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醒民老师讲中庸(27)

包晓光 转载自 http://forum.home.news.cn | 2010-02-26 13:24 | 收藏 | 投票

  中庸 第二十七集 讲解1

  各位同修,现在继续研究【中庸】,今天开始研究的经文,我先念一小段。【【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我们现在就从这一段,开始研究。这一段就接着上回讲,「或生而知之,或安而行之」,从那两段讲到最后就是,「及其成功,一也」,今天就接着那个讲。

  过去在孔子家语里面有一段话,记载孔子对鲁哀公的,这一段谈话的时候。就说孔子对鲁哀公说了上面那一条,就说你要,治理国家治得好的话,那么要『行』『五达道』、『三达德』,『行』这个『三达德』,怎么样『行』法子呢?那就是说孔子举出来了,你无论是知道这个道理,或者是要按照这个道理,去实行的话。人他的天生的秉赋不相等的,有的是「生而知之」,有的学习才知道,尤其在『行』的这一方面也是这样,有的生是「安而行之」,有的是「利而行之」,还有的是「勉强而行之」,不管是哪一等的,到了成功的时候都是一样,说到这里为止。

  鲁哀公就说了,这样说像孔子,您老人家讲的这个道理很好,但是像我,鲁哀公自己称呼自己,他说我怎么样才能够办得到呢?别说是「生而知之」了,也说是「安而行之」了,就是「学而知之」,或是「利而行之」的话,我也不知怎么办好啊。然后孔子就说,就是下面了,「好学近乎知」,没问题,就是说不管是,怎么样的『困难』也好,只要『好学』就行,所以,所以孔子接着就跟他讲,一个是『智』,一个是『仁』,一个是『勇』,这就是刚才,开头念的这一段几句话。

  现在我们就开始,看这几句话了,「好学近乎知」,这个『知』读,『智』字讲,『智慧』的『智』,在经典里面,凡是讲『智慧』的『智』字,它都是用这个知字,这两个字是同一个字的。不论我们人是聪明的也好,不聪明的也好,你要对于一桩事情,懂得它其中的道理的话,怎么来的呢?「生而知之」不必说了,他天生就是那么聪明,他是过去世学过来的。就是不是天生的,就是「学而知之」的人,以至于「困而知之」的,都是要『学』,『学』怎么呢?『学』要『好学』,所谓『好学』是什么呢?你对于天下的这些学问,你对它发生有所爱好,一爱好,在求学这一方面,不能说马上就得了『智慧』。

  但是『近乎知』了。『近乎知』是什么呢?『智慧』这个『智』字,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本有的时候,那你为什么还要学呢?就是因为,我们,虽然本有这个『智慧』,这个『智慧』,就是从自己,本性里面起的作用,既是从『本性』里起的作用,那我们还要学呢?所谓学是什么呢?就是开发自己的本性。怎么要开发呢?就是我们一般人,被世间、世俗人的这些习气,这种习气,把我们的『本性』遮盖了,使我们这个『本性』发不出作用。这就是讲我们的『智慧』,用不出来,因此我们要开发,就是一般现在讲教育,讲教学的方法就是说,要启发教育,启发教育的意思,真正的意思,就是要启发我们本有的『智慧』,你这个启发,要有启发的这些工具,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就是一般的这些知识学术,这些知识这些学术,教我们,懂得怎么样地开发自己『本性』。

  所以求学很重要,一般讲求学有求学的方法,这里『好学』,我们把求学的方法,学问的方法,求到了,那么我们就能够,开发自己『本性』中的『智慧』。这个求学的方法,『不好学』不知道啊,怎么样『好学』呢?这个求学的方法,跟现在一般人讲,人家不大了解。现在一般人讲求学,就是求这些『知识』,『知识』不是不管用,『知识』你要懂得运用它,对你才有用处。你如果不知道怎么用它,反而妨碍你开发自己『本性』。为了好明了,我拿老子有一句话,说出来供我们参考。老子曾经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求学,这个为学就是求学,就是我们现在一般人,都了解的上学校读书,这就是『为学』。你这个学问,你无论是学科学也好,学语言文字也好,都是一天一天的增长,叫「为学日益」啊。

  这个『学问』一天一天的增长,好像你的学问很丰富了,但是你的『学问』愈丰富,自己愈『傲慢』了,觉得自己比人家都高明,人家都比不上我们了,一旦我们这种『傲慢』的,这种习气养成了,这是坏事情,这种『傲慢』养起来,对于我们要开发自己『智慧』,不但不能『开发』,反而是一种『障碍』。必然要如同老子所讲的,「为道日损」,「为道」就是你『求学之道』,你要懂得这个道理,懂得这个道理就是老子讲的,道德经的『道』,也就是孔夫子所讲的,志于『道』的『道』,你要知道要『修道』,『修道』怎么呢?『日损』,一天一天减损。减损的什么东西啊,减损自己那些『傲慢心』,『贪求心』,『损人利己的心』。

