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纲论家乡淮阳

段传敏 原创自 新浪博客 | 2010-12-05 20:37 | 收藏 | 投票


王志纲羲皇故都论淮阳(上)
--------------------------------------------------------------------------------
发布时间: 2009-9-14 被阅览数: 1471 次 来源: 王志刚工作室的博客
木木/图根据演讲现场录音选编
 
    河南周口地区的淮阳县是一个农业县,由于没有工业,又是一个人口大县,经济落后,属于国家级贫困县。新县委书记上任后对于如何改变穷困县的现状十分着急,为此多次联络王志纲工作室希望能够合作。由于工作室项目多在沿海和中心城市,本不打算接受淮阳的邀请,之后书记亲自带队登门,言辞恳切。为书记一行的诚意和精神所打动,同时补充工作室对中国中部地区观察的欠缺,工作室接受了邀请。在工作室项目小组赴淮阳调研一周之后,王志纲来到淮阳,经过3天的考察,应县委书记之邀,为县委中层领导200多人做了演讲。照书记的话:最要紧的是要给干部们开开壳、洗洗脑子,观念的更新是最重要的。以下是讲话内容部分摘编:

01-王志纲在淮阳考察,书记介绍龙湖。

王志纲淮阳中层干部会报告(上)

    非常高兴,能在淮阳跟大家面对面地交流。河南这个地方,我来的比较少。原先来过郑州。两天前我从机场来淮阳的路上,一边走一边唤起我的许多记忆。13年前我曾到过旁边的漯河,看过南街村。当时我感觉已经进入了中原腹地,实际上还是非常有限。这次算是加深了印象。起初说淮阳属于周口地区,我第一反应这名字与出北京猿人的那叫周口店的地方有点相似。这说明周口的知名度的确太有限了。连我这样的人都不太清楚,更何况其他人呢?这10来年我几乎跑遍了全国,包括西部不少地区,但很少到中部,更没有来河南,说明河南的经济不够活跃,还比较闭塞。
 
  
02-从飞机上看,郑州附近是一片片麦田.
03-淮阳的龙湖早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不是填湖造田,就是围湖造鱼塘,把本来是西湖2倍大的湖面切割得面目全非.用湖面造的鱼池比比皆是。

    在淮阳考察了3天,渐渐认识到了淮阳的价值,把她放在中国这个秤杆上称出她的分量。今天机会难得,演讲前半段我想先跟大家谈谈天下大势。发展淮阳如果只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恐怕会是 “不识庐山真面”。错失许多发展良机。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上午6点钟起床,到酒店外面去看了看,一边看,一边感慨万千,感慨什么呢?首先想到的了我们曾经策划过的“天府之国”成都。成都这地方,与河南相似,也是中国农耕文明最发达的地方,而且是中国对水治理和利用得最好的地方,李冰父子开拓都江堰,两千年下来,使成都“水旱从人,永无饥谨”。天旱了,有水灌溉,天涝了,有河可以分流。水从人意,没有饥荒。两千年下来,就营造出了一个“天府之国”。最近有评比说成都是中国幸福指数最高的。我们为成都制定战略时,就是打造东方休闲之都,让全国、全世界的人们消费成都。营造一种环境和氛围,使消费者到了成都愿意把钱掏出来花在这个地方。现在的确做到了。不仅休闲的人来了,由于她的宜居,许多IT产业、创意和头脑产业都喜欢在这里扎堆,招商引资就成了附带的结果。实践证明,宜居才能发展。

    回过头来看淮阳,也有这种感受。特别是我们依托龙湖,这么一大片水域的福泽。我问了很多人,今年麦收怎么样?他们很得意地告诉我,今年麦子可以打到八九百斤,现在吃饭是绝对不成问题了;再一个,这几天我吃了咱们淮阳的各种面食,相当不错,看得出淮阳这个地方的农耕文化也形成了一种小气候,就是没有饥谨。大家知道,河南在历史上,特别在解放前,曾是水旱蝗汤肆孽之地,一个是水灾,一个是旱灾,一个是蝗灾,还有一个是汤(国民党部队)灾。在整个中国,可以说是苦难最深重的地方。特别是随着一次次的黄河改道,造成了很多催人泪下的悲惨故事,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这次到了淮阳,我们感到淮阳这个地方风调雨顺,在农耕上真是有点像“天府之国”。农业文明步履缓慢,但有一个好外,就是不浮躁,很容易使人们像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淮阳没有赶上工业化这个浪潮不一定是坏事,反而保持了田园风光,在从容的环境里生活,我估计长寿者多,据说咱们的五保户有些活到一百岁,80多岁的老人还能上树摘果子。


04-丰收的麦田亩产可达到1200斤

 
05-沿途随处可见隆隆开过的收割机车队,据说是从新疆过来的,机械化收割大队随着麦子的成熟从东向西挺进。
 
    对比珠三角,虽然富裕,但由于接收了大批全球劳动密集型和污染性工厂,这些工厂基本不讲究环保和生态,污染严重,使生态受到了致命的破坏,已经不再适于居住。发达地区的人们有钱了,就需要寻找生态环境优美的地方去旅游、居家、休闲、度假。每年广东的旅游有上百亿撒向全中国、全世界。我就想起一句话,老天爷是公道的,你得到什么,就要付出什么。良好生态环境将会越来越值钱,是未来最稀缺的资源。
 
