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黄老道家与中国逻辑

卫战胜 原创 | 2010-02-22 20:36 | 收藏 | 投票 编辑推荐

  东周时期,井田废,王制坏,于是从天官出来黄老道家与儒家,从地官出来兵家法家等。天官司祭祀与天文音乐,儒是从祭祀的司仪而来,黄老是从司乐司卜而来。而从地官出来的兵法二家等则都依附于黄老。黄老道认为:客观事物的是非对错始于阴阳,阳是阳而非阴,阴是阴而非阳。然,阳与阴实是相生相成,所以是非对错也是在变易中的。若没有了变易,则是非对错仅为抽象的观念,一点意义也无了。如数学之是非则是抽象的、观念的,至于横断面并列之物的“统计式”的是非,那是更为粗恶,所以凭数学的与物理学的是非不能知“革命”,亦不能为文明的东西造形。逻辑于创造创新无用,犹如文章作法之于写文章是无用的。是非是先出来的,所以说阴阳对称的中国逻辑高过于西方传统逻辑(知性逻辑)。是西方逻辑之母或称为“元逻辑”。即逻辑的逻辑。“对称逻辑”是一种模糊逻辑、审美的逻辑、直觉的逻辑、创新的逻辑、反思的逻辑、辩证的逻辑、方法的逻辑。是一种“道可道,非常道”的逻辑。

  真与假,是知性逻辑的研究对象。对与错,是理性逻辑的研究对象。合理不合理,是“对称逻辑”(华夏人民是讲理的民族)的研究对象。知性层面上的真假,就是知性层面上的对错。知性层面上的“真”,是理性层面上的“对”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知性层面上的“假”,必定是理性层面上的“错”;知性层面上的“真”,不一定是理性层面上的“对”。“真假”是知性层面上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对错”则是理性层面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因此,“真假”与“对错”是两个层次的概念。把“真假”同“对错”混为一谈,把“真假”这对知性认识的范畴,运用到认识的全过程,进行概念推演,超出了传统逻辑的应用范围,悖论的结论已经包含在前提之中。悖论的根源:知性认识或者知性逻辑的局限性。产生悖论的根本原因是传统逻辑的形式化,由传统逻辑的形式化造成传统逻辑普涵性的绝对化。因此,在知性逻辑范围内,解悖是不可能的。无论是狭义逻辑的悖论,还是哲学悖论。都只是知性认识层面上的。悖论的本质是思维中不同层次的不对称、内容和形式的不对称、价值和意义的不对称、主体和客体的不对称。如果悖论仅仅是思维层次的混淆,用辩证逻辑可以解悖;但如果牵涉到内容和对象、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混淆,则必须靠“对称逻辑”。

  知性逻辑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判断的主词和宾词的联系就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客观关系,列宁说他的逻辑学是寻求、探索,它接近于黑格尔的逻辑学。逻辑的应用,其语言形式离不开内容;逻辑的反思与研究,其语言形式也离不开内容。高等数学有内容,初等数学也有内容。数理逻辑作为演绎逻辑在学科体系上的“数学化”,是数学在演绎逻辑中的应用,而不是逻辑和数学的“结合”。因此,数理逻辑不是逻辑和数学相结合产生出来的新学科,并未超出知性逻辑的范畴。但,人类认识,无论是低级的还是高级的,都是客观对象的反映,都应当作为它们研究对象的人类思维、思辩和实在的关系,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世界是无限的。本性是辩证和对称的。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也是一个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抽象到具体、从不对称到对称的过程。如果说,人们满足于知性逻辑的思维方式,把它看成是唯一正确的思维方式,因而往往陷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话,那么,现在人们感到,要对事物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只有用更先进的逻辑(对称逻辑)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这时候,知性逻辑给人以脱离思维对象的假象,是正常的;把知性逻辑看成是形式逻辑来批判,也是难免的。现在的任务,是通过历史的和全面的考察,从假象返回本质,还传统逻辑以本来的地位。

