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修,现在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今天开始,我把这个经文念一遍,【【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从这里开始,刚才念的这里,就是从人事上举事实,让我们了解学中庸之道,就在这上面来学习。经文我们就看了,这里就是孔夫子讲,孔夫子说:「舜其大孝也与」,「舜」就是在中国讲廿四孝,他是第一位的大孝子,他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从修『孝道』成就圣人的。他在他那个家庭里面,对于父母,对于他的弟弟,那样的表现。后来由人家推荐给尧帝,尧帝把他请过去以后,经过很多的事情,给他试验着来办天子的事情,后来由尧帝禅让位子给他。所以讲到中国的政治,孔夫子最推崇的就是尧舜,尧舜就是禅让政治,把天下都可以让给贤能的人。
所以在这里孔子讲:「舜其大孝也与」,「舜」这位圣人,他是「大孝」,是大孝子。「也与」呢?「与」是一个活动的语气,说到舜帝是一个大孝子,下面接着就讲:「德为圣人」他修养的德,他的道德成就了,成为圣人了。后来受了尧帝禅让给他的天下,所以「尊为天子」,有天子这种尊位,「尊」是受人尊敬的那个天子之位。这两句话就是说,有圣人之德,又有天子之位,就是「有德有位」。下面说:「富有四海之内」,四海之内,在那个时候来讲,整个中国大陆就是一个天下,在四海之内整个天下,都是天子所治理的一个区域,一个天下。「宗庙飨之」,天子他要祭祀祖宗,祖宗呢?用设立宗庙祭祖的,「飨之」是在宗庙里面,供奉的历代的祖宗、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子孙保之」他的子子孙孙都来保持住,保持什么呢?保持这个祭祀,一直不会断绝的。这个【经文】说了之后,我们研究这个内容。
所谓舜帝是一个大孝,他原来是普通的人,在当时还没有人把他推荐给尧帝的时候,他曾经在历山作个农夫耕田,所以「舜耕于历山」。也在河边作陶器、作手工,那么都是普通人。可是他虽是一个普通人,他能够在家庭里面,对于他的父母,尽到应尽的孝道。他的家庭,父亲脑筋不大清楚,父亲娶了第二位太太,也就是舜帝的后母。他的后母,在养了小孩子以后,也就是舜帝的弟弟,同父异母的弟弟,家庭里有这几位成员。父亲脑筋不很清楚,听他的后妻的话,后妻对于『舜』很不好,不拿平等心来对待『舜』,偏爱她自己的儿子,但是不管家里这些人,对待『舜』是如何,然而「舜」对于他的父亲,对他的后母,以及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不问别人对他如何,他是尽到对父母的孝道,对他的弟弟也尽到,做哥哥应尽的本分。
那么就这样的话,他逐渐逐渐地,使他家里这些人,不致于犯下更大的罪恶,这是不容易的。所以后来他以这个孝,让人家发现了,把他推荐到尧帝那里去,所以孔子在这里讲:「舜」他是大孝,这个孝可以说「舜」就从,学孝道来成就圣人的。所以「德为圣人」,修养圣人之德,「孝」是修行的一个根本,他成就为圣人了,有圣人之德了。有了圣人之德,要知道他「尊为天子」,然后得了天子这种尊位,尊重、尊敬的位子,同时又「富有四海之内」的,都归他治理。他就是由『孝道』,成就他圣人之德,才有这样的一个成就。
