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的酒——万花筒中说酒饮

宋玉刚 原创 | 2010-02-13 17:44 | 收藏 | 投票
笔者作为一个职业策划人和经理人,堪称是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亲眼目睹到中国的酒文化,特别是饮酒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妙趣横生。
   “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句话在饮酒文化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下边是各不同地方餐桌上展现的“酒花” 采撷,今奉上以飧读者。
  一、中原餐桌上的酒文化
  中原是龙文化的根,也是炎黄文化的发源地。不仅是酒生产的最早圣地(考古发现贾湖村酒至今长达9000年)(见本人《酒刊》发表的《谁是中国酒最早的酒》文)。而且酒文化源远流长并且十分丰富。
  现象一:尊者必须坐首席。在河南有种风俗,即凡是来的客人,都视为尊者,按身份不同,最为尊贵者必须要坐在面对门口的最中间位置。先由主陪人与其敬酒,三巡过后(也叫头三杯),再由主陪人之后的副陪人依次向尊者敬酒,直到所有陪客者经过一遍后,才开始由尊重的客人向主家反敬酒。依次向主陪人、副陪人、副副陪人等敬酒一遍,再后由随客人同往者依次向主陪客人、副陪客人等依依回敬酒。这样完成一个初步程序之后,下边就是“自由活动”了,也是“酒戏”的大演唱开始了。
  现象二:在数难逃过通关。当敬酒的礼节三巡过后,人们必须要打关,也叫通关。过关往往先由主陪人先过。从尊贵的客人开始,依次向下进行。打关中先要把桌上所有的酒杯兑上斟满酒,然后必猜拳或抓阄,或抽扑克数点子,或捶打剪子布包锤,或猜手中有没有(东西),或摇筛子数数字,或猜火柴棍等等。堪称花样百出五花八门。总之,不管用哪种方式,桌上每个人都必须参与,每个人打一圈,人人都有份,一下子把氛围给激活起来了。
  现象三:猜拳行令畅吆喝。为什么要畅吆喝呢?这是因为随着猜拳行令的潮起潮落,越到最后酒桌上的吆喝声越畅快越洪亮越激扬。所以笔者把它称为畅吆喝,尤其是在吆喝的过程中,酒令也是十分有趣的,现摘录如下:
  1:一定升(官)啊!
  2:咱俩好啊!
  3:三桃园啊!(桃园三结义)
  4:四季发(财)啊!
  5:五魁首啊!
  6:六六顺啊!
  7:巧妻(七)美啊!
  8:八大仙啊(或八八发呀)!
  9:酒常有(友)啊!
  10:满十福啊!
  零:没有啥呀(或空啊空啊,宝啊宝啊)!
  这种唱法是满桌沸腾,群情激昂。中间还有“和稀泥”的和“打胜家”的。
  所谓“和稀泥”是指在三个人参与猜枚中,当其中两个人完毕后,第三个人和上边两个的其中之一猜枚。如果与赢家来就叫“打胜家”,如果与输家来 ,就叫“和稀泥”。这多半都是河南的规矩。
  现象四:乘兴上楼难下来。 这种形式豫南一带表现得尤为突出。具体办法是:比如同桌共有10个人就餐,第一个过关人与应关人进行猜拳,先把10个酒杯放在一起全斟满酒,然后两个人开始划拳,谁输了,谁就喝一杯酒,这便是上了第一层楼;接下来开始进行下一轮,这次是两杯酒,划拳后输者就一次喝完两个酒,这便是上了第二层楼;再接下来进行下一轮,这次是三杯酒划拳后输者就一次喝完三个酒,如此从第四杯、第五杯……一直到10杯酒杯全斟满酒拢在一起,二人仍继续划拳,输者就一次喝完10杯酒,这才叫刚上10层楼。然后如果再在楼上看看风景,观观光,可以一次10杯酒连续进行下去,直到观光结束,再开始从第10层(也是10杯酒)慢慢的往下来。即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全部来完喝净后,算是上下楼圆满结束。一个“楼上楼下”下来,只有个别英雄好汉能走下来,多半都倒在楼中间下不来了。很酷啊!也是很过瘾。