  中庸 第二十七集 讲解2

  这个不但老子这么讲,孔夫子在,《周易》里面也曾经说,「惩忿窒欲」,「惩」就是『惩罚』人家的「惩」,「忿」就是『忿怒』的「忿」,「窒」就是『窒塞』的「窒」,这个「窒」就是上面是,空穴来风的穴字,下面加止于至善的至字,那叫「窒」,「窒」就是把它『堵塞』起来。『窒欲』,人人都有欲望,这个欲望,你要是真正好学的人,就要把这个『欲望堵塞』起来。人人都有『忿恨』的这种心理,有『忿恨』的心理起来的话,不必人家来告诉我们,我们自己就知道,想办法把它『惩罚』,把它制止下去。孔夫子也是这么说的,这个就是『好学』,就要学这些方法。

  『惩忿窒欲,为道日损』,就是『好学』在这上面用功夫,把这些方面,你天天往这上面追求的话,这个目标定住了,然后这个世间的学术,不是不要求的,还是要求。世间一切学问,甚至于包括那些科学的技能,也都包含在这个,『好学』的范围之内,这样的话,我们学的世间的学问愈多,懂得技能艺术愈多,自己就把这些学问技能,来约束在『为道日损』,以及『惩忿窒欲』这个方法之内,由它来领导我们,开发自己『本性』中所有的『智慧』。

  你一旦懂得,『为道日损』了,那所有世间的一切学问,都是能够提供『为道日损』的,种种的方法,那这样我们,开发自己的『智慧』很容易了。所以讲「好学近乎知」,能够这样『好学』,把握了『好学』的那个原则,把一切外面的学术,学到之后。用这些学术来,帮助我们,向『自性』中来开发本有的『智慧』,这个叫做「好学近乎知」,这个『知』才是真正的『智慧』。它是讲「近乎知」,「近乎知」那就不得了啊,我们能够「近乎知」了,我们在世间做任何事情,你都能凭着『智慧』来办事情。不是跟一般人那种『知见』,一般人的『知见』怎么呢?你问他为什么办这个事情,他总是说,考虑对自己有没有利益,这就跟『智慧』完全相反的。真正的智慧,办事不是为自己,私人的利益来办事,而是纯粹为天下人来办事情,这两者大不相同。,用在政治方面,他这种智慧的话,他一开始设计一个政策,他的着眼点,就是公平正大的,而没有自私在内,这种政治,他一定办成功。所以说「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呢?有了『智慧』,你要怎么样『用』出去啊,必须要『实行』。你不用事实来表现的话,那你的『智慧』有什么用处啊,所以要「行」,「行」是什么呢?「行」还要加一个『力行』。『力行』是,还不是普通地『行』就算了,这个『力行』的时候你既然知道,这桩事情一定要做,做出来这种事情,是有利于社会人群,那你一定去做,百折不回地去做,遇到任何挫折,也不能影响你,这叫『力行』。拿出自己的毅力出来,这样什么呢「近乎仁」,「仁」这个字,就是待人「厚道」,把人家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一样看待。普通人,你说他为自己办事情,办得非常积极,为别人办事总不那样积极。现在就是让我们『学仁』的人,就是倒过来说,就把人家的事情,当做自己办事一样,那么积极地去做,这叫『力行』。

  这样『力行』呢?「近乎仁」了,还没有把这个「仁」完全做得到,可是你照着,这个方向去人做的话,就「近乎仁」了,因为这个「仁」字,你学这个「仁」,无止尽的,仁做得最圆满了,那就是到了道德的那种境界了,到了道德的境界,道德圆满了你就成就圣人了。所以这个「仁」,只能「近乎仁」,「近乎仁」,也有浅、也有深的。就从浅近的来讲,你只要办任何一桩事情,只要是对人有好处,有利于人的事情,不管是大事、是小事,你只要肯干,他就「近乎仁」,今天办这一桩事情,明天再办一桩,一天一天实行下去,你一天一天跟这个「仁」靠近了,这就是说明这个「仁」,虽然是没有止尽的,你只要「力行」,不断地去做,总有一天到了圆满的地步。「仁」到了圆满的地步,就是成就圣人了。