「宗庙飨之」呢?「宗」是祖宗,祖宗的这个宗是什么呢?祖是祖先在那里,「宗」是他这个,宗庙里连连续续的,有子孙在那里祭祀,一直不会断绝。「庙」是什么呢?根据汉儒注解,「庙」是什么?「庙」是当貌字讲,容貌讲,祖宗供奉在宗庙里面,后代的子孙到宗庙里祭祀,就如同见到祖先的容貌,所以这叫做宗庙。天子的宗庙,由他本身往前面追,一直追到,一般说天子有七庙,往上追有七代。再往下呢?他的子孙,这样的话,「宗庙飨之,子孙保之」,做了天子对于,对于宗庙祭祀这么重视,这是报答根本的。要知道自己修养这种德,做上了天子的大位子,要知道是祖宗,好几代以来积累下来的『道德』,由他本身再加以修养,才成就的。因此做了天子,对于宗庙要注重祭祀,这是报答的根本。
舜帝接受了尧帝,把天下禅让给他以后,他到了后来,也同样地,把天下让给贤能的人。这个贤能的人,就是夏代开国的天子,就是禹王,夏禹王。既是他把天下也,禅让给禹王了,刚才念的「子孙保之」,子孙保之的「之」,保之指的是什么呢?不是保有天下。因为天下已经让给,夏朝的禹王了,那么他这个「子孙保之」是保什么呢?「保」他这个宗庙的祭祀,由他的子孙一直保持到后来,始终不会断绝的。比如说,到了周朝,周朝的周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就把舜帝的后代,封在陈国,所以陈国就是舜帝的后代子孙。因此可以想想看,在舜帝让位到夏朝,夏朝后来到了商朝,商朝到了周朝,所以舜帝的子孙一直到后来,子子孙孙,来祭祀祖宗的宗庙,这个没有道德是办不到的。
各位要看,我们中国历史你就知道,三代以后,后来这些历代的君主,他开辟天下的时候,轰轰烈烈的,到了后来亡国的时候,都是非常悲惨,他的后代亡国的后代,那些亡国之君,以及家族的那些人,都是死得非常凄惨的。要像舜帝这样的话,那必得要有这样的道德,才可以的。这是讲舜帝有大孝,然后成就他的圣人之德,做了天子。这还不算,他禅让的这种德,更是不得了的,天下都可以让给他人,其它什么事不可以让啊?就凭禅让这个让字,就跟孝道一样的,就能够成就圣人。
这怎么说呢?『圣人』不会像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起心动念都是为,自己一切的利益来着想。遇到有利害的时候,就跟人家起冲突,跟人家争夺。其实我们平凡之人,所谓的这个「我」,这个实实在在地讲,就中国文化讲到真实的话,这是一个假的、假我,不是真我。真我就是,《中庸》这一篇,前面一开头就讲,「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那个天是天然的,天然而有的这个『性』,也就是本来就有的,就是『本性』,或者是『天性』。这个『天性』才是真正的我,『天性』绝对不像我们…,普通人所了解的,只知道我们现在这个身体,这是我。这个我,你说任何一个人,他的寿命再长,活到一百岁,甚至于活到一百廿岁。就现在来讲,活到一百廿岁已经很少了,再说活到二百岁,那更是找不到了。就算我们活到二百岁,这个二百岁的时候,你到了二百岁的时候,假使你活到二百岁,你在二百岁这个年龄,回头一想,想到少年的时候,儿童的时候,就好像在眼前是一样的,相隔没有好远。换句话说,你回头看这个二百年,这个时光非常短暂的。何况我们现在,你说哪一位能够,活到二百岁啊?没有的。
这就知道,我们任何人这个身体,包括我们现在起的这个念头,这个思想,这个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就是因为我们把虚妄的『假我』,当做真实的我,就把我们「天命之谓性」,那个『本性』遮盖住了,障碍起来了。因此我们现在人人都有,『有生』、『有死』,人在世间遇到天灾人祸,所最恐惧的是什么呢?天灾来了、人祸来了,他最恐惧的就是死啊!如果没有死的时候,那还有什么严重的恐惧啊!恐惧最严重的就是,就是一个死亡啊!然而不知道,这个死亡也是假相,『天性』里面,根本就没有死亡这个现象。但是你要把…,天然而有的『本性』,把它修养、开发出来,怎么开发呢?就是要学尧舜禅让,天下都可以禅让给别人,何况我们普通,跟人家小小的利益,为什么不能让啊!你不懂道理就不肯让了,你懂得中庸之道,懂得这个道理的时候,任何事情都可以让,让得愈多,让得愈彻底,你的『本性』开发得愈快。
