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第二十二集 讲解1
各位同修,我们继续刚才讲的那一段,「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武王末受命」就是到晚年,到了老年的时候,「受命」得了天下,后来由周公来代理天子,完成「文武之德」,把原来的「大王、王季」都追加为王,大王以前的祖宗,不要追加为王了。那么就是,「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先公」就是指的,从「王季」以上的祖先,一直到周家的始祖『后稷』,这些祖先都叫做先公,那么用天子的礼节,来祭祀这些「先公」,就不必追王了。那么下面就解释,为什么…,「祀先公以天子之礼」,这就讲「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这个礼,就是周家以天子的礼,祭祀他历代的祖先,这个礼「斯」当此字讲。「斯礼也」就是此礼,就是这样的礼制「达乎诸侯」,一直通达到,「达」就是到达的意思,一直到达什么呢?诸侯、大夫、士、庶人。诸侯以下,怎么说以天子之礼,祭祀先公呢?诸侯不是天子啊,诸侯以下的大夫、士庶人,更不是天子,那就是下面解释。
下面解释,一个是爵位,一个是禄位,这两种、照这两个办法来祭祀祖先的,所以下面讲「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是一个大夫,这是举例子,他的父亲做卿大夫,他的儿子呢做一个士,士是一个普通的读书人,那么这样看起来,怎么葬法子呢?「葬以大夫,祭以士」。在丧葬的时候,父亲刚死了,刚死了就是办理丧事情,办理丧事情这个丧礼,丧礼之中有葬就是埋葬。葬礼的时候,就用死者,用父亲他是大夫,就是大夫之礼,来办理丧葬的事情。在祭祀的时候呢?丧事、丧葬事情办完了,到以后定期的祭祀。这个祭祀,就用儿子的『禄位』了,俸禄,他的俸禄他做到什么官位,以他的官位那个礼来祭祀的。这个礼就是周公在周家的天下,周公制定的礼,他是这样规定的。
如果是「父为士,子为大夫」,父亲是一个读书人,是一个士人。而他的儿子做了卿大夫了,做了大夫之官了,那么父亲死的时候,以士礼,来办理丧葬的事情。办理丧葬事情完了以后,在祭祀的时候,那么就要…,「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来办的,祭呢?就用大夫之礼,来办理祭祀了。这个礼为什么呢?在葬礼的时候,以死者为主。在祭祀的时候,主祭,以主祭为主。祭祀的时候子是主祭人,既是子是主祭人,那就用儿子他的『爵位』,他是什么职位,就以他的职位的礼节,来行礼。这就说明了,周公前面讲「成文武之德」,周天子之礼,来祭祀大王以上的历代「先公」,大王以上的历代先公,不是天子,是一个小国的诸侯而已。这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以主祭人的身份,这个时候主祭人的身分,他是天子了,所以用天子之礼,来祭祀他历代的祖宗。这种制度,一直贯彻到,天下各国的诸侯,卿大夫、士,还有普通的民众。「庶人」,「庶人」就是普通的民众,「庶」当众字讲。
下面说:「期之丧」,「期之丧,达乎大夫」,这个「期」是一年的,守这个丧期一年,这是守一年,这个「达乎大夫」。这个意思就是…,到了一年之丧。这是指的「达乎大夫」是什么呢?「大夫」,这个讲丧服有五服,五服最重的是斩衰,就是现在,大家都知道孝子穿的麻衣,麻衣就是披起来,也不要连缀起来,那叫斩衰。斩衰次一等的叫齐衰,那个麻衣可以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衣服的形状。齐衰下面叫大功,大功下面小功,第五个叫缌麻,缌麻就是很精细的麻做的衣服,这是丧服。大夫这个期年,「期年之丧,达乎大夫」的意思就是说,一年的丧期,大夫可以降为大功的丧服,这是就旁系的亲属来讲的。直系的亲属这个还不能办的,直系的亲属,他就按照该穿什么样的丧服,就穿什么丧服。这个「期之丧,达乎大夫」,是指旁系的亲属来讲的,这个「期之丧,达乎大夫」。但是三年之丧怎么样呢?三年之丧是重要的丧了,是父母之丧「达乎天子」,三年之丧就是天子,天子父母死了,他要守孝三年。「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为什么天子有父母之丧,天子也要守呢?下面讲这是父母之丧,父母死了,这个丧礼没有贵贱的,你天子也好,诸侯、卿大夫,以至于一般民众,不问是贵是贱,「无贵贱」是不问、不管,不管是贵是贱,一律地要遵守三年之丧。这个什么呢?这个三年父母之丧,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礼』,一个『丧礼』,不能够因为,一个人的地位是贵是贱,而有所不相等的,这是一律,同等地要守三年之丧。
