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悲剧的风水因素

曾祥裕 原创 | 2010-11-26 21:52 | 收藏 | 投票

                    海宁才子王国维故居风水漫谈

        ----试论和谐社会环境影响人的身心健康
   
   曾祥裕(杨公风水文化研究培训中心,赣州风水养生堂
             QQ175613195,电话 13766307454 )

     

    

    我平生治学一直以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的三种境界为追求目标:即“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先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凭良心说,我如果在治学上有所收获,那就是得益王国维的教导。“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海宁期间,一个秋雨绵绵的早晨,我与弟子朱祥锋驱车瞻仰了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故居。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其故居座落在盐官西门直街周家兜,南隔城墙与钱塘江相望,北临市河。从地利来说,也是人杰地灵。故居不远处是辽阔的杭州湾,水天一色,烟波茫茫,在故居可以听到江潮的阵阵涛声。1886年,王国维家原住盐官镇双仁巷,九岁时父亲王乃誉在周家篼建了新房,在此造这座“娱庐”,于是全家从居住的双仁巷搬来这里。王国维则称其为“西城老屋”。他从10岁起,在这里生活了12年。其故居为砖木结构庭院式建筑,两进三开间,前进为平房,后进为两层楼,中有天井与厢房。故居座北朝南,子山午向兼癸丁庚子土穴,水口甲卯。

    这是一个阴冷的早晨,我们走近静悄悄的王国维故居,大门内外分别悬有顾廷龙、朱穆之题“王国维故居”匾额;门厅中央置有王国维先生半身铜像。大厅内陈列王氏一生十二幅画像及其它资料。

    在门厅之后的寝楼亦为三楹,楼中为厅,有“苍松万年春”图。中厅悬有沙孟海先生题“广业甄球”匾额,以对王氏博学多才的敬仰。“发前人所未能发,言腐儒所不敢言”这是郭沫若先生对王氏评价的高度概括。寝楼上为王氏学术成就、对王国维评论及书籍、文献、手迹、拓片、照片等展览。我们静静地屏声吸气一一观看了展览内容,从中更加深了对王国维的了解。

    楼后为花园,园内植有花草树木,设有假山古井,水井在东北角。侧有腰门通周家兜,故居总面积529平方米。
 
    从王国维故居来说,也是明堂开阔,藏风聚气之地,但因不是其出生地风水,是他少年时代的住宅。只能说这个环境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对开发少年时代的王国维智力大有帮助。他9岁时父回乡奔祖父丧,其父以后便长居家中,教授他骈散文及古今诗词。正是书香门第的读书环境培养了王国维的书香气质,自幼沉静好思。5岁进私塾,背诵和学作诗文;16岁中秀才,才华初露。清光绪十九年(1893)、二十四年两次应乡试未中。22岁进上海《时务报》,业余去东文学社学习外文及理化,开始接触西方文化。辛亥革命后,王氏随罗振玉东渡日本。此后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研究,尤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和唐人写本的考释。

   王国维是我国著名学者,是新兴学科甲骨文、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先生曾评价其为“新史学的开山”。他在文学、戏曲、红学、地方学等诸方面卓有成就。

    环境培养人的个性。要论一个名人的先后天风水,要综合从其出生地的风水和其祖上风水追溯。因我们没有考察王国维祖上风水和出生地风水,无以解读王国维为何性格内向(而且抑郁)。
  
    据王国维之子回忆, 其父平生只爱读书和写文章,在北京教书时的住宅,正房西屋为书房。三面墙壁都是高及屋顶的书架,放满线装书,内间小室也放满了书。书房南面窗下放大书桌一张,藤椅一只,书桌旁各有木椅一把,备学生来访落座。藤质躺椅一只置于书架间空地,疲乏时或思考时备用。“他的性格内向,不善交际,而把主要精力都用在做学问上。除了去琉璃厂看书购书外,他极少进城。他的爱好就是读书。父亲每天上午去研究院,下午和晚上的时间几乎都消磨在书房中读书和写作。常见学生们三五成群前来,就教于他,也常有国内外学者友人来访。”

   书香气是一个治学有作为的学者必备的先天素质。但是书香味太浓有时又会形成固执,只认一个理,不知变通,那就是书呆子气。当你凝视先生的青铜塑像,从他相貌气质,你就发现他容貌欹斜,腰驼背曲,一副眼镜,挡不住犀利之目光;蓬墨的唇髭,掩不住欲言欲呐之舌口;那微昂的头颅如同雄狮般,给人一幅坚韧姿态。我久久凝视先生的铜像,试图从他的眼神中解读出先生遗书中“五十之年,只欠一死”之谜。有人说他读懂了学术,读懂了文化,却无法读懂人生、读懂世界。同样,今人也无法读懂他的生和死。

