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21)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forum.home.news.cn | 2010-02-23 12:19 | 收藏 | 投票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研究《中庸》,上回《中庸》讲到了,「故大德者必受命」,说到那里为止,今天开始我把经文念一小段,各位可以对照一下。【【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我们就从这里开始研究,从这里开始到后面,祭祀父母的「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到那个为止。这一大段古人把它算是一章,这一章就是解释,文王、武王他们都是圣人,父子都有圣人之德,继续地…,先是作诸侯,然后又得到周家的天下。这一大段是藉孔子,来评论他们的道德。

  现在开始就说,孔子就讲了「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他这是讲文王,在周家还没有作天子的时候,文王是殷纣王那个时代,在西边的一个小国家,是一个国君叫西伯,那个诸侯名,他的爵位叫伯,西伯昌,文王的名字叫做昌,孔子说文王是后来,武王伐纣成功以后,尊称他的父亲叫做文王。他说文王没有忧,「无忧」是一个人,你说谁没有忧愁的事情啊!任何人都有的,要说无忧的是谁呢?「其唯文王乎」,唯有文王他是没有忧的。为什么呢?下面就解释了,「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文王上面的,就是文王的父亲是王季,文王的儿子是武王。他的父亲,以王季为父,父亲是有圣人之德,武王是他的儿子,武王也好。

  要解释这一椿事情,先要看看周家的历史,根据《史记》的,《周本纪》里记载,周家的始祖,叫做后稷,后稷是在尧帝的时代,就做了农业方面的官职了,他的职务是,属于农业这一方面的。到了舜帝的时候,他继续做农业这一方面的事情,从后稷传了好几代。传了好几代传到十二代的时候,有个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就是《中庸》里面所讲的大王,大王养了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泰伯,第二个儿子就是虞仲,小儿子就是季历。这三个儿子当中,古公亶父就为小儿子,就是后来周文王的父亲,就是季历,认为他这个人很好,将来对于那个时候周家还是诸侯,对于周家将来国家的事情,他能够治得很好,能够发展起来。但是依照那个时候的制度,「国君」的位子要传给长子的,古公亶父有这个意思,没有说出来,可是他的长子泰伯就了解了。

  这在《论语》里面都说过的,长子泰伯后来借着一个理由,向古公亶父请了,等于现代人向父亲报告之后,他要到远方去,到了现在南方的江苏这一代,长子泰伯到了南方吴国,春秋时候,现在的江苏那个时候是吴国,在泰伯那个时候,还不叫做吴国,就是在南方。他的第二个儿子虞仲,看见长子,他的哥哥到南方去了,后来也离开了,离开了周家那个地方。这样一来的话剩下,第三个儿子季历,季历到后来就继承古公亶父,国君的位子了,季历生的儿子就是昌,后来叫做西伯昌。那么西伯昌,文王的儿子就是武王,叫做发,发就是发展的发,这个历史。我们大概了解之后,再看《中庸》里面这几句话。「以王季为父」,王季,这个人是很有道德,也很有才能,所以以古公亶父就看出来了,他将来对于周家国家大事,一定能够把国家大事治得好,能够发展出来,可见得他是,有道德、有才华的人。至于武王呢?那当然不必说了,他能够率领天下的诸侯,把殷纣王的政权推翻了,伐纣成功,而建立了周家的天下。

