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 第二十四集 讲解1
各位同修,现在继续研究《中庸》,在这里经文念一小段,【【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就先念这几句,哀公问政,孔子答复哀公,讲…,「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又说比喻,「政也者,蒲卢也」,所以在这里就说了,「故」,「故」就是所以,「为政」呢?要办政治,「为政」就是办政治,办政治在「人」,这就是照应前面,「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人」你才能办政治,没有「人」,这个「人」指的是贤人,有「道德」有「才能」,这样的「贤人」来办政治,这个政治才办得好,所以说:「为政在人」。「在人」郑康成讲,「在于得贤人也」,「得贤人」圣人不必说,圣人办政治,像尧、舜、禹、汤、文、武,那个没有问题一定是办好了。现在圣人找不到,孔子是圣人,但是圣人不在位,他没有政治的位子给他。所以有天子之位,找不到有圣人道德,那样的圣人,你找一个贤人也好,所以说「在于得贤人也」。
这个一方面,讲国君自己,最低限度要是个『贤人』,你国君用人呢?也要用『贤人』。所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取人」就是你用人,你任用人来帮助你办政治。譬如说你国君,你治国的话你总得用…,大小臣小来帮你,这就是『取人』。「取人以身」是什么呢?你取人当然是要取『贤能』的人。『贤能』的人,凡是『贤能』的人,他不是求官来做的,他出来做事情,他是为利益他人,不是为利益自己的。这样的人,你请他的话,你首先要看看你,你是国君,你请他来,他不问你,你给他什么样高的位置,给他多少俸禄,拿现在的话来讲,你给他多少薪水,他不问这个。他只看你,你用人的这个国君,看你是不是『贤能』的人,你是『贤能』的人,他就肯来帮助你,你不是『贤能』的人,你请他来,你一个月给他再多的薪俸,给他再高的位子,他也不干。所以在这里讲:「取人以身」,你想取人,就是任用人,任用人当然是要任用『贤人』,任用『贤人』你自己要是个『贤人』,最好是个圣人,但是圣人找不到你最低限度,你是一个学圣人的『贤人』,这是「取人以身」。你本身就要是个『贤人』,你本身是个『贤人』,怎么样才是个『贤人』呢?修身啊,「取人以身」,你自己要修身,修养自己。
你怎么『修身』呢?「修身以道」,「道」是什么呢?必得要明了这个「道」,「道」就【中庸】讲就是中庸之道。前面讲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你明了自己有这个『天性』,你做一切的事情,跟一切人来往,你对待一切人,你都要根据自己的『天性』,『天性』就是孟子所讲的,『良知良能』。『修身』的话「以道」,你必得明了自己本有的这个「道」。不明了这个「道」,你讲『修身』怎么个修法子啊?所以『修道』的话,明了这个「道」,你说话、办任何事情,都要根据自己的『理性』,『理』是真理,真理就在自己的『本性』上面,一切就出于自己的『理性』,这才是『修身』。不是出于自己的『理性』,动不动都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就是偏于自私了,这样的话谈不上『修身』,所以「修身以道」,明了这个『道』啊。
再说『修道』,明了这个『道』,一切都要从自己的『本性』来办事,由自己『本性』起作用,言语行为都从这上面起来。但是怎么样起来呢?这个很难。孔门的大弟子,子贡曾经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孔夫子讲『性』,就是「天命之谓性」,的这个『性』。与『天道』,『性』固然不容易明了,『天道』也不容易明了的,孔夫子的大弟子子贡都感觉,这个难。在这里讲,「修身以道」要明了这个,而且从『道』上起作用,这一般人来修就是很难了,很难。在这里讲,就下面这一句,「修道以仁」,你要『修道』,「率性之谓道」,「率性」一切顺乎『本性』。这一般人不知道怎么个「率性」法子,难啊。孔夫子就讲,『修道』,你不那么容易明了,「以仁」,你从「仁」上面下功夫。