  事实上,逻辑学范式转换是其他学科范式转换的前提。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换的依据。因此,我辈应需对知性逻辑的概念进行正本清源。对知性逻辑合理定位,才能为“对称逻辑”腾出空间;只有建立对称逻辑,才能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只有建立和谐的思维结构、理论结构、行为结构、实践结构、社会结构,才能建构和谐社会、和谐经济、才有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谓矛盾,就是不对称;不对称是因为时空层次的错位。对称,就是矛盾的扬弃,就是矛盾各方面各就各位。找到合适的时空层次定位。不对称向对称转化,就是宇宙的发展,哲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实践的发展。不对称是矛盾的本质与根源.对称就是矛盾的化解。当今经济学之悖论产生的根源就是知性认识和知性逻辑的局限性所致。是主观和客观、主体和客体、事实和价值的混淆,即思维结构、逻辑结构的不对称。例如,“对与错”同“真与假”是对应关系,而非等同关系。内容的真假.不因表述的对或错而改变。内容是真的,不因表述错变成假的;反之,内容是假的,不因表述正确而变成真的。你比如:经济学中的“资源和需求双约束假设”的问题。从辩证思维和假定的对称性来分析,尽管西方经济学家对资源与需求相互关系的描述有相当的道理,但仍然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这是因为,当假定资源有限时,暗含着以一定的时点和条件为前提,而假定需求或需要无限时,并没有以一定的时点和条件为前提。把两个前提不对称的事物和概念放在一起,假定为是它们之间惟一的一对矛盾,这显然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化,缺乏完整的逻辑性和辨证性。从资源利用方面看,资源在一定条件下或在某个时点上是有限的,但又是无限的,因为包含资源在内的整个宇宙本身是无限的,科技发展也是无限的。从需求欲望方面看,需求在一定条件下或在某个时点上也是有限的,而且在商品经济中实际的需求,还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并非指人们脱离现实生产力和货币状况的空想性需要。合理需要本身也是有约束和限制的。因此,我们作这样的假设可能更全面和科学,即假定资源和需求都是有约束的。

  我们说,对称逻辑是逻辑之母。是因为自然是对称的:物质与反物质的对称、粒子与反粒子的对称、质子与反质子的对称、中子与反中子的对称、电子与反电子的对称;社会是对称的:贡献与索取的对称、公平与效益的对称、男人与女人的对称。人类思维作为自然界发展的最精致成果,同自然界是同源同构的,因而也是对称的。对称是宇宙创生且万物和谐、恒动之根本动力架构形式;是万物之所以具有形式美及恒动和谐美的唯一全息大统包容的架构形式和孕育原动力生发的恒动“抱负”形式。纵横观之,超大中小微之宇宙万物无一不是对称架构。对称是宇宙的本质,社会的本质,也是思维的本质、逻辑的本质。源于宇宙对称性的对称逻辑的对称性.决定其它逻辑的对称性。所以对称逻辑是元逻辑。但是对称逻辑又是“模糊逻辑”。人的认识是从模糊到精确、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而人的认识过程也就是悖论的产生和消除的过程。悖论的发现与消除,是认识发展、科学发展的契机。模糊是一种行为结果极其精到的逻辑运作形式,无处不在。尤其是靠近某些尖端的追求作为非模糊处理不可成功。譬如,杂技踩钢丝、顶高幡、录放机音乐跳光、三级管的基极运作、自控无极开关和太空星体之间自我场力下的距离调控等等,以至于有些酒后迸发的作诗、作曲灵感或酒后得意的书画作品等等均是模糊逻辑的精到成果。其运作机理是阴阳二者整合而“趋中”运动。其精到效应正好是动态的模糊运作给于的保证。例如,踩钢丝运动是脚与钢丝之间的对应性对称运动,运动者的精妙“趋中”追求主要是运动者的重心必须高度垂直于脚下钢丝横断面横向直径的追求。显然,该平衡美正是以模糊逻辑动态循环选择居中,脚与钢丝高敏度听命于模糊选择而对称互调的生命力之所在。这是一种典型的“无为”运作,其定律的真谛性及美学上的和谐性,是任何力量不可代之设定和操作的,更不可驾驭其上。勿庸置疑,模糊逻辑不是出于人为理智圈的设定和训练意识的设定,它只融合于“无为”的对应性对称平衡法则。模糊逻辑牢牢地把握着太极架构这一最高美学形式的严格精密性和永恒性。显然,“模糊”并不糊涂,而是高度序化且极为敏捷的趋中趋精美学取向,在“动态平衡场力”下,精确地造就和平衡着多维物象的分布;她给了整个宇宙虚玄而精妙,深邃而神秘,晶莹而辉煌的缤纷世界;她给了生命所必须的缓冲发育空间和应激于精准的敏锐能力;她给了一切生物以对称发育和动态趋中的对称美。