  了解这个事实以后我们再看,孔子讲:文王,他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一个圣人,因为在他的上头是王季,是他的父亲,他的儿子呢又是武王,这两者都是了不起的人。为什么呢?下面就,解释没有忧虑的这个道理。为什么没有忧虑呢?就是说,「父作之,子述之」,所谓「父作之」,各位可以看郑康成的注解,郑康成的注解说,「圣人以立法度为大事」,一个圣人,这是讲在位的圣人,那个时候王季,王季是圣人,他是西边一个国家的诸侯,有位有德的一个圣人。既是有国君之位的一个圣人,他就要立法度,建立法度,所谓法度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一切法则、制度,这个法则由圣人,制定下来以后,就是治理国家一个大根大本,要遵照这个法度来治国的,所以这是一件大事情。这个「子能述成之」,「述」是什么呢?父亲,圣人建立法度之后,这种大事情,这个「子」能够把它接着来办理。所谓「述之」是什么呢?就拿王季来讲,王季制立法度,就拿『礼乐』来做代表,制礼作乐之后,文王呢?就能够按照他父亲,也就是王季,按照他所立下来的『礼乐』制度,照这个制度来实行。这个实行,后来怎么成就呢?文王有一个儿子,在文王手里面继续实行,实行实行之后,后来到了武王,接替文王的位子以后,武王继承文王国君的位子以后,又能够把文王所奉行,王季所立的那个法度,来加以完成。这个所谓完成,这就是「述成之」。

  所谓「父作之,子述之」,「父作之」就是文王的父亲,制礼作乐立下那个法度,他是「作」,文王根据父亲,所制的法度来奉行,那叫「述之」。到了武王呢?继续来奉行这个『礼乐』,不但奉行『礼乐』,而且能够推翻,殷纣王那个暴虐的政权,建立周家的天下,这就是「成之」,所以又有武王这个儿子,能够加以「述成之」。那么这样看起来,把圣人治理国家,以至于平定天下,这一椿大事情,一直由祖父、父亲、儿子,三代,能够「作之」、「述之」、「成就之」。因此就文王来讲,他在这个中间,父亲作之,儿子武王来述成之,上下都是圣人,他自己当然更是圣人了。

  以这样的情况看来,这在历史上很少有。就是在周家以前,周家以前是殷朝,殷朝以前是夏朝,夏朝以前的时候,尧舜,尧舜当然是圣人没有问题的,这是大圣人,可是要知道,尧帝的儿子是丹朱,丹朱没什么才能,治理天下是能力不够的,舜的儿子商均,也是不行。所以像尧舜这两位大圣人,他们两位的儿子,都不能够做到,「父作之,子述之」。可见得周家文王三代,能够「作之」、「述之」、「述成之」,这是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孔子说,「无忧者,其唯文王乎」。

  这个意思就是说周家,远的不必说,远的是后稷,后稷也是了不起的,他能够教一般人,种植五谷,做这些农作、从事农业,这个道德,这个功德是了不起的。从后稷一直到古公亶父,周家这个德,一代一代积下来的,积这个『道德』,特别是从古公亶父,古公亶父认识人,他的三个儿子当中,他,本来他三个儿子都是有道德的人。如果说是稍微差一点,你想想看,他的长子泰伯,他能够那样很轻易地,就把国家让出去吗?他能够不动声色地,离开他的父亲,跑到南方去,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的长子、第二个儿子,也都是了不起、有道德的人。不过特别的是第三个季历,就是王季,从王季到文王、到武王,祖父到孙子这个三代,都是圣人。以这个圣人相承下来,累积下来这个周家的天下,得来的,不是靠武功得来的。

  它是前面讲的「受命」,受什么呢?受的『天命』,这个『天命』是从哪里来,『天命』是从『道德』来的,我们学《中庸》,学《中庸》的目的是要学成为圣人,学成圣人的话,那就要培养自己的『道德』,『道德』从哪里培养啊,『道德』就是像,大王、王季、文王,以至于武王,他们没有为自己,是为天下人来办事情。可以说是大公私地来办政治,这样的办政治,就是积德累功,把这个德积得愈多,一天一天积下来。功就是做那些事情累积起来,一天一天累积起来很多,他是由积德累功下来,才成为圣人。

  下面就接着讲,周家得的天下,它怎么得来的,它的来源,接着就说了:【【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是解释周家,由于前面「父作之,子述之」,这种立的法度,着眼点都是为天下人,来『制礼作乐』的,这样做了那么多的功德,所以这里讲武王,武王是什么呢?「缵」,「缵」这个意思,照郑康成的解释,「缵」是什么呢?继也,就是继续的继字,「绪」是什么呢?「绪」是,做那些事情的事业,当业字讲。周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这个,大王就是古公亶父,从古公亶父,大王就是制立很多的法度。这个中间有王季、文王,这些事业,这些事业由武王「缵之」,「缵之」就是继承,由武王来继承他的祖上,好几代以来的这种事业,到他手里,就是到武王手里。在武王手里武王本人,开始继承文王位子的时候,还是西伯的一个国君的地位。

