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崇教寺的盛衰看中国佛教的命运

曾祥裕 原创 | 2010-12-31 20:43 | 收藏 | 投票

 从崇教寺的盛衰看中国佛教的命运

             曾祥裕
  (赣州杨公风水培训研究中心 
www.gnfjw.com)

  
 
    在海宁考察期间,我相继到惠力寺、崇教寺等寺院礼佛。它们都是在改革开放春风中喜得甘露,枯木逢春,得以重新恢复。佛教的兴盛不在于它所处于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也就是风水再好也无法左右其运势;佛教随国运而兴旺。

   当我屏息静气走近崇教寺大雄宝殿,跪下礼佛后,心中洒进一片佛光,豁然开朗。虽是秋雨纷飞,但是不少信众怀着一颗欢喜心前来烧香礼佛。我步入后院,正值众僧吃完早餐往各殿走去。该寺风水格局,的确有殊胜之处:后倚秀峰,左右护砂有情,大雄宝殿坐向为乙卯山酉辛向小空,水口出乾,蜿延而来的环抱水从丙午方上堂。

    听弟子朱祥锋说,原来崇教寺的风水更好。“天下名山僧占多”。崇教寺也不例外。 据《海昌备志》等记载:“袁花旧有崇教寺,原是南北朝梁江州长史戚衮的宅基,宅后皆山,相传为戚夫人莳花处,袁花(园花)之名源于此。”戚夫人利用龙山“莳花”,“莳”在《辞海》中解释为移栽。在我思绪天空跃出一幅戚夫人养花种草的图画。在郁郁葱葱的龙山(也叫妙果山、城隍山)下,她在丽日和风下欢天喜地侍弄花草。

    风水中称“龙穴砂水向”为五要素。龙脉放在首位。看龙脉是一门复杂学问。怎样看龙脉呢?首先是看来龙之祖山。因为祖山奠定了凶吉的根源。由远而近,祖山分别是太祖、太宗、少祖、少宗、父母之山。祖山好,才有好穴,也才有好运。风水先生认为看龙脉决非易事,盖龙脉绵远,远者百里千里,近者数十里二三里。自起祖发脉,以至到穴场入脉。其间有太祖、少祖、穿帐、过峡、顿跌、束气等处。既怕风吹脉露,又恐穿田脉隐。所以,看龙脉是风水难中之难的事情。风水师跋山涉水一路辛苦地追山,一直攀登到祖山,才松口气,折程返回欲择穴场看来龙之势雄健与否。龙有须有逆,逆为贵。龙欲其聚。不欲其散。龙欲其止,不欲其行。点穴时风水师胸有成竹手捧罗盘,仰视后龙之势,俯察入首之情,旁观从佐,遍览朝迎。知其势之所趋,情之所至,权衡后毅然定穴。

    大凡择地讲究后有靠山。崇教寺所倚的这座山也是海宁袁花的父母山-----龙尾山。据《海宁州志稿》记载:“龙尾山,旧名袁花山,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小山城,袁花山即妙果山之尾,因凿断故名”。龙山往北相连去的余脉则唤作龙尾山。龙山不高,却是整个袁花镇的依托,小镇便成犄角之势发展。清代邑人马庆蓉《花溪山水记》:“海上九十九峰,多魁岸踞肆,其意气端重无自矜色,则花溪诸山非峭惊万仞,浩浩乎天际……整襟跃坐于万家屋角眉黛者,妙果也。修竹插天,寒绿倒泻,赭石隐苔藓中欲出不出,春夏之交,野草花开,绿荫如幄,上下相映,翠碧万状,秋冬木落,黄叶满径,竿头活翠尤泛滥不休。”袁花人因为山上郁郁葱葱满是毛竹之故直接唤作毛竹山。

  崇教寺因得地利,当年香火颇盛,但是再旺的香火也禁不住时局战火的摧毁。据《海昌备志》记载:袁花崇教寺原名妙果,始建于五代后唐长兴二年(公元931年),废于宋末。元代至顺四年(1333年)重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扩展成为丛林,占地面积20亩。当年该寺建筑雄伟,高大可于杭州灵隐相比。