  众所周知,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也经过了独断唯心论、独断唯物论、实证唯心论、实证唯物论四个阶段.它们分别体现了以客体为中心的统一、以客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分裂、以主体为中心的统一的人类实践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称逻辑是根据宇宙的对称关系和全息关系规律,从主观推知客观、已知推动未知、主体建构客体的逻辑。其中,从归纳到演绎、从分析到综合,是从客体到主体、客观到主观、具体到抽象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是从主观到客观、主体到客体的过程。对称逻辑是把社会和意识的必然性通过对称性,同人的主体性有机统一起来,把人的活动逻辑化也即规律化了,从而使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得以统一。对称逻辑高于辩证逻辑、知性逻辑。对称逻辑是具体与抽象的统一: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科学与人本的统一;思辩与实证的统一。对称,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对称逻辑使形而上学与实证科学得以统一,形而上学不是割裂主客观的屏障.而是连接主客观的桥梁。从而充分发挥了它的认识功能。 她根据时间、空间、层次相对应、科学范式和实践模式相对应的关系,全新认识和整合人类认识史、科学史,使之逻辑化的逻辑。对称逻辑渗透在中国哲学的传统中,要通过反思才能使之由“隐性逻辑”升华为显性逻辑。这和西方逻辑一开始就出现“逻辑”这一概念有所不同。一方面,中西逻辑是异,另方面,是完整的人类逻辑思想发展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异和同,都不是横向的比较,而是纵向的发展阶段。通过反思人类逻辑发展史,可以给不同民族的逻辑思维以相对称的定位。现在所谓的“非形式”逻辑固然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辩证逻辑等现代逻辑,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传统逻辑的应用。批判性思维是外国对辩证逻辑的称呼。通过反思不同逻辑的性质,可以给不同的思维方式以对称的定位。中国的象形文字同中国的整体思维、对称哲学相对应,西方的符号文字,同西方的线性思维、抽象哲学相对应。中国哲学的表达方式必须符号化,并借以吸收西方哲学的抽象性内容;西方哲学必须具体化、对称化,这是二者融合的过程。通过反思逻辑的性质,可以给不同民族的不同语言文字以对称的定位。

  其次,对称逻辑是审美的逻辑。对称逻辑是审美的逻辑,是真、善、美的对称与统一的逻辑。美也有规律,美的规律就是对称的规律。以对称作为思维规律去认识事物.就是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对称逻辑化,就是审美规律化,审美自觉化。其结果,就是自觉地按美的规律来造型。美的对称包括真、善、美的对称。真指真知(知性逻辑:对错=真假)和真理(理性逻辑:对错=对错),这是经验与理论的对称,现象与本质的对称。善指合理(道德逻辑:对错=好坏),这是因果关系与道德关系的对称。规律性与目的性的对称。美指自由(情感逻辑:对错=美丑),这是理想与现实的对称,主观与客观的对称,主体与客体的对称,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的对称。黄老道学认为: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对称是统治的张本,君臣相对位置的稳定进而是这个关系的重要基础,《四经》中君臣关系的讨论,主要落在定制化与否,一个合理与对称的君臣关系是秩序的保证。黄老道强调从天道与人道(更重要的是治道)的对应来进行人类社会的管理,这样的天道到人道以至治道的对应有几个特色:第一、否认自殷周以来以天命为主导的宗教政治观,反映了当时的人文化思维。第二、道的特性,不再单偏重形上的面向讨论。第三、道可以从天道到人道或是治道,道的特性转而成为一种可以具体实践的社会性意含。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说明了一种单元体(明确地用在人文社会即是个人)对于环境的反馈及其衍生出的现象。稷下学宫的创立在某个意含上,当也体现了这种效应,学术集团间的自主开展与非对称的关系(不必然相互承继),事实上造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诸子百家以及思维的创新,这种创新并非原始开创者的期待,同时也呈现出一种自组织的秩序,春秋战国的动荡与思想的勃兴就是一种以多个奇异因子为中心的秩序,这些国家或是学术集团以自我为中心发展出一套对应时代的方式与思维,而后刻意或是非刻意地交流,营造出一个新的政治秩序模式与思想氛围,一个崭新的秩序或是一套崭新的思想出现并不是稳定地呈现出一种线性的发展,简单地说,我们无法化约地论断秦孝公的政治改革必然造成秦的统一,或是我们无法简单地陈述儒家的分裂与质变,事实上可能是其它学术集团刺激的结果,而非内在思路的必然发展。黄老学说的出现其实可能正是这种效应的产物。