  再呢?「知耻近乎勇」,「勇」是什么呢?「勇」是勇敢,非常积极。上面讲「知」,讲「仁」,这是属于前面讲,「生而知之,安而行之」,这两段,这里讲要「好学」、要「力行」,除了,「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以外。还要「勇」啊,「勇」是什么呢?前面为什么讲『知耻』呢?耻是我看见别人,成就圣人了,成就『贤人』了,我自己还是普通的,一个匹夫匹妇,没有什么能力,要想自己,做一点有利于人群的事情,没有任何能力,这就感觉『羞耻』啊。你感觉『羞耻』的时候,就赶快去做,做什么呢?就是你一做了就有了「勇气」了,我们不怕,自己怎么样的能力不足,『智慧』也不够,这个没关系啊,只要自己『知耻』的话。我们见到那些贤能的人,他又有品德,又有学问能力,我们见到他,感觉比不上他。比不上他,那怎么办『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啊,『思齐』就是我心里就想,一定要跟他平等,他有道德,有能力,我一定要赶快勇敢地来学习,这就是『知耻』。

  中庸 第二十七集 讲解3

  如果是假如我见着圣人,见着贤人,自己『无动于衷』,圣人贤人是他的事情,我就做我普通人。这就没办法了,这就不是『见贤思齐』了,『见贤思齐』,就是自己「耻」于不如人,以不如人来感觉自己「耻」,这就赶快来做,赶快来学。这就「近乎勇」,你这才有『勇气』,勇敢地来担当,没有勇敢地来担当的话,自己就是不知道「耻」啊,所以「知耻近乎勇」。我们学圣人,并不是说,我们自己只在这里学,一方面自己在学,一方面也要帮助别人,也跟着这样学做圣人,这就是帮助别人,也要有『勇气』,尤其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要把圣人的这种教育,跟一般人来介绍,来讲给人家听,大概现在,很少人愿意接受的。甚至人家还说一些风凉的话,你现在到什么时代了,大家竞争得这么厉害,你还讲这个『仁义道德』,你不识时务啊,他说你不识时务呢?我们要是有『勇气』的话,不管人家怎么说,我们把这个道德教育,圣人的这些,教人求学的根本,这种根本教育,把这些道理,向人家介绍。我们要有『道德』的『勇气』,有这种道德『勇气』去做的话。不管人家接受或是不接受,我们都有『勇气』去做,你为什么有『勇气』去做呢?我们学『圣人』学『贤人』啊,『圣人贤人』。

  比如说孔子那个时候,周游列国,他到处遇到有不少那些『隐士』,『隐士』那些人的,品德学问也都很好,但是他还没到圣人的地位,他不了解孔夫子。所以劝告孔夫子,你老人家不要这样辛苦了,你不如还是隐居起来好了,孔子不听他们的话,孔子仍然到处,劝告人家来『学道』。我们学孔子,孔子那样做,我们不这样做,我们就感觉『羞耻』了,学圣人,不能学圣人那种行为,我们就感觉『羞耻』了,别说学孔子圣人了,就是孔门之中那些大弟子,都是『贤人』。孔子那些大弟子,像子路,闵子骞,这些大弟子都是了不得的人,我们学他,学不到,不能向他学,我们就感觉羞耻啊,闵子骞,他是个孝子,子路也是孝子,子路在少年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自己在一百里以外的地方,背了一袋米回家养他的母亲,这个是『孝子』啊,不但这一桩事情,他的『孝道』所行的『孝行』很多啊,闵子骞那更不必说了,那更是大孝子了,所以我们看见这些贤人,想想自己,没有照那些大贤人来学的话,觉得自己『羞耻』,一『羞耻』的时候,就赶快『见贤思齐』了。

  这就「近乎勇」了,『勇』这个字,专门指的是在好的事情方面,凡是『孝悌忠信』,这些事情都是好事情,这些事情要『勇敢』地去做。凡是那些不好的事情,像今日之下,一般年轻人在家庭里面,也不听父母的管教,在学校里面,也不听老师的教导,这个你鼓励他,你鼓励这些青少年,他有他的人权,他要怎么做的时候,你不能够管得太严格,管得太严格有损他的人权,说这些话就是,不懂真正的教育。那样讲,好像看起来是,鼓励他去做,对他好,实际是害了他。凡是现在青少年,不听家长的教化,不听老师的教育,这个他再怎么样的『勇敢』,不能够鼓励他,那不是这里所讲的『勇』,他那个『勇』他是不『知耻』啊,这个『勇』是讲『知耻』,『知耻』是讲在道德方面,一知道『耻』了,他在『道德』方面,就勇敢地去做了,所以叫「近乎勇」,『勇』也是无止尽。只要『知耻』,凡是属于『道德』这一方面的事情,一『知耻』,就是非常积极『勇敢』地去做,这就「近乎勇」了。