中庸 第二十二集 讲解2
这种『礼制』,讲这个有什么用意呢?看前面讲「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这种礼制,周公制礼作乐,完成这个礼乐制度,不但是周天子,周家本人要这样遵守,而且要把这个礼乐制度,推及到下面这一句「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推及到天下。这就是周天子来讲,你做了天子以后,你追赠你的祖父、父亲,来做天子这个名义,有这个名份,历代的祖宗用天子礼来祭祀,这是你报答『根本』,尽了「孝道」了。这不但你周家这样尽「孝道」,周天子也把「尽孝」,报答根本的这种「孝道」要推广,推广到天下的各国诸侯、大夫,以至于一般读书人,甚至于到一般民众。中国这个文化,是了不起的,那么由于这种「孝道」,报答祖宗不要忘记『根本』,这是我们中国讲的文化它的『根本』,有这个『根本』来办政治,他是实行「仁政」的,为什么呢?他不实行「仁政」的话,就对不起祖宗。那么因此有这种文化,他必然是做天子也好、做诸侯也好,甚至于在国家做一个公务员,都要大公无私地,来为民众办事情。那么讲中国的政治,孔子讲的政治讲,就是这个政治学,就是从「孝道」开发出来的。这个「孝道」开发出来以后,这个文化的『根本』,从春秋,这个还不是春秋,在西周那个时候,从西周到东周、春秋、战国,一直到汉朝,汉朝以后一直到清朝,都是讲这个『道』,讲这个「孝道」。
所以今日之下,我们若说是要讲政治,要教人家学政治的话,尽管我们现在一般是注重,西方的政治学,但是你真正的,要把中国政治做好,这个『根本』不要放弃了,必得要从那个『根本』上来学,这个『根本』的「孝道」,一方面你自己办政治,要把握这个『根本』,一方面你也要把政治什么呢?除了你办行政以外,你还要把这个放在教育上面,把这个「孝道」来教育天下人。唯有这样的话,你办政治,政治教育,你才能真正地把天下治得好。这一章是赞美,文王、武王以至于周公这种的『道德』,他的这种『道德』就是从「孝道」,发出来的。「孝道」从哪里来的啊,「孝道」就是从各人『本性』上发出来的。我们学【中庸】,子思在这里举出孔子赞美,文王、武王、周公这些『道德』,就是教我们学文王、武王、周公,所注重的「孝道」。这是重要的,我们从这里学、这样地学,一方面我们你不管做任何事情也好,你对天下人都有益处的。也就是你学圣人,你就这样从这里开始学,你学圣人怎么学法?学圣人就是,必得要去了自己私人的利益,要为天下人来谋求福利,纯粹是利他的,不是利益自己,从这样学你才能够,把圣人学好,学成为圣人,重要的意义在此处。
下面又是一章了,又是一大段,我们先念一小段,【【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先读这一小段,孔子,这还是孔子讲的话,说,子曰,子曰就是孔子说了,「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这个「达」是什么呢?是『通达』,可以说武王、周公对于「孝」是「通达」了,讲这个「孝」实在不容易,《十三经》里面,有一部经叫做《孝经》,那完全讲孝道的。我们今日一般人,看《孝经》的人不多,各位有时间的话,最好把《孝经》找出来,好好看一看,那里讲孝道讲得非常完善。《孝经》讲的很完善学到的,完全学到了,那就是「孝」通达了。周家的周武王,武王的弟弟是周公旦,周公是圣人,孔子最敬佩的一位圣人。所以孔子说「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其」,就是指的他们,他们对于这个「孝」是「通达」了。这么说是「通达」呢?下面就解释了「夫孝者」,这还是孔子说的话,「孝」是怎么讲呢?「孝」啊,「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这个「志」,比如说,父亲的意志,他的心志,父亲的心志没有完成,他的儿子来继续,继续他父亲的志,把这个志完成了「善继人之志」。就是说他父亲的志,他做为人子,就应当把父亲的志,继续下来完成。