  值得反思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登台亮相到泛滥成灾,在国内的学界,不过几十年光景。然而,巅峰时刻,往往就是衰落的开始。最有力的批判,不是批判,而是在旧的废墟上建立起一个更为科学的新体系。不建立这样一个新体系,说实话,西方主流经济学的逻辑形式非常严谨,即使个别结论与事实不符,也能通过调整假设,消解种种反常,以保护其理论内核刀枪不入、长生不死。因此,要批判西方主流经济学,只能揪出它的烂根。你比如:爱迪生曾经有句名言:“所谓的天才那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99﹪的汗水都重要”。这里面就提到一个“灵感”和“汗水”的问题,原来我们国内大学在教科书当中把后面的这句话删掉了。可以说是误导学生们拼命地去流汗水,根本不注重这个1﹪的灵感。的确我们中国现代教育当中存在很大的弊端,没有保护我们儿童和少年的灵感,这是在扼杀他们的灵感和直觉。这个问题,站在世界教育领域的高度,的确感觉到羞愧、心急。我们中国的小学生,可以在国际上包罗万象的囊括各种比赛,比如奥林匹克数学奖等奖杯都能拿到手,但是按照这个模式的话,很难在完成大学以后具备灵感和直觉。我不知道你们发现过自己的直觉和灵感没有?有没有?而且你知道那种直觉和灵感在什么状态中容易产生吗?我们能分析得出来吗?像我自己就有体会,作为灵感和直觉,在坐车的时候容易产生;特别是清晨将醒未醒的那段时间,最容易产生;另外一个有点不雅,在厕所里蹲的时候容易产生。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体会?但西方人他就非常重视培养这个灵感,保护自己的直觉。他们交朋友就是在握手的那一刹那和眼前对视的那一刹那,就能判断出你是不是他的朋友,是不是值得信赖和交往的。但是,在这一点我们好像就不太重视。其实我们近几十年来都是在说,要学习西方、赶超西方,因为西方有很大的发展。其实,西方科学发展的两大法宝:一个,就是欧几米德的几何学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另一个,是以培根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实验方法,也就是逻辑思维和实验证伪这两大方法。  

  但是,我们始终没有重视应用这两大法宝的基础和前提是什么?西方应用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的前提那就是直觉与灵感。抛弃直觉与灵感,不保护培养直觉与灵感,这个法宝只是知识的堆积,不可能产生新发明、新创造、新发展。那也就始终藏在前人的经验之上,难以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其实,整个西方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高不高明呢?尽管他们有他们的基础直觉与灵感,但是相对中国的黄老智慧那还是小巫见大巫。我们中国祖先们高度重视了“象数理气”四大元素的整体应用,而西方的逻辑推理和实验证伪仍然还只是掌握了其中的三元素,那就是“象数理”,根本没有发现和应用中国的气——能量的应用,这是西方的情况。我们近些年来盲目地仿效西方,否定自己的根文化。我们传统文化的优秀之所在、灵魂之所在,都轻易地抛弃了,所以这个复兴就显得比较艰难。然而16世纪、17世纪后,中国的发明创造能力急剧直下,原因在哪儿呢?原因我们的国人没有很好地分析,实际上就是因为丢弃了黄老智慧,单纯地用改造了的孔儒主宰国民教育,是16世纪、17世纪后,中国人的发明创造能力急剧直下的主因。儒学并不具备精神营养的作用,而只具备打造道德品格的作用。就像一个杯子,有了杯子,杯子里面是空的,没有东西。因此,只要把黄老智慧和儒学文化整体地结合起来,既注意在后天意识中构建我们道德人文的品格,同时吸收道德的能量,那么我们的科学创造力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西方它只不过是应用灵感和直觉进行捕捉,然而中国的传统道德根文化却能培养稳定的慧识、系统的慧识,这种差别是很大的。你如果能够修之身,而且能证到一定的程度,那就并不只是梦中的一个提示,而是慧敏地去观察到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非常自如地去实现发明创造。西方到目前认为,他们的研究是实际分离式的,是半个太极球,而中国是整个太极球。如果回到黄老思想中来,那么就更是完美的三生万物的旋极球。像西方,他们就是应用了太极里头智识里的这个直觉的鱼眼和慧识里的这个灵感的鱼眼,而通达到另一侧,因为中间这个弦是由两道线构成的,叫双重壁垒。这个太极图实际上是个“8”字,一个○,道是○,天道左旋,地道右旋,形成“8”字,这个场力一挤压以后,就构成这个太极图。

