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龙城:神秘消失的古城

郑友林 原创 | 2010-10-31 21:05 | 收藏 | 投票
 
盘龙城:神秘消失的古城
 
1954年秋,武汉发生特大洪水。盘龙城的土城垣被挖去填筑“张公堤”,使沉睡千年的中华瑰宝跃现于世,令30多个国家的考古专家叹为观止。200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盘龙城入选。
3500年前,长江流域第一座古城——盘龙城诞生。它位于武汉市黄陂区盘龙城开发区境内,三面环水。盘龙城位于北纬30度(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并且,盘龙城拥有一流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生态之美、山水之丽为武汉近郊少有。
人们在盘龙古城遗址发现了: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包括青铜大圆鼎、雕花钺形器、钩刀等十分珍贵的文物。各类精美的商代青铜器已经达到159件以上,器类多达25种,主要的形制包括工具、武器、饮食器和酒器等。令人惊异的是,无论是形态、纹饰,还是铸造方法,都与在郑州等地发现的同时期青铜器非常类似,如出一辙。
虽然,盘龙城只是商代的一个军事据点,大约存续了300年。然而,它却成为江城武汉的城市之根,正因为如此,江城就成为我国最古老的几个城市之一,而盘龙城正是江城的前身,盘龙城是长江流域最先被发现的商代古城,至于它的产生和消失,在学术界一直都是一个悬而未解的迷。
 
对于盘龙古城的消失,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这三种争论,第一种,是说由于商王朝不断南迁拓展疆域,人口大量南迁,城堡也随之南移,而位处长江之畔的盘龙古城不得不被商王朝遗弃,随着时光的流逝,便慢慢的消失了,第二种观点是由于商楚相持不下,战火连绵不断,盘龙古城在战火中被毁弃了,至于第三种争论,也是我觉得最靠谱的一种猜测,盘龙城之所以会消失,还是因为地理缘故,汉水反复改道,旱涝不断,盘龙古城因此消失,这三种猜测相持不下,学术界争论不休。
上世纪末,人们在盘龙城当地一个名叫王家嘴的地方筑堤时,堤刚筑好就垮了下去,如此反复数次。1998年,中国地质大学物探专家探测发现,地底下全是淤泥,那里原来是一条数百米的古河道。专家们又在王家嘴发现了一个码头,附近的湖中到处是古代器皿。盘龙城刚兴建时位于长江边,后来人们防洪修堤,将江水束缚在河槽内,盘龙城远离了江边,而人们慢慢向江边迁移,盘龙城渐渐冷寂,并急剧衰落。
究竟是战争、洪水还是其它原因,让此地冷落了数千年?一代名镇神话般地消失,引起了各种各样的猜想。有人认为,盘龙城是臣服于商王朝的一个诸侯国都城;也有人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的军事据点;还有人认为,盘龙城是商王朝在南方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
盘龙城消失的原因归结为:人走了——战火——汉水改道。
自商代盘龙城消失之后,武汉地区仍有一些城市和城堡在今市区中心的外缘出现。黄陂六指街的鸡公城,就是晚商至周的遗址。这座城面积9200平方米,现在还保存1200米长的夯土城墙。黄陂滠口有西周的磨元城,黄陂还有一座东周的作京城。黄陂王家河有汉代的马寨城。新洲区有西汉的邾城。江夏区有东汉五谷城。
 
与另外几大古代文明相比较。与盘龙城同时代的古埃及,正值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前1085年),新王国的法老们通过维护边境安全和加强与邻国的外交确立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图特摩斯一世和他的孙子图特摩斯三世时的军事征服让埃及的势力扩张到叙利亚和努比亚,巩固了人民的忠诚,打通了急需的铜和木材的进口通道。新王国的法老们推崇太阳神阿蒙(Amun),开始大兴土木,对它的崇拜的基点是卡纳克神庙。法老们还修建了一些纪念碑为自己的(现实的或虚幻的)成就增色。
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的国王汉穆拉比颁布了《汉穆拉比法典》,该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然而,在汉穆拉比死后,古巴比伦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这样苟延残喘了将近700年,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空中花园高高矗立在古巴比伦上空,巨大的青铜柱支撑它,里面有无数的梯级、门户和走廊曲折迂回。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后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花园还用水银模拟江河湖海,水力推动机关齿轮转动,一块块板壁层层啮合,水银在其中,如同江河翻腾。空中花园每一层的支柱互不遮挡,安插合理,使每一层的植被都能得到充足的光照。空中花园建成后,尼布甲尼撒在上面宴请盟国,夸口说空中花园如同迷宫一样,进去了就出不来。一个盟国的头领不服气,带领随从进去,走了一辈子也没有出来。从此,连世界上最精明的人都不敢冒险进去。丁零人把它称作“塔克拉玛干”,意思是进去就出不来的地方。伴随着古巴比伦的衰落,空中花园逐渐荒废。
古印度文明大约处在哈拉巴文化的年代(约公元前2300年至前1750年)。哈拉巴文化是古代印度青铜时代的文化,它代表了一种城市文明。从已经发掘的城市遗址来看,城市的规划和建筑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如摩亨佐•达罗城,面积达260公顷,全城划分为12个街区,有整齐宽阔的街道和良好的排水系统,有的住宅精美宽敞,开始迈入文明的门槛。这一文明延续了几百年之后逐渐衰落,于公元前18世纪灭亡。哈拉巴文化衰落后,由印度西北方入侵的游牧民族雅利安人在印度创立了更为持久的文明。
唯一的例外是玛雅文明,玛雅文明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没有发明使用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还有一种说法,玛雅文明基本上属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工具、武器全为石制和木制,黄金和铜在古典期之末才开始使用,一直不知用铁。玛雅文明是中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印第安玛雅人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南部、危地马拉、伯利兹以及洪都拉斯和萨尔瓦多西部地区。约形成于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建立早期奴隶制国家,公元3~9世纪为繁盛期,15世纪衰落,最后为西班牙殖民者摧毁,此后长期湮没在热带丛林中。前古典期即玛雅文化形成期,年代约当公元前2500~公元250年。在尤卡坦半岛中央佩滕盆地及其周围山谷已出现定居的农业生活,玉米和豆类是主要的作物;由土台、祭坛等组成的早期祭祀中心也已建立,此后出现国家萌芽,并出现象形文字。有趣的是,玛雅人和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的共同特点都是反映天人合一,自然与社会的一致。从社会发展的大方面来说,玛雅人认为兴盛、和平与富强同衰落、战争与贫困成周期性的交替。而这又和玛雅人的天文历法的计算有一定的关系,他们认为大约每13个历法上的20年就有一次祸福循环。
 