  『智、仁、勇』这三者,互相有连带的关系,『智慧』要能实行,实行的时候不能只讲,而且要『勇敢』地去做。你『勇敢』地去做,要有『智慧』在指导,不凭『智慧』就勇敢地去做,就跟现在那些…,飚车族的人,他骑了机车,在路上成群结队地,那样横冲直撞的,『勇』是『勇』,那不是「知耻近乎勇」啊,那是「不知耻」的勇啊,那个勇敢他没有智慧啊,完全是愚痴的人,所以勇要有『智慧』在那里指导它。有『智慧』指导这个『勇』。而这个『勇』的实行有个准则,那就是『仁』,『仁』啊,『仁』是关怀人家,不是自己,好怎么做就怎么做。你就拿飚车族来讲,他有什么仁啊,在路上他的车子骑得那么快,别人看他一眼,这几天传播媒体在报导,有人在旁边看他一眼,他马上就举枪来杀人家了,你说这是什么『仁』啊。所以你这个『勇』,要合乎『仁』的,因此『智、仁、勇』这个三者,是有连环的。那么知道,『智、仁、勇』这三者有连环的话,缺一不可。

  所以下面就讲「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你知道这个『三者』,这『三者』,你不能学一种,『三者』同时来学,知道这个『三者』,你就知道所以『修身』了。「所以」就是所以然的,我们讲『修身』,『修身』你怎么『修身』法子啊,『修身』的根本在哪里啊,「所以修身」就是所以然的道理,就是讲究根本之道,『修身』的根本之道,就是要知道『智仁勇三者』。所以说「知斯三者」,斯当此讲,此就是当这字讲,知道这『三者』,你就知道「所以修身」,你知道怎么样地『修身』了,「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道怎么样地『修身』,然后自然就知道,怎么样「治人」了,「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你知道怎么样「治人」,「治」就是治理,然后就知道怎么样治天下国家。

  所以郑康成在这里注解,就是郑玄,【郑玄,注,有知,有仁,有勇,乃知修身。则修身,以此三者为基。】那这个『修身』,就以『智仁勇这三者』做基础,而这『三者』从哪里来的呢?就是从「好学、力行、知耻」,从这儿来的。这一段就是讲,在【大学】里也是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古时候那个天子是天下的一个,普天之下的一个…,一个君主。从普天之下一个君主,是『天子』,一直到「庶人」,「庶人」就是一般民众,「庶」当『众』字讲,从「天子」到一般「民众」,「壹是」,一切都是啊,「以修身为本」。「修身」之后着眼点,在这里讲修身就是『智仁勇』,「智仁勇」就必须「好学、力行、知耻」,在学『智仁勇』的时候,就是「修身」,「修身」的目的在哪里,一方面自己要成就圣人,一方面呢?要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要治国、平天下呢?成就圣人之后,他就知道,天下任何人,都有【中庸】讲的「天命之谓性」,都有我们自己这个「本性」,这个「本性」是共同的。

  我现在是圣人了,天下人还是普通人,圣人,生死问题都解决了,自由自在了,人世间一切的痛苦,生死大苦全部了了,全部了了,自己享受了,不是。因为天下人都跟圣人,同一个「本性」,天下人如果还有一个人,没有成为圣人,他的责任放不下,他还要教化天下人,都要成就圣人,这是了不起,这就是「仁」心啊,「智仁勇」这个仁,所以成了圣人以后,不是在那里享受的,他还是要,生生世世的到人间来,来教化众生。

   比如说孔子,孔子在二千年以前,一般人都知道孔子死了,孔子死了以后,他再到人间来啊,他的名字不叫孔子,他换一个名字,我们一般人不知道,他永久在人世间教化人,圣人如此,我们学圣人,还没有成圣人的时候,我们就要学圣人的这种,这种仁慈,因此我们在现在学的时候,在修身的时候,一方面学「智仁勇」,也要把这个『求学之道』,学圣人的这个方法,这个『道理』,我们要告诉他人。凡是与我们有关系的,与没有关系的,只要有机会的话,我们就要学孔子。尽量地把我们所知道的,贡献出来给社会人群,让他们懂得,怎么样去学圣人。

   在懂得学圣人之前,首先在今日之下,要破除人家的错误知见,一般人错误知见,圣人是圣人,我们是普通人,我们学不了圣人,这是自己不明道理。这种不明道理,我们首先要让一般人,破除这个知见。那就是中国文化儒家所讲的,『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孔夫子』。我们现在就要,在一方面修身的时候,一方面处处,着眼点就是教化别人,劝导别人。讲到这里,休息几分钟再继续。

    原文链接:http://forum.home.news.cn/detail/66107710/3.html

 

 

个人简介
每日关注 更多
赞助商广告