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我们现在继续看《中庸》,方才讲到君子之道,拿行路来讲,你走远路要从近处开始,又像登高,你登到高山的时候,你必须从山下,从低处然后登到高处。这就是我们做人「修道」,就从本身开始来用功夫,下面又举《诗经》里面的话,我们读一遍诗里面的,【【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这个是《诗经》里面有小雅,小雅里面有一篇叫做「常棣」,「常」是经常的「常」,「棣」呢?唐「棣」的那个「棣」,就是《诗经》里面,「唐棣之华」那个「棣」,「常棣篇」里面有这几句,就是「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这四句话,这个「耽」字,雪庐老人他读「称」,他老人家是清朝人,清末时候人,那个时候在家乡读的书,这个「耽」读「称」,「耽」什么呢?跟上面那个押韵,比如说「如鼓瑟琴」,这个是「和乐且耽」,押韵。但是在《诗经》里面,以及这个地方,注解注的音都把它读「耽」字讲。我把这两种读法都说出来,你们各位自己在念的时候,念哪一种都可以。《诗经》举出这几句话来,这一篇诗,「常棣」这一篇诗,是赞美周文王那种道德的一篇诗,子思在这里引用这四句诗,就是教我们学《中庸》的人,你学中庸之道,从哪里开始学啊?就是从家庭里面,从家庭里面开始学。家庭里面又接近的时候,就是夫妇两个人,一个大家庭,家庭外面是家里的大门,大门进去里面各有各的房间,那个房间叫做室。
在这个家里面,夫妇这是最近的人了,所以在这个诗里面讲,「妻子好合」,「合」是什么呢?「合」是彼此意见都『相合』,没有这个,好像你说这个我不同意,或者是妻子讲,对丈夫说,你这个意见我不赞成,这就不能说是「合」了。「合」是什么?一般人所讲,『情投意合』,在情感上面互相都能够相投,意见方面都能相合,叫做『情投意合』。「好合」呢?这是「合」到什么样子呢?下面说比喻了「如鼓瑟琴」,「鼓」这个字当弹字讲,弹这个「瑟」、弹这个「琴」。「瑟」这种乐器,它的声音比较保守一点,低沉一点。那个「琴」的声音比较开放一些,悠扬一些。拿这两种声音,两种乐器弹奏出来的声音,正好配合起来。我们就说个比喻吧,「琴」代表阳,「瑟」代表阴,阴阳这两种声音配合起来正好。阳有它好听的声音,阴呢?弹出来也有好听的声音,这两者配合起来正好。那么就如同丈夫跟妻子这两个人,就跟一个人弹琴,一个人弹瑟,「琴瑟调合」,拿「琴瑟调合」,比喻夫妻一切的意见都能够『相合』。
再呢?夫妻以外就是兄弟,「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兄弟之间相处『和谐』,『和谐』之中得到那种乐趣,这叫和乐,「且耽」这个字,「耽」是什么呢?「耽」也是乐,可是乐得很深,一直在那里乐,这叫做「耽」。「和乐且耽」,兄弟之间『和谐』的那种乐趣,一直在那里没有间断的。有这样兄弟相处的这种和乐的气氛,那就是诗人所讲的,这个家里面『夫妻、兄弟』一团和气,这是诗里面这四句话。
举出诗四句话,把这个意思了解以后,下面就加上这两句话了,「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宜」就是『适宜』,「尔室家」,这个「室」就是,夫妻居住在室,房间里面,夫妻居住在房间里面,一切的意见都和合、都相合,就是「宜尔室」。「家」呢?除了夫妻以外,兄弟在家庭里面,也是一切都是和和气气的,叫和乐。就是「宜尔」这个家,整个说起来就是,「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妻帑」这个「帑」,郑康成在这里讲,「帑」这个字就是当『子孙』讲,不但『夫妻、兄弟』,就是对下一代,儿子、孙子,你这个家族、家庭里面,每一个人都是这么和和气气地,叫做「乐尔妻帑」。
这个讲完以后,引孔子一句话说了,「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你如果上面都做到了,照《诗经》里面所讲的,那几句话,『夫妻、兄弟』,这个家庭里面一团和气。我们现在一般人也都讲,家和万事兴。不但万事兴它这里面还讲,「乐尔妻帑」呢?家庭里老老小小的、子孙,每个人都得到这种和乐,这比什么都好。这样的时候「父母其顺矣乎」,「顺」什么呢?父母的心,他是「顺」了,父母的心一切都感觉得,安顺了、放心了。要知道家庭里面,儿女、儿媳妇,如果这个中间有些,意见不『和谐』的时候,做父母的心里就是不安了,他的心里不顺畅。所以前面讲到这个「父母其顺矣乎」,父母心就安了。