  你要直接去穿越这个障碍很困难,只有 “中气以为和”才能通达。西方并没有掌握“中气以为和”的方法,而只是从阳鱼眼里面钻到另一侧,从另一侧里面再钻到另一侧,来局部地感知。他们由于对直觉和灵感保护得很好,培养得很好,所以在科学发展上,他们在近几百年来将我们的民族抛在他们的身后。而我们呢?由于将我们自己祖宗的文化完全抛弃了,特别是明代“八股行而经说亡”,就是说八股文出来以后,将《四书》作为国家教育的根本以后,在世界上科学发明创造的能力就逐步地落在世人之后。老子学说揭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道就是居中,处在这个太极图中央来研究精神系统和物质系统,执两用中,中气为和,这样才能够学好中学,而不是陷在所谓“唯物论”、“唯心论”主义之中,要整体地把“唯心论”、“唯物论”,把他们统统地把握住,超越“唯心论”、“唯物论”,达到一种大唯物论。在唯物史观看来,中国历史上形成各种经世济民的韬略,都是对应时期政经实践的主客体反映。它们都直接/间接地反映着,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国特殊的国情和文化因素。这些独特因素都属于中国经济形态的基因。只要中国作为民族国家存在,这些基因就不会不存在。因此,在科学发展进程中,只有始终重视中国特殊国情和历史传统因素,才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经济学。这也是我们重点研究和吸收黄老道学中有益养份的主因。

  天佑中华,一九七三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一批古老帛书。《黄帝四经》也在其中。《四经》的出土对研究先秦道家学术集团的内在思路提供了一些证据,进而针对两汉黄老道学的理论上根据与源头探寻也有所帮助。其中“德法并重文武兼行”就是黄老政经思想中的一个表征。从根本上来讲:是思想汇合现象的一个表征,是儒法之争的产物。说明了单一种的统治方法并不能满足多变的政治现实与人性,对称性地使用是有效统治的要件。单靠德行吗?西方人把手按在圣经上照样编瞎话;单靠法行吗?现在大街上就有人敢卖“神医”的假药。德、法两者都管用,但不够用。道德的作用在于自律和长远,法律的作用在于他律和眼前。无论企业和个人,自律和他律都不可偏废,眼前和长远都必须兼顾。有道是:规范才能长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协调合作,其中德法合一的传统以及道德建设与法制建设的和谐、互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黄老道学这种带有技术性的层次,补充并扩展了《老子》关于道用的理论,从德法的关连中,开展出德法并重与文武兼行的新主张,这影响了后期的法家思维;因此我们说黄老道家在政治思想的论述上,迥异于老庄道家的“解构”,而是朝向一个积极建构的方向发展(“致太平”),这种形式上仍然归属道家,却以“道”包容了各家之长的崭新政治学说,将整个战国大规模政治社会解组之后对于秩序重建的渴望,十分清楚地表露出来,同时也替整个时代朝向一个一统的政治秩序预先作了理论上的铺路。譬如:《十六经‧观》中所说的“布制建极”未尝不是黄老道家对于新秩序的另一个形式的说明!

个人简介
车库咖啡孵化器是国务院列入双创文件大力推广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
每日关注 更多
卫战胜 的日志归档
[查看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