「仁」是什么呢?「仁」在下面就讲了,「仁者人也」,什么仁呢?「仁」就是做人应有之道,应该有这个做人之道。应该有的做人之道。你看这个仁字,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仁是什么呢?「仁」『从、二、人』,「仁」这个字怎么造成的呢?左边是一个人字,那个人字写的是人站起来了,那个叫做站人边,在右边是个二字,就是《说文》叫,「仁」『从、二、人』,「仁」『从、二、人』的意思,就是说我们「率性」那个难懂。你就从「仁」上面讲,「仁」就是二人,就是我们跟人有来往的,你待人之道,待人之道,要怎么个待人之道,二人哪,二人很亲近。这个要厚道,你要跟这个人,你要拿很亲密的,很厚爱的这个道理,来跟人家相处,这个在郑康成的注解,各位可以看看,他说:「人也」,「仁者人也」这个「人也」,在【中庸】里面解释,仁义道德的「仁」,就当人字讲,所以「仁者人也」啊。
中庸 第二十四集 讲解2
「仁者人也」郑康成的解释,「人也」这个「人」字,『读如相人偶之人』,『相人偶』,『偶』,就是二个人,二个人相处很密切的,彼此互相关心对方,这叫『相人偶』。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对待任何人,就如同对待亲偶是一样的。亲偶是,人与人之间接触得最密切的,彼此很亲密。就拿这个关怀人家,爱护人家,彼此一点距离都没有,这样亲切的意思,这就是「仁」。我们果然一个人对待任何人,就是这么亲切,给人家一亲切感,让人家感受你,这样很亲切的对待他,你就是厚道待人,这种厚道待人,开始学的时候,就是个『恕』字,『恕』就是『恕道』的『恕』。『恕道』就是拿人家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人家的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这就是『恕道』。『恕道』,照这样去用功夫,照这样去实行,实行习惯了,时间久了,他就非常自然的,不这么做自己心里就不安了,那就到了「安而行之」,必得这样亲切地待人,拿这样的『恕道』待人,他的心理才安然,这个时候就是『仁』了,这是『仁者』了。
你「修道以仁」,就是这样的修法,前面讲的,「修身以道」,这个「道」是抽象的,讲到这个仁就具体了。怎么具体啊?你跟人家有来往,你在家庭里面,家庭的夫妻关系,父子关系,兄弟的关系,这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来往。到社会上朋友的关系,长官与部属的关系,这都是很具体的一个人与事。这在具体的人与事上面,你能够这样厚道待人,你就了解,喔,这就是「仁」,『修道』,那个不容易了解,你就学着这样待人,这就是「修道以仁」。
所以下面就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仁者人也」,方才讲「仁」既是做人之道,因此「仁」这个字就是当「人」字讲,换句话说我们做人,就要把自己成为一个「仁」人。成为一个「仁」人,就要学着,用亲切的,『厚道』的,这种『恕道』来待人。但是,就儒家的学术思想来讲,这个中间要分出层次出来。怎么分出层次呢?「仁者人也」是不错,要以「亲亲为大」,『亲亲』这两个「亲」字,上面这个「亲」字当动词用,就是亲密地,亲切地来待人。你这样亲切地待人,从哪里开始呢?下面这个「亲」字。下面这个「亲」字,就是指自己的父母,「亲亲为大」,你这样讲『恕道』,修这个「仁」,就从自己孝顺父母开始。孝顺父母,就从关心父母。
比如说在《礼记》里面所讲,一个做为人子,你要出门总得要禀告父母,从外面回来,不管是从远路回来,或者是在近处,比如说你住在台中市,你虽然只在台中市这个市内,你出去的时候要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你也要,告诉父母,你回来了。这个做什么呢?你要体谅父母的心,父母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儿女身上,儿女出门没有告诉父母,父母看你不在他身边,耶,这个小孩哪里去了,他就在挂念了。所以你出去必须告诉父母,回来的时候,你要回来告诉他,他放心了,这是体谅父母的心。体谅父母的心,你的心也就是很亲切地,想到父母,要顺乎父母的心。因此,由这一个例子,无一桩事情,你无论做哪一『桩』事情,你都要想到父母,不要让父母,因着你做的事情做得不好,让他担心。那么这种,对待父母就是「亲亲」。