  国君的地位之后,他那个时候「壹戎衣而有天下」,「壹戎衣」这有不同的解释,按照郑康成的解释,各位郑康成的解释,这个各位可以看一看。「壹戎衣」的衣字,他说:「读如殷」,殷就是殷纣王的那个殷,这个『衣』为什么读殷呢?在郑康成的注解,他说这个「衣」应该读殷字,衣就当殷字讲,就是当殷朝的殷字讲。这个殷跟「衣」有什么关系呢?他说,齐国人,齐人,齐国就是现在河北这一带,比山东再上面,山东北边,山东省的北边是齐国,现在山东在那个时候是鲁国,郑康成他的家乡,就在齐国这些地方,齐鲁这个地方,他知道,他说齐国人念殷朝的殷字,读音就读成「衣」字,殷、「衣」,就念成「衣」字了,所以这个「壹戎衣」,就是「壹戎殷」,他是这个解释。

  「戎」是什么呢?戎是当兵字讲,兵器,是武器,「壹戎衣」,照在郑康成的解释,到了武王这个时候,他一用了兵,他一旦用了兵、出了兵,就能够,把殷纣王这个殷家灭掉了,打败了殷纣王,把殷家的天下灭掉,建立周家的天下,他是这个解释。另外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根据《尚书》,《武成篇》里面有一句话,武是周武王的武,成就是伐纣成功的那个成。《尚书武成篇》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一戎衣,而定下大」,这是说武王,「一戎衣」就推翻殷纣王的政权,而建立周家的天下,而定了天下了。在那一句话里的意思,「一戎衣」意思就是说,由武王「衣」就是当衣服讲,「戎衣」就是着上军装,古时候的军装戴的盔甲这一类的,也是属于军中,防卫武器这一类的作战用的,叫做「戎衣」。《武成篇》那一句话讲,「一戎衣」,一旦穿上了戎装,「衣」就是衣服,一旦穿上「戎衣」的时候,而『天下大定』了。『天下大定』就是,由武王把天下平定了,伐纣成功了,在这里这个解释,就是把「戎衣」不是当殷朝讲,是当衣服讲,穿的军中作战的服装来讲的。虽有这两种讲法,意思还是一样,就是到了周武王的手里,他一用兵的时候,就把殷朝打败了,有了周家天下。这是说明武王,继承他的大王、王季、文王这个事业,由于他一旦用兵的时候,就有了周家的天下。

  那么这个定了天下之后,你看他这个「身不失天下之显名」,所谓「天下之显名」,他本身,虽然是由,由用兵得的天下,可是他跟成汤王放桀是一样的,汤武革命,他是革民之战,他是吊民伐罪的,以吊民伐罪这种武功,建立天下,对于他圣人的『道德』,这种名声是一直保有,保持他吊民伐罪,这个好的「显名」,所以「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尊为天子」,有了天下之后,就做了天子了,所谓天子是受了『天命』,来治理天下的,治理天下是天子之尊,受到天下人的尊重。「富有四海之内」,「四海之内」就是周家那个时候的天下,他所治理的那些天下人,包括他的土地,一切的人民,可以说都为他所有,所以叫富有四海之内。

