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

郑友林 原创 | 2010-10-30 17:59 | 收藏 | 投票
 
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
 
武汉是一个交织着革命、理想、荣辱和兴衰的历史文化名城,它也和文韬武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结下了不解之缘。从1918年到1974年的56年间,毛泽东数十次来到武汉。
楚文化特点鲜明,博大精深,从哲学到文学,从辞赋到乐舞,无一不是独领风骚,彪炳千古。“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毛泽东深谙楚文化,同时也成就了一种博大的胸襟、胆略、豪情和气魄。
毛泽东早期的革命足迹洒满武汉。
1918年,25岁的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短暂停留后,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带到北京。
1919年,26岁的毛泽东率领驱张敬尧请愿团赴京,途经武汉,他在武汉呆了十天,在这里,毛泽东起草了《驱张宣言》,获得了武汉学生的大力支持。这一次,毛泽东还看到恽代英在武昌横街头创办的利群书社给了他极大启发,他回湖南后在长沙办了文化书社。
1927年之前,毛泽东5次来汉,基本都是经过。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武汉历经了革命斗争中的起伏。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到武汉,却再没有亲临过大革命时期的旧址。或许1926年底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留在他心里的是黯淡时光。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考察了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等五个县的农民运动。同年3月,毛泽东在武昌都府堤41号撰写完成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他还在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学,会晤了众多青年领袖。
1927年春,反动派公开叛变革命,在大革命面临失败的紧要关头,毛泽东登上蛇山,以一首苍凉的《菩萨蛮•黄鹤楼》抒发出内心的忧思:“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927年8月7日,毛泽东出席了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的“八七会议”,并在会议上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建国后,毛泽东曾39次来汉视察。
1953年,毛泽东主席首次视察南方,武汉是第一站。
1953年2月18日,正月初五,黄鹤楼旧址游人如织。毛泽东等下午登上蛇山。黄鹤楼前,他与一位卖煎豆腐的老人正攀谈时,旁边一位小姑娘赵守华拉主席秘书叶子龙的衣襟:“戴口罩的人是不是毛主席?”叶子龙摸摸小姑娘的头,笑了。机灵的赵守华看他们走过,大声喊起来:“毛主席来了,毛主席就在我们身边!” 这一喊,惊动了周围的游人,附近群众如潮水般涌来。一传十,十传百,人越来越多,整个蛇山成了人的海洋,并响起了《你是灯塔》的大合唱。毛泽东非常高兴,他用双手与数不清的群众握手,在毛泽东身边的群众很自觉地手拉起手,挡住一浪高过一浪的人潮,保护着毛主席。时任武汉公安局局长的谢滋群说,“没办法,我们赶快调一百多警卫搞人墙”。成千上万民众纵情欢呼,声震云霄。等毛主席上江边渡船时,长江两岸已是人山人海。毛主席摘下帽子向大家挥手,“毛主席万岁”的欢呼声此起彼伏,直到长江舰消失在人们视线之外。
他由衷感叹:“湖北的人民真好啊!”是啊,回想起主席26年前在武汉的革命足迹,他无法忘却武汉工人、学生、农民对革命的全力支持;无法忘却早期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对革命作出的巨大牺牲;无法忘却武汉人民舍生救国的忘我精神。
 
1953年2月19日,时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的林一山奉中共中央中南局指示,陪同首次视察长江的毛泽东。1953年之后不到5年时间里,毛泽东先后6次召见林一山,都是为了长江水利建设问题,有时是彻夜长谈。他称林一山为“长江王”,甚至开玩笑:“你看,你能不能找个人替代我当国家主席,我给你当助手,修三峡大坝?”
毛泽东先后40多次在武汉畅游长江,这在世界各国元首中是绝无仅有的。
从1956年5月31日毛泽东第一次如愿游长江,到1966年7月16日最后一次畅游,11年间,毛泽东实际横渡长江40多次。能在长江里搏击波涛,是毛泽东喜欢夏天来武汉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毛泽东的武汉情结里,不得不提到他畅游长江的豪情壮举。毛泽东毕生热爱游泳:在湖南,他游过湘江;在广州,他游过珠江;在广西南宁,他游过邕江;在浙江杭州,他游过钱塘江;在江西南昌,他游过赣江;在湖北武汉,他游过长江。除了在大江大河搏击外,主席还畅游北京的十三陵水库,江西的庐山水库,湖南的韶山水库,还有武汉的东湖……
1956年6月,毛泽东在第三次畅游长江之后挥毫写下了《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8年4月3日和9月12日,毛泽东先后两次到老通城惠济分店,品尝三鲜豆皮,并称赞说,“豆皮是湖北的风味,要保持下去”。
1966年7月16日,73岁高龄的毛泽东最后一次畅游长江,从武昌大堤口顺流而下,一直游到武汉钢铁厂附近,在激流中搏击风浪达65分钟,游程近30华里,实属举世罕见。为纪念毛泽东的壮举,武汉几乎每年都举办畅游长江活动。
毛泽东对于东湖亦钟爱有加。解放后,他在武汉东湖工作居住的日子,仅次于北京中南海。因此,东湖的梅岭一号被誉为第二个中南海。
1958年毛泽东主席在东湖接见波兰政府代表团,自此,他先后在汉接见的外国访华团和外国记者多达34次。
毛泽东当年曾对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说:“湖北地处中原,扼守着长江和京广路上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东湖比西湖好,这里有长江,夏天还可以游泳。东湖的樟树、桂花树、竹子风景真好,四周的柳树水杉树甚多,对岸是老虎尾,远处是中山亭,那边是珞珈山,茂密的树林里是武汉大学校址,东湖真好。”这段对湖北对东湖的由衷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毛泽东对东湖的爱不仅仅是东湖的山清水秀、湖面开阔、毗邻长江、便于游泳,更有他早年在武汉革命的回忆,还有他与杨开慧共同的足迹。他的东湖情结既在山水之间,也在军政大事,还在天地情深,随着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1974年秋,毛泽东最后一次来武汉,这也是他自建国后频频来汉的第39次,其时距他逝世不到两年,他身体大不如昔,但离去前仍说:我还要再来,我喜欢武汉这个地方……
毛泽东对武汉情有独钟,与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也不无关联。九省通衢的武汉堪称联结全国的枢纽,恰与伟人容四海波涛、纳五洲风雷的情怀相得益彰。
早在二十世纪之初,孙中山先生就以为:“居中驭外的还要推武昌为天府。至于士气民心,素称振奋,武昌首义之功,就是最好的表现。”在武汉,毛泽东应该也能找到这种感觉。
个人简介
将军赶路,不博小兔。目标长远,就不必计较一时一事得失,谓之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成。 为大必作于细。
每日关注 更多
郑友林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