除此以外那很多,父母年老了,你要去观察他的身体,是不是有什么病,健康状况,你总得心思要放在父母身上,这些都是「亲亲」。这个「亲亲为大」,以这个「为大」的时候,以这个为主,这是最重要的。对于父母是这样的,你在家庭里面,到了社会上,你也用同样的,虽然不能完全,像对待父母那样的关心,但是对于人,也要「恕道」,就是由父母推广到一般人。就在家里讲,家庭里面有父母,推到自己的,兄弟夫妇之间都要,关心自己儿女那不必说了,对待儿女一般说,比对待父母都是更重了。由这个「亲亲为大」,然后逐渐逐渐往外推广,在这里讲以「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学仁」、「学义」,孔子最主要是讲「仁」,讲「仁」之中就包含义,到了后来孟子的时候,他对于义发挥得更多。在这里讲,所以前面讲,「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再从「仁」之中分出这个「义」来。所以「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怎么个讲法呢?「义」当『宜』字讲。『宜』就是适宜不适宜,古时候讲『宜』,我们现在一般口语讲叫『适当』。你待人做事,做得『适当』不适当,『适当』就是适宜了。这个宜字是对于办事情来讲,一桩事情办得是不是适当。你怎么看是适当不适当呢?还是拿公与私来辨别,为了『公』,公认的这椿事情做得很适当,这就是『宜』。在一个社会之中,公众认为不适当,认为你这桩事情,对于大众没有好处,是为你自己,这个大概就是『不宜』,就是『不义』。『义』就是宜,『义』就是一般人讲『正义』,什么叫『正义』啊,不是为了自己『私人』的利益,这就是『正义』了,你主持公道这就是『义。』「义者宜也」,『义』这个字就当『宜』字讲。
「尊贤为大」,「尊贤」就办事情来讲,你办事情要办得最好,不要办坏了,这叫『义』了,你要谁来办事呢?要「贤人」来办事,有「品德」,有办事的『才能』,这样的人,这样的人就是『宜』了。你要求得这样的人,你到哪里求啊,「尊贤」,要尊敬『贤人』,以「尊贤为大」,就办政治来讲,办政治这种事情,你要「尊贤」。讲到个人修持的话,学这个「仁」的话,以「亲亲为大」。办事情是贤能,讲又要『品德』又要『能力』,要「尊贤」,这才能办得,大家都认为对他有好处,才是符合正义的事情,才办得出来,这个你必得要「尊贤」。不能「尊贤」反过来讲,你重用那些小人,那坏了,你自己虽然好,你用的人不好,那什么事也办不成功,所以说「尊贤为大」。
中庸 第二十四集 讲解3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亲亲之杀」这个「杀」读,「晒」,就好像晒太阳的晒,那个音是一样的。这个杀字,当「减」字讲、当「衰」字讲,「衰」比如说就古时候讲「礼」,丧服的五服,五种丧服。父母之丧是最重的是『斩衰』,就是…,一刀斩下去的「斩」字,「衰」就是「衰」字,孝子穿的麻衣,孝服,那个边缝都不要缝,叫『斩衰』。『斩衰』次一等的叫『齐衰』,『齐』是『齐』,整齐的『齐』,整齐的『齐』在这里读资,「衰」还是那个「衰」字,『齐衰』就是穿的麻衣,可以把它缝起来,缝成一个长袍子那一种形状,质料还是麻的,那叫『齐衰』。『齐衰』以下,有大功、有小功、有缌麻,一共有五种丧服五等。「亲亲之杀」,你对待父母是这样的亲亲,怎么样关心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孝顺自己的父母。你家庭里还有长辈,父母的兄弟,那是你的伯伯、叔叔,伯母、叔母。家族以外的,社会上跟你父母年龄相等的,你要称呼他老伯,这也是啊,你就不能够,拿对自己父母那样的孝道,来对待他们,这就有差等了,有相差的有等次了,这就跟穿的丧服一样的,自己父母之丧穿的丧服,如果是父亲的哥哥弟弟,就是自己的伯伯叔叔,他们去世,他们死亡的时候,做侄儿的当然有丧服,这个丧服就不是,替父母穿的那个丧服,就不能够同等。