经讲到这里,我们现代人,对于父母心怎么样顺,以及家庭里面,夫妻怎么样地,像琴瑟那样『调和』,兄弟怎么样能『和乐』,我们现代人可以说,体验不到啊!想象不到那种乐。现在我们每天看看,大众传播媒体,每天报导出来的,家庭的问题多得很,夫妻之间的问题也多。夫妻是家庭里面,一个最基本的结构,有夫妻然后才有儿女,才有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是人伦的一个开端。这个不用举事实了,我们各位自己,每天从媒体上看,夫妻之间发生的,这种事故太多太多了。发生事故的这些夫妻,固然不了解,在《中庸》里面所讲的,「如鼓瑟琴」,那种境界想不到啊。就是没有发生,夫妻这种纠纷的一般夫妻,生在现在这个社会的普通夫妻,他也想象不到。要想象到【经书】里面所讲的,「琴瑟调和」那种意味的话,必得要有七、八十岁以上的人,八、九十岁的人,他那个时代,在年轻的时候,他可以体验出来。现代人恐怕没办法体验到了,没办法体验到,但是经书所讲的,它是个事实。你只要不必要求对方,做丈夫的你不必要求妻子待你怎么样,做妻子的话你不必要求丈夫待你怎样。每个人站在自己的身分,这个立场,你尽其在我,然后你就能够体验到,这里面所讲的『和乐』。必得要自己这么去做,你才体验到。
千万不可以像现代人,处处要求对方。你要求对方的话,那你只有痛苦,没有『和乐』。你只要求自己,不要求对方,那你就是一天一天地住『和乐』这个上面,一天一天往这个上面去走了。你有一分的功夫,你就享受到一分的『和乐』,这个不是只是讲,只是了解而已啊。必得要自己能够做得出来,然后你才能享受到这种境界。兄弟之间也是如此,推广开来,我们在社会上你跟任何人相处。你这样待人接物的话,拿自己尽自己的本分。你就自自然然地,你心里始终是『和乐』的,你就得到了。这是要『行』啊,一个『知』、一个『行』,知道这个理以后不算数,必得实际上去实践力行,你做出来以后,你才能知道这个味道。
在下面引用孔子的话,【【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知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这一段是另外的一段了,上面举那些例子,用这个比喻,我们从家庭里面跟人家相处,做好之后父母亲顺心了。现在从这里开始,就举「鬼神」他的「德」,让我们了解。我们了解学《中庸》,学《中庸》最重要的是什么呢?《中庸》要讲「诚心」,你学「中庸之道」,必得要用「真诚心」,你自己才能够学得好。你跟人家相处,你也必得要拿「真诚心」,才能够感化人。
现在我们就看这个经文了,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这两个字,在古人解释有种种的不同,在汉儒的郑康成,郑康成是汉儒,汉朝人,他讲的是『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他说天地万物,都是由「鬼神」那种气份生出来的,他对于「鬼神」没有特别的解释,但是只讲万物的来源,都离不开「鬼神」,这是他的解释。那么在宋儒,宋朝的儒家,宋儒有个张子,就是张载,他讲:他说鬼神是什么呢?二气之良能也,二气是什么呢?阴阳二气,一个是阴气、一个是阳气,这两种气体它的良能,良是代表本有的,本有的能力,阴阳两种本有的能力,这叫做鬼神,宋儒是这么解释法子。朱子,宋儒的朱子是南宋的了,他说「鬼神」就好像是一种,『性情的功效』,性是什么呢?性就是「天命之谓性」的那个性,情就是人情世故的那个情,他说鬼神就好像是,一种性情的功效,效就是效果的效,一个功能、一个效验的效,这是他的解释法子。因为宋儒他是避讳讲鬼神的,所以他有这种讲法。
我学人的老师,就是雪庐老人,他老人家从《易经》里面的,《系辞传》,《系辞传》是孔子自己写的。孔子在写《系辞传》的时候就讲了,有这两句话,『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就是精神的精,「气」就是阴阳二气的「气」,「为变」为是行为的「为」,「变」是变化的「变」,『游魂为变』,游是到处游荡的那个游,游戏的游,「魂」就是灵魂的魂,「为变」为也是行为的为,「变」是变化的「变」。雪庐老人举出孔子在《系辞传》里面,这两句话解释,所谓「精气为物」,「精」是一种精神,就拿我们人来讲,我们人人都有精神,我们人都有一种气,学中医都知道,人最重要的一个「精气神」,这就是精神,那么「魂」呢?我们人人都有灵魂,比如说,在内地也好、在台湾也好,人死了以后还要做七,七七四十九天之内,也许是转世了,也许还没有转世。什么叫转世啊,他的灵魂还没有投胎去,还有灵魂在那里,这叫「魂」,这就是「鬼神」,就讲这些事情。我们人有灵魂、有精神,万物都有啊!天地间哪一种植物也好,矿物也好,其它的什么都有这个魂,都有灵魂。没有灵魂它就…,不能够生长了,所以在《周易》里面又有一句话,『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孔子讲的,知道「鬼神」的「情状」,情是情形,状是形状。孔圣人都讲「鬼神」,宋儒避讳讲鬼神的话,其实讲「二气之良能也」,这也是鬼神啊!因此了解这个之后,我们看郑康成所讲的,万物都是由,「鬼神」这个气所生出来的,人家汉儒注解的不会错误。