所以,我们学了这几句经文的时候,这是孔子讲的,孔子讲的话,每一句话都是教我们,向自己『本性』上来修养,就是教我们成就圣人。所以从这几句话,我们学什么呢?学『舜』那种大孝,学舜帝那样,一切事情都要让人家,都要禅让。这样的话,在今日之下,一般人看起来,这个好像做得未免太过分了,人家是一切不讲道理的,你也让他。今日之下也有很多那些父母,也有很多父母不好,你也是要讲究对父母孝顺吗?这是现代人的看法。中国的文化,讲五伦道统,五伦的修养『各尽其分』。父母他怎么样不好,那是他的事情,我们做儿女的人,我们只管尽我们的『本分』。这个现代人不认同的话,那没有关系,我们懂得这个中庸之道,应该怎么样地,把我们的『本性』,能够开发出来,有这样的方法,我们就照这个方法去学。『修道』是我们自己,不必看人家怎么,批评也好、认同也好,我们一切不管。「古之学者为己」,孔子那个时候就说,自古以来求学修道,但为自己的修道来…,来修养、来学习的,不必想到人家怎么样对你的观感,那一切不用管,这才是真正的『修道』。
这一段,说完以后,下面就说了:「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所谓「大德」,『大德』就是指的,成就圣人之『德』了。我们一般在世间,做一些慈善的事情,来救济他人,你用财物救济人,或者用你的能力,或者用你的学问,种种的来帮助别人,当然这个也算是德,也是你道德的一种表现。然而,那是普通的『德』,不能算「大德」,什么才是「大德」呢?那就是因着你修养的那些事情,那些事情都能够使得你,开发自己的『道德』,开发你自己的『本性』,这个『德』才是『大德』。可以说这个『大德』就是,有天然的『天性』的这个「德」,而由于你,修行种种的功德累积起来,把你的『性德』开发出来了,由『修德』而开发了『性德』了,这是『大德』。必须有这个『性德』开发出来,这才管用,不是普通的德。
有这个「大德」呢?「必得其位」,他必然得到天子之位,为什么有这个『德』,「必得其位」呢?因为你有这个「德」,你来替天下人办事情,你天子,为什么做天子啊?天子就是要为,天下人来办事情。为天下人办事情,可不是普通的,你必得要有『智慧』,要有…,『公平正直』的心,你这样才能够,把天下事情办得好。你公平办事的这种「德」,再讲你办事的『智慧』,从哪里来的?从『性德』出现的,从本性这个德出现的,有『本性』这个「德」,你才能办天下大事情,所以「必得其位」。如果说是『有位』而『无德』的话,那就像后来夏朝的后代最后那个暴君,夏桀王有天子之位,没有天子具备的圣人之德,他害了天下人,最后夏朝的天下被他断送掉了。殷朝,殷纣王也是如此,所以说有「位」而没有「德」,对于天下人固然是有害,对于他本人更有害处,所以是「必得其位」。
既有位呢就「必得其禄」了,做天子就有天子一定的『俸禄』,「必得其名」,「名」是什么呢?名是天子之「名」。这个「名」,中国文化,讲这个「名」要『名符其实』,就是「必得其名」,必得天子之名,天子之名是什么呢?天子一方面有「天子之位」,一方面有「圣人之德」,『有德』『有位』这个「名」,是『名实相符』。否则的话,这个「名」与事实不合的话,这就得不到这个「名」,得了这个「名」的话,就是根据上面『德』与『位』都是相符的。像舜帝呢?他就「必得其名」了。
还有呢?「必得其寿」,『寿命』,也必然得到,舜帝寿命很长,这个在古人注解里面,有不同的讲法。宋儒朱子就是朱熹,他说,舜的寿命活到一百一十岁。孔安国注《尚书》,在《尚书》的《孔传》里面讲:《尚书》孔安国的注解,说舜帝活了一百一十二岁。汉儒郑康成的注解,他说舜活一百岁,这有三种讲法。这三种讲法,你不管是哪一种讲法,活一百一十二岁也好,一百一十岁也好,就算活了一百岁也好,这也都算是得了寿了,得了长寿了。我们现在也有一百岁的人,一百岁算是人瑞了,人中之瑞了,这不容易的事情。舜帝他是活一百岁以上的,这是「必得其寿」,把这个讲完了以后,接着就说结论了。