   崇教寺到了近代也是多难多灾,几度为战火所毁,先是咸丰、同治年间二次兵火,大批房屋被烧,后是1938年3月、7月被日军两次焚毁一空。据长者回忆被日军焚毁以前的崇教寺,头山门三间,上挂“龙山胜景”四字(白底黑字),进为天王殿,上题“灵鹫飞来”(红底黑字),殿内塑有弥勒菩萨,后有韦陀护法,两边四大金刚,一位手握慧剑、一位手弹琵琶、一位手拿伞把、还有一位手握游蛇。这四尊金刚,十分高大,在江南十分罕见,大约有三米多高,其中三尊是铁制的。中有大殿,上书“大雄宝殿”四个大字(红底黑字),殿中供奉三世如来金色像。两边十八罗汉,造形生动逼真。后有观音殿,上题“妙音尊阁”里面塑有千手观音、送子观音等三尊观音化身像。钟楼建在东南方,天王殿后面有一石墩子,墩子上有一石香炉,院子里有石板铺地。历史这一幕已经烟消云散,元气大伤的崇教寺盛景成为人们心中追忆的辉煌!

   佛教在中国流传的两千多年历史清晰地凸显出这样的特征:“法运都随国运转”。历经磨难的崇教寺虽被摧毁,但是它的根基深深地扎在信众心田中。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崇教寺如同枯木逢春,1996年12月6日,海宁市人民政府根据广大信众的要求,崇教寺复建于龙山西麓,在海宁二中西面山湾村山湾组地界上,现在社会各界护法力量的支持下,三圣殿、大雄宝殿、山门、放生池、联缘桥相继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崇教寺的盛衰看中国佛教的命运。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唐朝帝王虽然自称是道教教祖老子的后裔,尊崇道教,但实际上是采取道佛并行的政策。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而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

  但是,到了会昌五年(845),由于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发生了大规模的禁佛事件。武宗下令没收寺院土地财产,毁坏佛寺,佛像,淘汰沙门,勒令僧尼还俗。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随着唐代的日趋衰落,武宗灭佛之后,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基本结束。自隋唐以降,佛教兴盛局面已一去不复返。宋王朝统治着总结了历史上灭佛和崇佛两方面的教训,一方面适当扶持佛教,使之能助益于教化;另一方面又注意对佛教加以约束和限制,使其不致于脱离政权的束缚。明清时期,统治者主要推崇的是正统儒家思想,已不像南北朝隋唐时期那样崇佛了。但是,佛教对于统治者来说,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精神工具,因此各代统治者对佛教也采取了利用政策,只是利用的时间是有不同而已。
 
   佛教发展到近代,遭受最为严峻的考验,特别是遭遇了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内“洪杨之乱”,庙产兴学和反宗教迷信运动的破坏,这是佛教处于生死存亡的边缘,也迫使佛教必须做出重大调整,以回应时代的挑战和发展。佛教界采取大量的应对措施,以求适应社会,救亡图存。如佛教界的组织化,兴办佛学院,创办佛学刊物等。近代佛教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是居士佛教的兴起,一批社会名流与工商业者进入信仰圈中,这反映了当时佛教团体的社会基础。为现代佛教以及未来佛教提供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由上述可知,佛教的兴衰与当朝高官的喜恶有关。不过佛教的理念深入人心,才是它大难不死的群众基础。再说,佛教人士的爱国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相合拍。

  19世纪40年代后,由于日寇侵凌,国难当头,佛寺不是真空地带,也遭受日军的凌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抗日烽火中的佛教徒可能是佛教与现代中国社会关系中最为动人的篇章。在这场民族救亡运动中,中国佛教徒发扬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以大无畏的精神勇赴国难,用智慧与慈悲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怀;举办佛事法会护国息灾;成立服务团,救护伤员,接济难民。中国佛教徒用鲜血及生命,在中华民族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息息相关。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佛教备受摧残,绝大多数寺庙经像被毁,大批僧尼被赶出寺院。我小时候亲眼看到红卫兵闯进赣州市中山路的千年古寺----寿量寺,用绳子把一座铜塑的观音佛像拉倒在地,随着那声轰天震地的巨响,围观的信众沉默着噙着泪水,目睹他们心中神圣的精神偶像倒塌。多行不义必自毙。听说后来参与破四旧的一位暴徒不久死于暴病。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佛教的盛衰依附国运。国运好才是佛教发展最好的风水环境。

 (作者联系方式:赣州市八一四大道60号赣南日报社内,电话13766307454,QQ175613195,常年招收杨公风水弟子,面授加函授)

 

 

个人简介
自小深得祖传风水和中医薰陶,中医养生与杨公风水集于一身,与著名风水学者程建军结为学友,具有丰富的风水布局和中医内科经验,为帮助众人趋吉避凶不辞辛苦,奔波在祖国各地,希望用一技之长为促进人类和谐相处,天人合一而服务!
每日关注 更多
曾祥裕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