农耕文化与小富即安

    第二,走了不少地方之后发现,在今天的中国,大凡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尤其是衣食无忧的地区,在计划经济的时候,可以说是人们向往的地方,但到现在却成了经济落后的地区,这非常有意思。大家可以看一看,随着市场饱和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凡发达的地区,长之角、珠三角,特别是温州,都是原来逃荒要饭的地方,没有资源,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所以逼着他们拼搏,到外面去闯,反而先富起来了。而农耕文明发达的地区,温饱虽然不成问题,但经济却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时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农耕文明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3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抗头,靠祖宗开垦的土地,靠老天爷的眷顾,很容易解决吃饱饭的问题。但是到了市场经济时代,由于人们习惯于温饱的生活,安于现状,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过个小日子,很难富裕起来。这是中国一个典型的现象,这次我们到了淮阳也看到了类似的问题。
 


06-太昊伏羲陵,淮阳被称为是人文始祖羲皇故都,八卦和龙的传人,以及姓氏诞生之地。太始门,建于明代。太始——物质的原始状态。
 
财富的差距

    前两天我跟咱们书记交流的时候,得知这地方的人均GDP是“700美元”。700美元意味着什么呢?今天中国人均GDP是1200美元,1000美元是解决温饱,全面进入小康的基本线,而700美元就是说连中国的平均线都还没达到。700美元照道理温饱都达不到,但是我所看到的淮阳,温饱已经完全解决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精神状态都是不错的。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经济的发展一般要经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到第三产业的推进和转移。第一产业就是农业,原材料、矿产,第二产业就是工业,第三产业就是现代服务业。我们发现淮阳基本上还是依靠第一产业,第一产业主要是以农业为特点。因为咱们这个地方地下无矿藏,也不是山区,没有山上的财富,人们大多只能同土地打交道,在这个背景下,当地人创业的积极性不高,但它的含金量高,这个含金量指的是温饱,这是第二个感受。

    第三,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已经高速增长,有的地方甚至增到了1万美元,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整个珠三角的人均GDP已经到了7000美元,整个广东也到了5000美元。长三角地区也是这样,像浙江,去年甚至超过了广东。按照全球的统计数字来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最发达的地区和最落后的地区富裕和贫困的差别是1.7倍。而今天的中国,最发达地区和最落后地区的差别甚至为10倍,按照西方的解释和分析方式,这种经济是畸形的,不正常的。
 
中国经济发展格局

    以珠三角为代表的的改革已经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了世界的加工厂,也成了中国最先富起来的地区。广东模式的特点,就是依靠中国最廉价的劳动力,制造最廉价的产品。淮阳乃至周口,我估计有近百万劳动力出去打工。我觉得这是个积极的选择,就像过去,中国落后的时候,广东就会出现大批的人去闯南洋,到全世界去打工,成了华侨,正是这些华侨,一旦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又会成为回国投资的老板,来反哺故园。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能发展保这么好,并不是靠欧美财团,也不是靠日本财团,主要就是靠华侨。
    咱们淮阳大批的劳动力走出去,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是开辟财路,第三,10年20年以后,这些人见过世面,有了积累以后,可能会成为淮阳投资的先行者和领路人。所以我认为淮阳下一步的发展,一旦把魂找到,把思路找到以后,千万不要小看了我们在外打工的乡里乡亲。他们即使不具备投资能力,也会具备引路能力。事实上,珠三角的发展就是这么来的,头一批来的人都是香港人、华侨。华侨虽说是小老板,没有什么财力但他们可以承上启下,能够引路。那些有点小钱但充满锐气的小商人,特别是对本乡本土了解的人,往往能够筚路蓝缕,开风气之先。珠江三角州的发展,使中国的一部人首先富起来了,跟全球接轨,正是这一点鼓舞了全中国人的意志,正是这一点,使邓小平同志在90岁高龄的时候也要第二次南巡。这就是我讲的中国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从1978年到1993年,这15年为一个周期。

    伴随着小平第二次南巡,93年中走向全面开放,走向市场经济以后,中国的第二个平台开始浮出水面。这就是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长三角的崛起主要是靠吸引台商和欧美资本,是以上海为龙头,以大港口,大物流,大金融为背景,然后利用国际化的中心城市来打造长三角经济圈,扶持和拉动周边城市纳入全球化的竞争。上海的起点和规模可以说比珠三角高得多。十多年前,讲到富人就是广东人。包括中央电视台,一演小品讲到暴发户就是广东佬,现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讲到最有作为的商人,多半是浙江商邦、是温州人。“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而长三角的成功吸引和利用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中部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中国的第三个发动机是以北京和天津为核心的环渤海区域,我相信下步我们周口和淮阳会有更多的打工者往那边跑。这个区域的发展主要是国家大的投资,这时候的中央政府已经有了相当的财力,所以手笔更大。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完成了三个发动机的点火工作,就像一架大型飞机,三个发动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同时推动,带动整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占全国土地面积不到5%的地方,创造了占整个中国80%之多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经济问题变成了政治问题,从中央来说要考虑全国的布局。两三年前,中央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政策:开发西部,就是西南和西北。

    开发西部的方式不一样。开发广东的时候,中央没有钱,所以那时候邓小平对广东的省委书记说,中央没有钱,只给你们政策。给你们政策,你们去杀出一条血路来。现在中央财政有了一定的积累,对于环渤海和西部,都有大的投入,重庆就是一座全靠中央财政支持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现在西部已开始找到感觉了。

    就在东部和西部都开始找到感觉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中部现象。中部怎么办?有人说中部就是不东不西,不是东西。咱们河南也在中部,中部还包括什么地方呢,一共五个省:湖南、安微、河南、江西、湖北。人们发现东部也发展了,西部也起来了,就这个中部像个没娘的孩子一样,于是,现在中央给了中部一个说法,叫中部崛起。
 


MSN空间完美搬家到新浪博客!

个人简介
现任中国营销资源在线董事长,南方企业家杂志社主编/总策划; 1994年大学毕业后在多家媒体工作,曾在国内著名企业TCL集团、科龙集团任职,著有《科龙革命500天》、《中国家电巨子访谈录》、《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合著)等书籍…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