【【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所以天的生物,就拿这个天地,天是天地的天。天的生养万物,它是公平的,比如说天这个下雨,天上的雨露,它是公平的给地上的万物,都给它滋润,这是公平的。但是地上的万物,有得到雨露的滋润,有的得不到滋润,这个有差异了,为什么有差异呢?「必因其材而笃焉」啊!这个「因其材」,「材」是什么呢?各位看郑康成的注解,「材,谓其质性也」,这个「材」就是万物他的质性,「质」他的本质。换句话说:古代文言讲的「质性」,我们现在人把这两个字,倒过来讲「性质」,「性质」就拿我们人来讲,各人有各人的「性质」。再好懂的话:说是「性格」,更容易懂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格」,人有人的「性格」,树木呢?有树木的性质。比如说,台湾高山上那个神木,一千年以上的那些树很多,那个普通的树木,这两者的「性质」就不一样,树木的性质,换句话说就是它的质料,这个质料也不相同的。所以「因其材」,因着万物,这个包括人类、其它的动物,这种性质而「笃焉」,「笃」郑康成讲,笃是厚也,当厚字讲。
这个他说:这就是说【善者天厚其福,恶者天厚其毒,皆由其本而为之。】所谓天生养万物,「因其材而笃」的意思就是说,就拿我们人来讲,你是善人,天就成就你、帮助你,得到很好的结果,让你得了很多的福。你是一个恶人,指的那些一般人,假如他是个恶人的话,天也叫这个恶人,得到灾祸,也就是让他,后来得到很多灾难。这个看起来,好像这个天给善人一种奖励,给恶人一种惩罚。实际上说起来,天是公平的,既是公平的,为什么…,善人,天是厚其福呢?让他得到福,恶人让他得到毒,毒就是毒害,让他将来受灾害,这怎么说呢?我们可以说一个,后面有个比喻,不妨在这里说一说。
就拿树木来讲,树木它的根,长得很好,有根然后生了树干,树干有树枝、有树叶,它要经过雨水滋润的话,这个树,一天一天生长得很茂盛。假使这个树,它的树根坏了、根没有了,树根坏了的话,它现在虽然还有树干在那里,这个天下雨是公平的下雨,这个雨给有根的树让它滋润,这个根坏了的树木,这个雨也下在这个树上。可是这个树根坏了的树,它虽然得到,天给它同树的雨水,它不但得不到有利益的滋润,反而还加速地让它毁坏。这就是说:用人来讲,那些造恶的人,虽然他的生活环境,跟一般人一样的,他的『罪业』造得愈多,但是他的结果,就跟那些善人不一样。天是同样地,给他空气供给他所需的一切,然而他所做的、自己做的,他不能怪天。
因此这是天的生物「因其材」,天实在来讲,它只是一个帮助的力量,不是主要的力量。这个帮助的力量,它还是公平地,对待万物的。我们了解这个理的时候,遇到好的事情,有福的事情来了,我们知道这是,了解它是怎么来的,既然了解怎么来的话,你要再培养以后更好,继续再做善事情啊,你就是利用这个天,给你的一切的环境,就是天给你的帮助。这个恶人,他如果要自己谦虚的话,从此他可以改,改过向善,一切都是要从自己做啊。
下面就说「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栽」是什么呢?这个「栽」不当栽树的栽字讲,这就是你自己,那个树木一样,你自己有…,往外生发的,潜在的能力,能够接受雨露的滋润,这种潜能,这叫「栽」,这在乎自己。所以「栽者培之」,你本身有这种潜在的,生发的这种能力,结果这个天给你,因着这个「材」,你可以培,培得很厚。「倾者覆之」相反地,你就是「覆」了,「覆」就是倒下去了。说到这里,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