯坦里海附近的一个小城,此外还有报道说他是乌克兰人。

18岁那年,布特参军成为苏联维斯别克空军基地的一名导航兵。在军队期间,因表现出色,布特入选前苏联空军突击队,后获得前往莫斯科军事外国语学院深造的机会。布特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毕业时他能熟练运用6门外语,为他以后的全球兜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991年布特毕业后被任命为苏联驻非洲安哥拉军事基地的翻译,他第一次踏上非洲这块充满战乱、但今后也为他提供了滚滚财源的大陆。他努力结交当地人士,利用外事机会和不少派别领导人都混了个“脸熟”。可没过多久,苏联解体使布特所在的军事基地被撤销,他一夜之间成为失业军人。

丢掉饭碗的布特冷静分析了目前情况和手头掌握的资源,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凭借多年来在军队中积攒的知识和关系网做武器生意,首批客户瞄准自己熟悉的非洲。

 

苏联解体后,大量武器散落在华约国家和前加盟共和国,这些足以武装一支百万大军的常规武器管理混乱,因此布特完全不用为“货源”操心。据报道,从1992年到1998年,仅在乌克兰,就有价值320亿美元的武器弹药以及其他一些军事设备不知去向,其中不少就流入了布特的渠道。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1992年,25岁的布特做了第一笔生意。他借贷12万美元采购了三架“安”式运输机,开始以莫斯科为中心搞航空运输。1993年,他又将业务移到担当亚洲、非洲、欧洲运输枢纽的阿联酋,先是在阿联酋的一个简易机场租下几架运输机,成立了特拉沙维亚进出口公司,随后,他借着这个“壳”开始大张旗鼓地从事军火生意。

布特的公司在短时期内就赢得了向比利时驻非洲索马里的维和部队供应武器的“正规合同”,此后,他更加大肆从事非法武器走私。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与西欧的一些军火贩子合伙将大批武器弹药运输到当时正在打内战的卢旺达;在大约5年间,他独自将至少37批武器弹药从保加利亚走私到了安哥拉,卖给安哥拉的反政府武装“安盟”;布特的身影也曾出现在塞拉利昂和刚果(金),卡比拉能够推翻刚果(金)前总统蒙博托,军队的装备中也少不了“布记”的烙印。

布特公司的“触角”几乎伸到了非洲各地,包括安哥拉、喀麦隆、中非共和国、民主刚果共和国、赤道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卢旺达、塞拉利昂、南非、苏丹以及乌干达。只要有战乱的地方,布特就会像闻到腥味的苍蝇一样马上飞过去。比利时国际和平情报中心的研究非法军火走私专家约翰·佩莱曼认为,“在非洲,稍微大一点的战争都能看到布特的身影”,因此有媒体甚至得出结论称“没有布特,非洲会太平许多”。

“走出非洲”搭上“塔利班”号列车

非洲是布特的起家之地,但没过几年他的生意就成功地“走出非洲”,世界上其他动荡地区也被布特牢牢盯上。其中,从上世纪70年代起就一直战火不断的阿富汗便是他商业计划中的一个“利润增长点”。

冷战结束后的10多年来,阿富汗的政局可谓城头变幻大王旗,各路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无论是哪派占据优势,八面玲珑的军火商布特始终是他们的座上宾。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起初,布特公司的大主顾是阿富汗北方联邦政权,建立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双方的合作非常愉快。1992年至1995年短短的3年内,布特向阿富汗提供了大量的武器,而他从中至少获利5000万美元。

1995年,北方联邦政权被塔利班政府推翻,这意味着他暂时失去了最重要的“买主”,他的生意也一度陷入了短暂的混乱。

好在深谙乱世之道的布特从来就没有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早在北方联盟政权统治阿富汗的时候,塔利班武装分子就曾经向布特购买过武器,布特也满足了这个需求。塔利班掌权后,通过不懈努力,布特又迅速凭借当年的“恩惠”,将塔利班正式发展成在阿富汗的第一大客户。

由于塔利班和“基地”等恐怖组织过从甚密,因此布特在向塔利班出售武器的同时,也没少为恐怖组织提供军火。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也是布特的一大买家。据可靠情报显示,拉登10年来购买的绝大多数军火都是布特出售的。而直到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之前的最后几天,布特向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提供军火的飞机还飞进了阿富汗。即使是在2001年1月联合国对阿富汗下达武器禁运令之后,布特走私活动仍然在进行。

布特本人曾这样解释他与“基地”组织的联系:“‘9·11’事件后,我从梦中醒来,发现本·拉登成了老大,我成了老二!可是我只能保持沉默,因为我的客户是很多国家的政府。”

红色通缉令无伤布特毫毛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为了防止战乱地区冲突激化,联合国对一些非洲国家实行了武器禁运,可这些禁运令对走私出身的布特却没有什么明显效果。由于破坏了联合国有关禁令,布特身上背着一张国际刑警组织发出的红色国际通缉令,但他依然不堕“最有效率邮差”的名头,秘密地为有需要的国家或是组织提供武器。

例如,面对反政府武装的巨大压力,利比里亚前总统曾请布特紧急运送一批武器过去,但又担心联合国的禁运令。布特就告诉客户不必担心,他自有绕过联合国的方法,那就是从一个合法政府那里获得合法的武器销售许可证。而这样的许可证在某些国家只需要5万美元就可以搞到手。

经过布特的巧妙伪装后,他的军火走私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武器采购清单通过关系网悄悄地传递,第一个链接点通常是金钱贿赂过的军方,他们对“关系户”的走私行为视而不见。布特的公司还会买通机场士兵和海关人员,让他们看住货舱,有时将装军火的箱子贴上水果标志,或者等机组人员在机场“加油”时玩个乾坤大挪移。布特还曾在飞行记录上做手脚,让飞行员在执行一项公开的飞行任务途中调头,比如从埃及开罗到菲律宾,可是,返航时却绕道去了西非某个战乱国家。

而走私武器的收入,布特或者利用皮包公司洗钱,或者直接打到某个航空公司的账上。在很多情况下,他偏爱直接用现钞或钻石支付。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前运输安全负责人沃洛斯基表示:“布特的采购和后勤网是一个整体,这是他如此有吸引力、如此成功的原因。军火走私比走私毒品要难得多,所以,世界上没有谁比布特做得更绝。”

谈起屡屡突破封锁线的行为,布特本人甚为自得,他甚至开玩笑说:“我或许该开办一所武器走私大学,教授如何突破联合国武器禁运的课程。”

个人简介
谷伊笙燕麦健康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