关于青铜器的产生发展过程,不得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大约距今5000年前,古巴比伦人便开始铸造青铜器,提前迈入了青铜文明,而这时候的古埃及、古印度乃至中国还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从时间上说,商代晚期以及后来的三星堆的青铜雕像,与古埃及、古印度差不多处于同一个时代,也就是公元前3000年前左右,这个时代,北纬30度线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先后拥有了熟练的青铜铸造技术,史学界称之为青铜时代。   
  古巴比伦人与青铜的联系一直持续了2000多年,在此过程中,他们创造了为数众多的青铜雕像,“大胡子”国王雕像、青铜女神立像、祭师铜像便是这其中的精品,尤其是出土于海法吉遗址高达176厘米的裸体带冠祭师立人像,被考古界誉为古巴比伦青铜文明的象征和早期世界青铜文明的最高成就。辉煌的青铜文明最终和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一起成为古巴比伦的象征。千年以后,古巴比伦人先进的青铜铸造技术如同森林大火一样散布到其它国家,几乎引燃整个世界,近水楼台的古埃及人、古印度人最早得到真传。
  从古埃及第十二王朝开始,古埃及的艺术家获得了铸造青铜艺术品的权利。国王和神是古埃及人创作的永恒主题,这在他们的青铜雕刻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尼斯女神青铜坐像、塞特神青铜立像、佩比一世铜像是这其中的代表。古印度的青铜雕像以舞女、农夫等平常人为主,王室的青铜雕像的精美程度反而不如这些舞女和农夫。
  几百年后,古巴比伦的青铜铸造技术又被古埃及人传播到了古希腊,于是,一个划时代的青铜王国很快诞生并迅速达到顶峰。跟早先的古埃及人一样,希腊神话是希腊艺术家灵感的源泉,他们塑造的最多的是运动员、天上的神雕像,这些运动员和神雕像普遍具有优美的线条、雄浑的身躯与健美的肌肉。
我们现在看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的青铜雕像,大抵会有如下发现:首先是他们的主题和内容,神话传说和国王题材是这几大青铜文明之间永恒的主题;其次是锻造技术上,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人主要采用捶打技术,在不改变材料质的情况,在模具上敲打压制成型,大抵还只是一种再加工。盘龙城青铜器涉及到工具、武器、饮食器和酒器等,说明当时的青铜运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可见,在盘龙城时代,寻找、开采铜矿并进行冶炼,制造青铜器是当时强者的共同爱好,强势文明都处在积极的扩张进程之中。同时,各种力量正处在大整合的时代,有的文明在兴起,有的则在快速衰落。
 
再回到人们普遍关心的盘龙城消失的问题。笔者设想,单一的军事要塞功能可能是它消失的根本原因,建城300年左右,要塞的那位指挥官因为指挥错误被敌人打败,他可能一气之下自毁盘龙城,或者他的对手在攻破盘龙城之后屠城纵火,都是可能发生的。
 
盘龙城究竟缘何消失,已经难以考查。也许真实的原因就是战乱、瘟疫、河流改道、商人迁徙,或者其中某一个原因,或其中某几个原因,或所有因素都在其中。今人无法穿越时空隧道,向最后留守盘龙城的那批“市民”,向他们讨教缘何弃盘龙城而去。其实,这已经不再重要。3500年之后,盘龙城又迎来了新的市民,古城作为大武汉的第四镇或是第五镇,复兴在即。
 
个人简介
将军赶路,不博小兔。目标长远,就不必计较一时一事得失,谓之境界。 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成。 为大必作于细。
每日关注 更多
郑友林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