所以父母亲、伯伯、叔叔、兄弟、朋友等等,一层一层的「杀」,「杀」就是一层一层地减轻,所以前面讲「亲亲为大」,以对待父母这个最重,所以,讲『孝道』,为什么一定讲「亲亲」呢?这是根本,每一个人的儿女这样,尽到孝道,天下所有的儿女,都对他的父母这样尽孝,换句话说,天下的父母,都能得到儿女这样孝顺的话,那人人都好啊。这是圣人的教育,就是这么教的,所以「亲亲为大」。在这里「亲亲之杀」它有差别的。
「尊贤之等」,在讲到「亲亲之杀」以后,讲一个国家用人的时候,那要『尊贤』,『尊贤』的时候,也要分出等次出来。分什么等次呢?『贤』是一个基本,你做国君的人,你要用臣子,基本的条件是一个。但是『贤人』他的程度不相等,他的『能力』也不相等。比如说,在朝廷里当宰相,你要用『贤人』做宰相,宰相以下朝廷一般的臣子,这个也是要『贤人』,但是他们的『能力』,有的『能力』很强,有的虽然是『品德』好,他的『能力』比较弱一点,这个都要分出等次出来。虽然都是要尊敬『贤人』,我们就拿现在的政府,办政治来讲,你政府用人,你机关里用人,你是一个机关首长,机关里面有一级主管,有二级主管,主管下面有一般的办事人员,通通要『品德』好,可是办事的能力,对于这个『品德』好的人不管是,是主管也好、一般职员也好,你都要尊敬。
可是他的能力。你用他办事要有层次的,他适合办哪一桩事情,你就派他担任哪一桩事情。就办那一桩事情,他有理财的『能力』,你就叫他去办理财政的事情。他有…,有教育这方面的专业,你就让他去办教育,就是按照个人的『才能』,大才要大用,小才要小用。反过来讲,大才小用或是小才大用,都不行的,都坏事情。所以这个「尊贤为大」,在「尊贤为大」之中,你要知道「尊贤之等」,要分出等次出来。
这个呢?「礼所生也」,「礼所生也」,就指的上面,『亲亲』、『尊贤』都要靠『礼』来辨别。所以在<曲礼>里面,《礼记曲礼》,《礼记》开头的一篇,就叫做<曲礼>,<曲礼>里面就讲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道』是最高的,比如说这里讲中庸之道,那当然我们学圣人,就要明了这个『道』。『道』次一等是讲『德』,『德』再次一等讲「仁」,「仁」下面就讲『义』,『道德仁义』,这个都好,你学圣人必得学『道德仁义』。但是有一个条件,学『道德仁义』不懂『礼』「不成」啊,你不从礼上面开始来学的话,『道德仁义』学「不成」的,礼是什么呢?『礼』是讲『规矩』,讲『秩序』。在这里就讲,比如说这个,「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对于自己的父母,怎么样尽到「孝道」,对待…,伯父、叔父、他人的父母,这就有所辨别了,不能一律的,这种没有等次,你学不好啊。『尊贤』也是如此,所以这是「礼所生也」,『礼』就是因为这样,『亲亲』、『尊贤』必需礼才能辨别。没有这个礼的话,『尊贤』、『亲亲』,都没办法『成立』了。
所以儒家这个思想,就是『推己及人』,从自己的至亲往外推,『由亲及疏』往外推,这是「礼所生也」。根据这个意义,我们要注意一点是什么呢?我们是讲学中庸之道,学中庸之道就是『学道』。『学道』、『修道』,前面讲那个『道』,那个「天命之谓性」,「性」是人人都有,都是『平等』的,人人都是『平等』的,我们对待一切人都要『平等』的。既是对待一切人都要『平等』,那么在这里讲为什么又是,「亲亲为大」,又是「亲亲之杀」,又讲「尊贤之等」。我们研究问题就是要研究啊,前面讲「天命之谓性」,这个「性」,我们人人本有那个「性」,『本性』就是平等,人人都是一样的,没有两样,都是那个『性』。
现在讲,我们学是什么呢?就是因为我们,那个『本性』自己发不出作用,发不出作用,为了学圣人,就把那个『本性』发出来啊,怎么样开发出来呢?就把我们人情这个『情绪』,把「喜怒哀乐」这种『情』把它破除掉,破除这个「情」,要有『规矩』,要有『秩序』的。要有秩序的,这是讲『修行』的功夫,你不能拿那个理,跟这个相提并论,你研究这个,那个『本性』与这个修行的事实,相提并论的话,那就是一蹋胡涂啊,不知道叫人家怎么开始学。我们自己学也学不好,我们跟人家讲,也讲得糊里胡涂的,让人家也没有办法学。所以这一层,「礼所生也」非常重要,必得要辨别清楚,讲到这里,这一次就结束了,下面下次继续。
原文链接: 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