「善述人之事」是什么呢?这个「事」是事业,父亲所做的那些事业,由儿子把它很好的很完善的。「述」,是把它表现出来,把它彰显出来,事情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做得有很明显是绩效,把它表现出来,这叫「善述人之事」。「事」是事迹,「述」就是把它能够表彰出来。这两句都叫「善」字,所谓「善」字是什么呢?是从好的一方来讲。比如说周家王季、文王,都是有「道德」的这些志事,事就是事业,志就是做的那些功德,这是「善」、这是好事情,他要继。,假使说、这是假设的话,假设一个父亲,他做的事情是不善,不善是什么呢?父亲做盗贼的事情,父亲偷盗人家的东西,这个做儿子的就不要继承,所以这里讲:「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都是就好的一方面,道德这一方面来讲的。武王、周公,就是把他的祖上,祖父、父亲,一代一代的这些「善事」,他能够「继」、能够「述」,能够完成。
还有呢?「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春秋」的祭祀,「春秋」两祭,「春」是春祭,春天的祭祀,「秋」是秋天的祭祀。在「春秋」这两个时期来祭祀的时候,「修其祖庙」,这个,修「祖庙」是把宗庙里面祭祀一切,所需用的那些,包括祭器种种这些事情,都要很完备地,按照礼仪把它办理得很完善。「陈其宗器」「宗器」是祖宗的那些祭器,祭宗庙的那些祭器,把它陈列出来。还有呢?「设其裳衣,荐其时食」,「裳衣」是先祖所遗留下来的衣服,祖宗在世所穿的衣服,祖宗不在世了,那个衣服保留下来。到了祭祀的时候,祖宗穿过遗留下来的衣服,这个时候,在祭祀的时候,还要把它拿出来。「设其裳衣」是什么呢?在那个时候,祭祀的时候,古时候祭祀,由一个人来扮演祖宗,这叫尸,把祖宗穿的衣服,「设其裳衣」把这个「裳衣」,交给扮演祖宗的那个人,让他穿上接受祭祀。「荐其时食」,「荐」是呈献的意思,奉献的意思,奉献「时食」,「时食」是四时所祭的,那些所用的食物。
中庸 第二十二集 讲解3
还有,【【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办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这个继续讲祭祀的时候,在春秋两次修祖庙,「修其祖庙」就是把祖庙,我们现在一般的习俗,一般民间是清明节扫墓,那不是在「宗庙」里面,是扫墓,扫墓是什么呢?把墓地上的草,杂草把它除一除,这一类的。「修祖庙」,「修其祖庙」,在「春秋」两次祭祀「祖庙」的时候,也是把「祖庙」把它修饰修饰,把它整理整理,打扫干净,然后「陈其宗器」,一切的这些等等。
下面就讲了,前面那一段,讲的在祭祀之前,那些预备的事情。现在再说「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所谓昭穆是什么呢?按照周家的「礼」,「宗庙」里面,天子的宗庙有七庙,天子以下要减少。「昭穆」在这里讲,在天子的宗庙,七庙之中,在太祖庙里面,所谓「昭」是什么呢?左「昭」右「穆」,『太祖』居在当中,『太祖』当中,在『太祖』的左边是昭,右边是穆,这个以父子的排列。比如说,『太祖』在当中,那么父呢?在左,子在右,左「昭」右「穆」,「昭穆」就是这样把它排列起来。这是序数『爵位』的,「爵」是当位来讲,序这个『爵位』什么呢?「以办贵贱也」,辨是辨别,辨别爵位的「贵贱」。还有呢?「序事,所以辨贤也」,「序事」,「事」是这个事情,「序事」这个事情是什么呢?比如说前面讲,祭祀要用各种祭器,比如说乐器,谁来演奏这个乐器,担任哪一种事情,在祭祀里面,举行祭祀的时候,排定这种职位,各人担任一种各人的职位。这种担任这个职位,谁奏哪种乐,谁来担任其它的哪一种职位,各人担任一种职位这叫「事」。「序」这个「事」的时候,跟这个「序爵」不一样的,「序爵」是按照「昭穆」,来序、来排列的,他是辨别贵贱。「序事」在宗庙里,祭祀担任职务的时候,他是按照个人他的专业、他的才能,按照个人的才能,来担任他是什么职务,这是辨贤也,贤是贤能,按照他的贤能,来担任什么职务,是这样的。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旅」是当终字讲,「旅酬」是「下为上」,这个是在祭祀完了,祭祀完了的话,在饮酒的时候「下为上」,「下为上」是什么呢?比如说在举杯子举酒杯,那个酒器,下辈的、地位下的人,他先举杯子来敬上,敬在他上级的,在他地位之上的人。在下的先举杯,「下」当晚辈来讲,晚辈先举出酒器来先饮酒,然后献给长辈。这个礼仪现代人,在宴会的时候在饮酒的时候,晚辈向长辈敬酒,敬酒的时候,自己先饮酒,表示对长辈尊敬。这个「贱」是当什么呢?「所以逮贱也」,「逮贱」,「贱」是当下字讲,逮贱是晚辈先敬酒,敬长辈,长辈然后再,还这个晚辈,这是「以逮贱也」。这个礼制到现在,先向长辈敬酒,长辈然后再回敬,这个『礼』还是保留到现在。