了解这个之后,我们就看了,孔子说:「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他的德行,那「盛」了,什么叫做「盛」啊?「盛」是无处不在,哪里都有「鬼神」,虽然无处不在,但是「鬼神」在哪里啊?这里说,「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你要看「鬼神」在哪里,你看不到,你听一听鬼说话的声音,你听到了没有啊?神明说话的话,你听到了没有啊?你听不到,所以「视之而弗见」,「弗」当不字讲,你看也看不到,听呢?你听也听不到。虽然看不到、听不到,然而,「体物而不可遗」,「体物」这个「体」,你看郑康成的注解,「体犹生也」,「体」这个字就当『生』字讲,这个「可」呢?就当『所』字讲,「体物而不可遗」就是说:万物都是由「鬼神」这个气氛生出来的生物。万物都是由,鬼神的气氛生出来的「而不可遗」,「无所遗」啊,「无所遗」是什么呢?哪一桩事情无一不是,由鬼神那种气生出来的。鬼神之气赋予万物,然后才有万物,这就是生命的『力』。
我们今生,我们讲人有今生,人死了,他的精神,活的时候讲精神,死的时候就是「灵魂」,他的「灵魂」再又找另外一个父母,找到另一个父母他又『入胎』了,这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面讲,「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精气为物」就是父母,这个「游魂」,一个人死了以后他的「灵魂」到处「游荡」,找下一辈子的父母,一旦找到下一辈子的父母,那个父母两性在交合的时候,找到了,那个「精气为物」,他就入了胎了,一入胎就变化,投胎以后,下一辈子他的身体,就逐渐逐渐地形成了,他的生命又开始了。这就是灵魂在那里啊!灵魂就是鬼神,人活着的时候是精神,死的时候这个灵魂就是鬼神。有的鬼神,他附在一个物体上面,有的附在一棵树上面,老树的树有神了。有的化成一个石头了,比如说在内地有一个望夫石,望夫石那个妻子,她的丈夫出了远门了,一直在望那个妻子在山上望,一直望望了以后,丈夫始终不回来,然后自己变做一块石头了,叫做望夫石。这就是鬼神变做一个石头了,因此可以说,万物都是鬼神变的。
这个就是鬼神之为德,其盛矣是无处而不在,这里讲:「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这是拿祭祀来讲了。古时候天子、诸侯都有祭宗庙的,「齐明盛服」,「齐」是斋戒,这个齐字读斋,我们现在那个斋字,在齐的下面还有写的三点,那是斋,这个齐字跟那个斋字是一个字。就是斋戒的意思,在祭祀之前,要斋戒。「齐明盛服」盛服就是,穿上祭祀的衣服。「以承祭祀」,就「鬼神」来讲,叫天下之人,使得天下之人穿上祭服,「斋戒」不但是穿「祭服」,在祭祀之前,什么叫斋戒啊?有夫妇的,在祭祀之前,前三天夫妇不能同房,这叫做斋戒。然后祭祀,鬼神才有感应,以承祭祀。
「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洋洋」是表示跟水一样的,海水一样,「洋洋乎」,是海水你看一片汪洋的,哪里都是水,拿这个比喻「鬼神」无处不在。「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你祭祀的人,心里存着感想,心里在想,你在祭祀的时候祭祖宗,祖宗的神就在你的上头,或在你的左右,无处不是你的祖宗,哪里都是。祭祖宗如此,祭其它的神明也是如此,所以在《论语》里面讲,『祭如在,祭神如神在』,祭祀的时候,所祭的对象,那个「鬼神」,「鬼神」就在前面,他就在接受你的祭祀。你没有这个观想,你心里就不诚,没有这个诚心的时候,「鬼神」就不来的。等于一个普通人请客,你要邀请你的朋友,到你家来吃饭,或者你请朋友,到一个菜馆里去吃饭,你要诚心去邀请他。你是随便说,我请你来吃餐饭吧,你随便说一句话,有口无心的话,你的朋友不会来的,你必得要诚心诚意,正式邀请他,先征求他,你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想请你去吃饭,表示你的诚意,你配合他的时间,这个人家才来啊!