  现象五:不宜喝酒别沾杯。 为什么别沾杯呢?主要是因为只要一沾杯,哪怕只喝了半杯酒,那就必须一杯一杯地接着喝下去,只有同酒桌上最能喝者的酒官提出不能喝了,其中沾杯者(哪怕是最不能喝着)才能一同过了关,否则就是大错特错或大为不敬。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山东或东北,他们这里哥们义气很浓,喝酒很豪放,很真诚,很重情。凡碰酒杯者,谁喝醉,醉烂如泥才大快人心,才够哥们朋友。不然,就不算好哥们了。敬酒者就会对你耿耿于怀,酒桌上的其他朋友就都看不起你了。
  现象六:互换酒杯试真情。 在云南和中国北方的一些地方,喝酒时必须主宾在喝过一杯的一半后相互换杯喝,不然就是对对方的不诚不敬不忠。据说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部落喝酒时总怕被别人在酒中下毒药,必须先由主方喝下半杯,而对方才开始喝。他们的这种喝酒方式是:主宾在一块先斟满酒,分别端起来,第一杯敬天,第二杯敬地,第三杯敬祖宗,第四杯主客对喝,但必须彼此先各饮半杯后,由主家与客人互换酒杯,把对方没喝完剩下的酒一饮而尽。这既表示对方的诚意和敬重,又表示是对对方的一种承诺。
  现象七:未吃饭前先喝酒。 这种情况多出现在中国的南方,特别是在云南一带更明显。他们几个人偎在一块,再饭菜未上来之前,一边打着扑克一边谁输谁喝酒,就像喝茶一样,一大杯一大杯地进行。当然度数不是太高,直到饭菜上来一直接着喝下去。用他们当地的话说是“大杯喝酒大块吃肉”,而吃的肉又多半如同馍块一样的烤肉,只有这样才算过瘾。这种喝法吃法,可以通宵达旦地进行,并且以喝为趣,以酒为乐,不论酒好酒坏,有酒喝就幸福就乐趣。
  现象八:鱼头酒趣有讲究。 论起鱼头酒,全国不少地方都有这种规矩。谁坐在了酒桌的主位上,就把端上来鱼的鱼头对向这位客人,以示对这位客人的敬重。而这位客人若有见识就会作出以下举措:1.自己先喝上一杯酒,然后用筷子按着鱼头,召示着同桌客人一起来分享此鱼。等大家夹走一块鱼后,自己再开始夹起一块鱼来。2.也可以自己先喝上一杯酒,接下来用个干净的筷子先把鱼眼挑出来 ,给自己身边的主陪客人,谓之高看一眼;随后将鱼唇夹给副陪客人,谓之唇齿相依,再随后把鱼脊背翅处夹给副陪客人,谓之展翅高飞,最后再将鱼尾夹给另外陪客人,谓之首尾相顾。3.如果遇上爽快的客人,不分二说,端起酒杯会连连痛饮三杯,随后他便要求同桌与鱼尾鱼脊鱼腹相对应的客人说:“喝、喝,头三尾四,腹五背六,都得喝”意思鱼头要喝三杯,鱼尾要喝四杯,鱼腹要喝五杯,鱼背要喝六杯。4.再一种喝法是,主客人见鱼头朝向自己,便主动的先连喝两杯酒,然后将最后一杯高高举起,邀请同桌人同喜同贺共同干杯,这是最为得体的一种做法。
  现象九:旋转筛子比猴王。 这种方法多出现在山西一带。就是几个朋友坐在酒桌上,喝起头三杯酒后,不需猜拳行令 ,只需将玩麻将用的筛子一起抓上几个,或放碗中,或放茶杯里,便由先喝家坐庄,抓起茶杯或碗旋转起来,然后停下来看点子,参与者的对方也同样接下旋,依次向后推,到结果便出现,谁的点子大,点子好,谁就是赢家。如果是三个筛子,把向上的点子加在一块看数大小。如果面向上三个筛子的点子都是一样,三个一(点)为一个猴,三个六(点)为六个猴。这个大点子就是猴王了,就可以不喝酒。自然点子小的就只有喝酒了。
  除以上这些现象外,还有猜火柴头的,打扑克斗地主的,伸手指头大压小的,两个人结缘喝交杯酒的,有文雅味吟诗对句被罚酒的,念顶针词句对不上罚酒的,再有翻扑克脸上贴纸条喝酒的,输酒爬桌子下边当狗的,等等。因喝酒而喝出的酒文化,喝出的游戏,喝出的艺术,喝出的风采,喝出的故事,喝出的典故,喝出的事业成功,等等,真是多的举不胜举。(作者简介:宋玉刚,男,《中国酒业》营销顾问、河南省酒业协会专家、中国策划协会专家、河南豫商文化交流协会专家;蒋辉,河南省酒业协会副秘书长)

宋玉刚 的近期作品

个人简介
能耐不大 专做实事
每日关注 更多
宋玉刚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