  「宗庙飨之」,「宗庙」就是他的祖宗,古时候无论诸侯、天子,一旦有了国家的时候,天子有了天下的时候,就要建立「宗庙」,建立「宗庙」就是,「宗庙」里面是供奉祖宗,历代的祖宗都在「宗庙」里面,供奉在里面,供奉在里面是定时候的来祭祀。定时候祭祀祖宗,就祖宗来讲的话,他就「飨」,来享受他的子孙的祭祀。「子孙保之」,「子孙」,不但他本身,子子孙孙,都能一直保持这样的祭祀。这为什么呢?中国的文化,从天子到诸侯,以至于到一般人,要讲究什么呢?报答根本。我们一个人,我们这个人身是怎么来的啊,从父母来的,没有父母哪有我们这个人呢?父母还有父母,就一直推推到始祖。这样的时候,凡是从我们的父母开始往上推,都是有恩于我们本人,既是有恩的话,我们就不要忘记。祭祀祖宗,就是要报答祖宗的恩德。天子也好,诸侯也好,除了「宗庙」祭祖宗以外,还要建立「社稷」,「社稷」是土地的,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国的国家,祭祀土地的神明。社是「社稷」,祭祀「社稷」是报答,凡是我们生活的来源,古代那些教我们,怎么样取得生活的资源,这些人都是有恩于我们的,「社稷」之神,就是管理这些事情的神明,所以要建立「社稷」,要祭祀「社稷」之神。这里是讲宗庙,「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再下面就说了,【【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这一段,就是接着上一段讲的,上一段讲,文王上有王季、下有武王,这个三代「父作之,子述之」,然后建立周家的天下。「宗庙飨之,子孙保之。」这里接着讲,讲武王,这是…,称赞武王的这种『道德』。他说:「武王」呢?「受命」,武王『受命』,由于「周公成文武之德」,武王「受命」之后,由周公来,「追王大王、王季」,继续这一段的历史。这个讲「武王末受命」,这个「末受命」各位看看,郑康成的解释,「武王末受命」这个「末」字,当老字讲,到老的时候才「受命」,这就是武王到,年纪老的时候,按照郑康成讲,武王「受命」在什么时候呢?「末受命」,从武王什么时候开始。在殷朝殷纣王的父亲叫帝乙,帝就是皇帝的帝,皇帝的帝,乙就是甲乙丙丁的乙,帝乙那个年代,武王出生,武王出生到以后,到他伐纣成功那个时候,这个时候周武王年岁,已经有六十多岁了。所以是「末受命」,郑康成解释这个末当老字讲,到老年受命,到老年「受命」的时候。

  这里讲,「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因为武王到老年受天命,伐纣成功没有好久,他就去世了。没有好久就去世,周成王,武王的儿子,继承他的天子的位子,但是成王年纪小,由周公代理成王来治理天下,就是摄政,由周公摄政。周公摄政也是继续,文王、武王这种德业,就是「成文武之德」。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武王伐纣成功,已经到老年的时候了,没有好久就去世、就死了,成王虽然继承天子之位,但是年纪小,那么由周公、周公旦。周公旦就是武王的弟弟,就是成王的叔叔,由他来摄政代理天子,由他代理天子,他也是「成」,完成了文武之德。完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

  所谓「追王」是什么呢?「大王」原来是,在西方一个小国家的国君,「王季」也是如此,「文王」也是如此,所以这个,「大王」加个王字,王季原来是「季历」,现在加个王字「王季」,那么文王原来是昌,名字叫昌,后来叫做文王,这个都是后来追的。追王的「追王」那个王当动词讲,就是后来追加上,把「大王、王季、文王」,讲这个「追」字,只讲「大王、王季」,因为「文王」那个时候,死了没有好久,武王已经成功了。那个时候武王伐纣成功,还是藉文王的名义的,所以在这里讲「追王大王、王季」。

  再下面讲,「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大王、王季、文王」都追为王,都叫做王。那个时候三代天子都称为王,这跟后来不相同的。后来比如说,汉朝以后,刘邦建立汉朝以后,他把他的子弟封了很多王,后代这个王跟三代那个王,不相同的,三代天子才称王的。这个时候,武王成功以后,周公继续代理天子,所以他追赠「大王、王季」为王,为天子,至于说「先公」呢?先公是大王以前的,一直到「后稷」,都叫做先公,这个以天子之礼来祭祀,不要追赠王了。说到这里,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