「燕毛,所以序齿也」,「燕毛」,这是在祭祀完全完了以后,在私人宴会的时候,在普通宴会的时候。「毛」是什么呢?「毛」是看见人家头发,头发,年纪长的年纪大的人头发,变白了或者是花白,年轻的人头发是黑的。在一般宴会的时候,这个燕就是宴会,在饮酒宴会的时候,看个人的毛发,毛发的颜色,这个时候「序齿」了,齿是年龄年齿,在这个时候不必序数辈分了,比如说,一个家族里面的辈分是怎么呢?有的是伯伯、叔叔辈分长,侄儿的辈分低。但是在这个大家族之中,辈分长的不见得年龄长,有的时候辈分晚的,他是侄儿或是侄孙儿,说不定年龄,还比叔叔、伯伯还要长。在这种宴会之中,「序齿」,「齿」是谁的年龄高,从哪里看出来呢?看他的头发白了,他就是年纪高了,在这个时候,就是以齿来序数了,这是一个周礼。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孝之至也,「践其位」,「践其位」就是在祭祀的时候,「践」,当升字讲,升到宗庙里面,升到那个位置,按照礼来行其礼,按照礼乐应该,奏什么样的音乐,一切依照这个礼所规定的,来行事。这个怎么呢?「敬其所尊,爱其所亲」,「祭祀」就是讲究「孝道」,一切一切都按照礼制来举行。比如说,你「践位」,「行礼」,你在什么位子,就行什么样的「礼」,比如说同样的跪拜礼,行几次的跪拜,奏乐包括舞蹈,比如说天子有『八佾舞』,这个都有一定的规矩。「敬其所尊,爱其所亲」,「敬」,只管敬还不够,还要加上一个「爱」字,因为宗庙里面对于祖宗,除了尊敬还要「爱其所亲」,敬、爱,这两者都要具备。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事死如事生」,事奉这个,死是什么呢?死是,死了没久,就是在丧事的时候,父母之丧的时候,这个办理丧事,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样「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呢?「亡」是死了已久了,很久的时候了,这个时候虽然在祭祀,还是如同父母祖宗在世一样,「如事存」,这个「孝之至也」。就是说,不问父母刚死没久,以至于父母死了很久,包括祖宗已经很久远的时候了,都把他当做在世间一样的,这就是「祭如在,祭神如神在」,那是对神明那样讲,对父母祖宗也是这样,这是「孝之至也」,「孝道」讲到至处了。
「宗庙之礼」以外,还有「郊社之礼」。【【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郊社」社是祭土地的,地神,就是「社稷」之神,祭「社稷」的这个「礼」,这是祭上帝。天子有天下,诸侯有国家,都要建立【社稷】。就拿天子来讲,他这个「郊社」之礼,他是来祭祀上帝的,奉事上帝的,宗庙之礼祭祀祖宗,「所以祀乎其先」。
【【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把「郊社之礼」,事奉上帝的礼,「宗庙之礼」是事奉祖先之礼,这个都明了了,明了「祭郊社之礼」,「尝褅」这是按照祭祀,「春秋」两次祭祀的这种意义。这个治理国家,天子治理天下,诸侯治理国家,「其如示诸掌乎」,「示」是指示,按照郑康成的注解,「示」当置字讲,置就是放置在那里。就是把这个事情,你治理天下治理国家,天下的事情,国家的事情,就放在手掌上那么容易。「其如」治理天下、治理国家,你只要明了,「郊社之礼、禘尝之义」,那么你办理天下的事情,就像看在你手中的那些事情一样的,看你手掌一样那么容易。讲到这里,就是说你把握到「根本」,你按照这个「孝道」来治理天下,得其「根本」,那天下就那么容易治好,这一段就讲完了。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