  据史料记载,1923年春,当时溥仪小朝廷要选海内硕学之士,王国维经升允推荐,到北京充任逊帝溥仪的南书房行走(五品)。次年冬天,冯玉祥“逼宫”事件发生,王国维结束了“南书房行走”的工作。胡适、顾颉刚等人邀约他出任新成立的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王国维推而不就,仅任教授;以其精深的学识、笃实的学风、科学的治学方法和朴素的生活影响了清华学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字学、历史学、考古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时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清华四大导师“教授的教授”。 1927年6月2日上午,正当学术生涯处于巅峰之际,王国维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人们在痛惜他“中道而废”之时,竞相揣度其自沉的原因。王国维的“自沉”一直是学术界的一大谜团。我看着王国维遗像, 心中呤诵他的《红豆词》“南国秋深可奈何,手持红豆几摩挲。累累本是无情物,谁把闲愁付与他”,唏嘘感叹不已!

    现在从他的性格分析其自殒,我认为根源在于他的叛逆性格。

  就是说,像先生那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高孤傲之人,活的就是一种骨气,如果骨气不保,他不会苟且偷生,宁愿一死了之,以此完成自己高贵人格的完整和升华。他的一首观钱塘江潮的《虞美人·夜潮》:“杜鹃千里啼春晚,故园春心断。海门空阔月皑皑,依旧素车白马夜潮来。山川城郭应非故,恩怨须臾误。人间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隐约可找到其心灵轨迹。正是“人间孤愤最难平”,有一种难以排遣的郁闷和愤恨,让他选择一死了之表心声的结局。当然内心的忧郁无不时时让他活的不自在。他说:“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人生苦局促,俯仰多悲悸。”“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连江点点萍。”这便是他出自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观而对人生的解读。王国维天生忧郁悲观,而这种悲观主义哲学观又加剧了其悲观忧郁的品性。 一般而言,自杀者多为心理障碍者。忧郁者自杀机率更高。

    我们还要从王国维所处的时代背景来解读他自杀之因。当一个人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相融合,就从身心上备受压迫。不管哪个时代的车轮奔向转型的十字路口时,各种矛盾交织都同时出现,矛盾的时代塑造矛盾的人物。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处于激荡变革之际,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时代。在新旧交替的动乱时代里,人生问题更尖锐地凸现出来,迫使王国维不断地追问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求心灵寄托之所在。而忧生忧世的“精神追求”犹如一条无形之锁链,贯穿于、缠绕于王国维的人生始终。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挤压着忧郁的他,驱使着他不断地追寻人生的真谛,消解人生的矛盾和困惑,为疲惫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总而言之,王国维自杀肯定与他的性格、气质因素有关,王国维属于典型的内向性、抑郁型气质。他自尊心极强,个性清高,倔强。他最看重人格的尊严,奉行“士可杀不可辱”的原则,他是最具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而且最有创意的知识分子。同时,“除了自身的气质、性格因素以外,自幼家庭不幸(幼年丧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人生三大厄运都降临到他的头上)造成的精神创伤、一年前长子因医疗事故而病逝、时局动荡不安、环境的种种压力,以及罗振玉侮辱性的绝交对于内心的打击,这些负面作用汇聚起来迸发的毁灭性合力,终于酿成了一代宗师赴水自沉的悲剧。”
   
 
    现代中国也是处于新旧时代交替的转型期,人们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目前来说中国是高自杀率的国家,自杀率为十万分之22.23。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每年25万人死于自杀,两百万人自杀未遂,平均每两秒钟就有一人自杀。中国人自杀的状况有如下特点:劣势人群比例上升,他们往往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心力交瘁;男性自杀率比女性自杀率高,这同男性往往是职场主体有关;老年人在年老多病,生活和心理缺乏依靠后,有的选择自杀。另外,人民网的报道说,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或者选择自杀的十分普遍,并且以喝农药者居多。

    和谐社会环境才能让人民安居乐业。2010年春季富士康的员工跳楼自杀事件一时成了全球媒体的关注事件,在所有的媒体的报道中我最欣赏《南方周末》,它并没有去揣测自杀事件本身的是非,而是从富士康的大环境予以庖丁解牛式的深入分析。客观分析了富士康员工普遍抱怨的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等等现实,指出:“根本性的解决之道恐怕还是要靠富士康公司从员工所处的总体工作环境等着手加以解决。” 改善最底层员工的待遇,让国人活的“有尊严”, 从改善民生等全方位入手,才是降低我们国家的自杀率,让类似富士康这样的悲剧性事件少一点再少一点的根本渠道!

    让处于劣势生存环境的国人尊严而体面地活着,需要一个和谐社会环境!我们呼唤当今社会管理阶层所设计和出台的民生政策更人性化,更务实,更周全!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