对人都是要这样诚心,你对于鬼神不诚心行吗?所以一诚心这样祭祀的时候,「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话,你就得到鬼神的感应,他就来享受你的祭祀。所以孔子讲:「祭则得福」。孔子不祭祀则已,孔夫子祭祀的时候,就能得到福报。为什么呢?有这个诚心,有诚心的话,所祭的鬼神,他就感应来。那么对待鬼神,不能用假情假意的,我们对人也许用虚假心,还骗得过人,对于鬼神骗不过的,鬼神,你起了什么心思,鬼神就知道,所以一定要诚心。
下面就举【诗】来说了,【【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这个【诗】是引用大雅里面的,《诗经》有小雅、有大雅,大雅里面有一篇诗,叫做抑之诗,抑是提手边,给人家压抑下去的那个抑字,抑制的抑字,抑之诗那一篇诗,在那一篇诗里面有这几句话,「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神」就是『神明』,『神明』的格思是什么?「格」是什么呢?「格」当『来』字讲,「思」这个字不是当思想讲,这个字是当语助词,古人说话,文语说话有他的语气的,我们现代人说话,有现代人说话的语气。这个语气与那一句话的意思,没有实际的意思,只是表示说话的,语音的一个气氛而已,这叫语助词。「神之格思」就是,神明来,神明来了。
「不可度思」,「度」是猜度的、猜测的,「神明」是来或是不来,我们没有办法猜想他来,度是你猜测他来,你猜测神,是不是什么时候来啊?你猜想不到,「不可度思」,「度」是度量的意思。「矧可射思」,「矧」是当况且讲,这个「射」,前面射箭是读射,这里是读「易」,「射」是什么呢?「射」是当『厌倦』讲,或是当『懈怠』讲。那么就是说祭祀的时候,神明他来的时候,我们祭祀的人想象不到,我们也猜测不到。既是他来我们都猜测不到,那我们只有拿真诚心,来感应就可以了。我们必须要拿真诚心去祭祀,他自然来。至于他来我们又看不见、又听不到,当然我们猜测不到,我们只有拿真心。
既然如此,我们拿真心祭祀都来不及了,何况我们还能『懈怠』吗?我们更不可以『懈怠』了,前面讲,我们只有拿真心去祭祀,我们绝对不可以,有应付的心理,有懈怠的心理,你拿这种应付的心理,拿很懈怠、很厌倦的心理来祭祀,那个鬼神绝对不会来的。这个意思就是告诉我们,鬼神是无处不在,我们对于无处不在的鬼神,你看不见、也听不到。你只有拿真诚心去祭祀他,才能感应他来,你绝对不可以拿『懈怠心』,去应付了事,那感应不到的,这一篇意思是如此。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上面的意思讲完了以后,「夫」这个字是个语助词,要说话之前先说一个「夫」字,然后说出来就很自然,「夫微之显」,「微之显」是什么呢?「微」是很微细,微到人家看不见,听不到那种程度。虽是那种程度,「显」最隐微也就是最明显啊,这个道理,我们学中庸之道应让要了解。为什么呢?前面讲到鬼神了,我们不要认为,鬼神我们看不到、听不到,鬼神就不在,不是如此。鬼神无处而不在,鬼神虽然我们看不到听不见,他是最隐微的,然而也最明显,哪里都有鬼神。这就是让我们了解,我们学中庸之道,我们必须要用诚心。做任何事情,都要拿这个真诚心来做事,我们对待任何人,都要拿这个真诚心来待他,这才是『修道』的人。
所以说:「诚之不可揜」,「揜」这个字,就是『掩盖』的意思,把它掩藏的意思。「诚」这个字,没有办法把它隐藏起来,「如此」就是,像上面讲的鬼神那样的,你想瞒过鬼神,瞒不到。也就是说,我们不拿真诚心来待人,我想用虚假心来欺骗人,欺骗不到啊!你也许认为,我欺骗他,他就受我的欺骗,我就欺骗到了,不是这个讲法。在【经书】里面提醒我们,『毋自欺也』,你欺人可以欺骗到,你欺骗自己,你欺骗不到,为什么呢?你不拿真诚心待人的话,你欺骗了人,你欺骗不到自己,你自己受害了。学中庸之道最重要的,就要拿这个诚心,诚心待人就是拿诚心待自己。诚心待自己,你就是学中庸之道,你这个『天命之谓性』,你才能够见到自己本性,失去这个诚心的话,你学一辈子,学几辈子你也学不到,诚这个重要就在此。说到这里,就是休息了。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